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以“不忘來時路 永遠跟黨走”為主題的革命文物展正在國家大劇院展出。
展品中有一盞油燈靜靜地矗立在展櫃中,儘管有些斑駁,卻格外引人注目。
這盞油燈,是毛澤東在井岡山八角樓用過的油燈。正是在這盞燈的星火之下,毛澤東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等指引中國革命前進的重要文獻。
燈光為我們引燃輝煌
很多人用過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篇《八角樓上》,至今依然浮現在很多人的腦海中:“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八角樓上的燈就亮了。這是個寒冬臘月的深夜,毛主席穿著單軍衣,披著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寫文章。他右手握著筆,左手輕輕地撥了撥燈芯,燈光更加明亮了。凝視著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連毯子滑落下來也沒覺察到。”
這段凝練雋永的文字,配上楊之光、鷗洋所繪的《不滅的明燈》水墨畫,成為永恆的經典。
1927年,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當時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毛澤東就住在井岡山的一個村子裡。村子裡有一座小樓,是毛澤東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因為樓頂有一個八角形的天窗,所以叫八角樓。毛澤東不但白天緊張繁忙,而且每到夜晚,又在八角樓上忘我工作。
這幅《不滅的明燈》就展陳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大幅的畫面、嫻熟的筆法,讓人眼前一亮,在驚歎作者傳神寫照的藝術創造力的同時,更回想起崢嶸的革命歲月。
除了這幅畫所呈現的八角樓的燈光,燈和燈光的元素多次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出現。比如苟壩的馬燈。
1935年3月中央紅軍抵達貴州苟壩,召開了苟壩會議。這是繼遵義會議之後舉行的一次重要會議,是遵義會議的延續。會議從早晨一直開到深夜,爭論相當激烈,除毛澤東以外,與會同志一致贊同進攻打鼓新場。
會後,毛澤東回到住處,卻夜不能寐,深深擔憂紅軍的前途和命運。思忖再三,儘管當時已是深夜,毛澤東手提著馬燈,穿越崎嶇的山間小道去找周恩來,希望他暫緩下發作戰命令。
毛澤東找到周恩來,經過詳盡分析,說服了周恩來。接著他們又找到朱德,朱德也表示贊同。
周恩來對深夜兩人見面的場景記憶深刻:“毛主席回去一想,還是不放心,覺得這樣不對,半夜裡提馬燈又到我那裡來,叫我把命令暫時晚一點發,還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見,一早再開會議,把大家說服了。”
後來的事實證實了毛澤東的判斷是正確的。
在形成了一致意見後,張聞天召開會議,緊急撤銷了攻打打鼓新場的作戰計劃。同時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權指揮軍事。遵義會議提出的“改組黨中央領導、特別是軍事領導”的任務,由此得以進一步落實。
今天,人們將毛澤東當年走過的小道,親切地稱為“毛澤東小道”。正是這條“小道”,連著的是中國革命的“正道”。
燈光,為我們帶來光明,驅走黑暗。
燈光,讓我們看清了方向,懂得了更遠的遠方。
一盞油燈照亮的優良作風
五指擎天秀井岡,工農革命聚戎裝。
茅坪是江西省井岡山市下轄的一個鎮,位於黃洋界東北面的山腳下。當年為了上井岡山,毛澤東先會見了袁文才。袁文才雖然是共產黨,但對前來的這支工農革命隊伍瞭解並不多。於是,袁文才在與毛澤東相約見面的林家祠堂裡預先埋伏了人手,出乎他意料的是,毛澤東僅僅帶了幾個隨員前來。毛澤東以他的雄才大略與袁文才做了深入交流,相談甚歡。毛澤東贈送100支槍給袁文才隊伍,袁文才資助工農革命軍1000塊大洋。
就這樣,一場“鴻門宴”成了“同心宴”。
次日,在袁文才的支援下,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順利進駐茅坪。毛澤東住進了八角樓。
國民黨反動派十分害怕革命力量的壯大,自然不肯任由井岡山革命勢力發展,進行了一次次軍事圍剿。除軍事圍剿外,又實行了經濟封鎖,妄圖把紅軍困死在山上,使根據地軍民的鬥爭與生活處於極度困難之中。
由於敵人的嚴密封鎖,食鹽、布匹、藥材等日用必需品十分缺乏而且十分昂貴。由於國民黨卡住了四處的出進大道,鹽不容易運進來,一塊銀元能買200多斤南瓜,卻只能買四兩鹽。
為了厲行勤儉節約,毛澤東向全軍宣佈了相關規定。其中,對使用幾盞油燈、幾根燈芯都有明確要求:連以上單位晚上辦公、開會只用一盞燈,可以用三根燈芯;不辦公、不開會時則不用燈。平時,每個連只留一盞燈,只用一根燈芯,以備急用。
窺一斑可知全豹,透過這段規定,我們就能體會到當年紅軍作風之優。
按照當時的規定,毛澤東晚上點燈可以使用三根燈芯,但是他堅持只用一根燈芯。警衛員悄悄加上兩根燈芯,可毛澤東總是默默地挑開兩根。
這樣的好作風得到了傳承弘揚。幾年後,中央蘇區流傳一首歌:“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乾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幹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這首歌,作為經典的音樂旋律,在慶祝建黨百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中得到了很好展現。
除了厲行勤儉節約,還要艱苦奮鬥、自力更生。毛澤東號召大家抓緊儲備足夠的糧食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井岡山軍民熱烈響應毛澤東的號召,立即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挑糧上山運動。
一天早上,毛澤東一大早就起來找裝糧的口袋,警衛員連忙攔住:“朱軍長已說過,你這幾天每晚都開會開到半夜,今天不讓你去挑糧了。”
毛澤東笑著說:“你莫聽朱軍長的,他天天扁擔不離肩,哪天少得了他?”
於是,毛澤東腳穿草鞋,揹著斗笠、口袋走在挑糧隊伍的前頭。臨近中午時分,毛澤東帶領的“先頭”部隊已經各背糧食,往回走到了黃洋界。
毛澤東站在一棵大樹下問大家:“站在這裡,能看到什麼地方?”一個戰士說:“可以看到江西和湖南。”聽到這裡,毛澤東教導大家,幹革命就要登高望遠,不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還要看到全中國、全世界。
井岡山軍民的自力更生,不但使紅軍渡過經濟難關,還改善了群眾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積累了政權建設的經驗。正是紅軍反對“衣分三色,食分五等”,有了這種上下一心、同甘共苦的精神,我們的紅軍才無往不勝。
油燈下寫出的光輝著作
毛澤東在井岡山八角樓用過的油燈,再簡單不過。這盞被燻黑的、靠燈芯燃出豆點亮光的油燈,是紅軍在井岡山時用過的許多油燈中的一盞。它看起來是那麼普通:一個20釐米高的筒做託,上面放一個盛有燈油和燈芯的小鐵勺,兩側還有一個便於手提的提樑。
然而,就是在這盞簡易得不能再簡易的清油燈下,毛澤東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闡明瞭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八角樓的燈光,就這樣在茫茫黑夜裡,照亮了中國革命前進的道路。
事情要從“八月失敗”講起。當時井岡山前委是受湖南省委領導的。正當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蓬勃發展的時候,1928年6月30日,湖南省委特派員杜修經攜帶著省委的錯誤決定來到井岡山,從而導致了紅軍大隊冒進湘南,造成了井岡山斗爭的“八月失敗”。
湘南的“八月失敗”使得井岡山根據地受到重大損失。在革命的緊要關頭,黨內出現嚴重的思想混亂。一部分人對革命的前途喪失了信心,尤其是“右”傾悲觀思想重新抬頭,有些人甚至提出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
為了統一認識,同時總結一年來湘贛邊界鬥爭經驗,1928年10月4日至6日,中共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毛澤東主持會議,並作了報告。大會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國共產黨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決議案》。
《政治問題和邊界黨的任務》,就是這個決議案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篇文章被收入《毛澤東選集》時,毛澤東作了修改,並改名為《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其實,在這之前,毛澤東還曾考慮過使用《紅旗究竟能打得多久》為題。
毛澤東論證了紅色政權能夠存在並發展的原因和條件,第一次從理論上論證了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規律,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光輝思想。
《井岡山的鬥爭》,是毛澤東1928年11月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可以視為《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的細化版。這兩篇重要文獻,前後只差一個月。
身在黨中央的周恩來對毛澤東和井岡山的鬥爭經驗非常感興趣,認為這是當時中國革命“最完整、最成熟的經驗”,並且透過多種方式向各地紅軍和根據地介紹井岡山斗爭經驗。
中共中央主辦的《紅旗》《政治通訊》等刊物上經常登載有關井岡山的文章。1928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在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這樣講:“惟朱毛在湘贛邊境所影響之贛西數縣土地革命確實深入了群眾。”
毛澤東在油燈下寫的這兩篇文章,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典範。這兩篇文章有一個很大特點,通篇沒有引用馬克思、列寧等著作中的話,但是通篇又貫穿和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毛澤東敏銳地覺察到“紅色政權能夠存在”的依據,並且預判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未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作者: 劉同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