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午後,年輕的鋼廠工人梁建國正要完成手頭上的工作,正準備下班,廠裡的廣播在此刻響起,每個人都停下了手上的動作,凝神聚氣的聽著。
1976年9月9日零時10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名譽主席毛澤東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這是一個讓世界為震驚的訊息,53國降半旗哀悼偉人的離去,本就不安的各國局勢又被掀起了洶湧的巨浪,尚處於混亂,迷惘,不安的狀態下的國內尤甚。
在1976這一年,周恩來,朱德,毛澤東三位國家主要領導人的接連逝去,讓人民本就因國內政治局勢的不穩,自然災害的頻發而不安的心靈,再次蒙受了一次沉重的打擊。
困境下道路的抉擇
新中國政權建立了一段時間後,國家和人民無可避免的會面臨社會主義如何建設,怎麼建設,走什麼道路,以誰為師的問題。伴隨著中蘇交惡,曾經中國在社會主義道路上作為中國的榜樣的蘇聯,成為了中國國內反對,批駁修正主義的反面教材。
同時,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也從“站在巨人肩膀上”轉變為“摸著石頭過河”,中國國內政治逐漸出現了極右傾和極左傾分子不斷壯大的現象。
政治高層的風吹草動,遲早會蔓延到人民的生活中,生活的雞飛狗跳,讓本來對建設社會主義幹勁十足的廣大勞動人民,此刻也不免動搖。
毛主席,對人民來說,是他們心中如太陽般耀眼的人物,是人民的大救星,他的逝去,對人民來說,不可不如天塌了般嚴重十分,一時間,該不該走社會主義,接下來的路怎麼走下去,誰可以勝任領導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重任,成為了人們或茶餘飯後,或正言潤色的討論主題。
國家生死存亡的一刻
1978年,中共中央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是一場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舉足輕重的會議,哪怕如今想起,仍令許多人心有餘悸。
此時會議共出席中央委員169人,候補中央委員112人,可謂重要人物雲集,除主持會議的時任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外,還有一個在解放戰爭中,乃至日後的社會主義道路中,都作出了卓越貢獻的人物,他就是鄧小平。
小平同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之一,早在解放戰爭時期,就透過制定實行挺近大別山的戰略,成功遏制了國民黨的回援,威脅了國民黨統治次中心,工業重鎮武漢,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為解放戰爭取得全面勝利作出巨大貢獻,在中共黨史,中國解放史,乃至中華民族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幸的是,在1976年之後,鄧小平被撤除了黨內外一切職務,直到1977年中共十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才得以回到政治中心。
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央委員們就“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進行了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是小平同志根據世界政治經濟局勢,新中國外交關係態勢,國內經濟形勢,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根據社會主義建設客觀規律,綜合考慮作出的重要指示。
本次會議的另一個重點,是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會後,黨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決策,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接下來應該向何處去,怎麼走的問題基本上解決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展開了新的篇章。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國際環境
1979年,越南悍然進行了對我國邊境的侵略行為,危害了我國邊民的生命安全和領土完整。
面對越南的無理挑釁和實質上的侵略,我國毅然決定,展開對越自衛反擊戰。這是一場正義的戰爭,無數熱血青年踴躍地參與到這場保家衛國的戰爭中。3月16日,我國在摧毀越南北部大部分經濟設施,佔領越北大部分城市後,選擇撤軍回到國內,並宣佈勝利。
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勝利,沉重的打擊了國際上想要推翻中國社會主義政權的勢力,打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威。
戰爭中,中國人民空前團結,所展現的凝聚力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令世界歎服。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勝利,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擁有了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也極大的提高了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同年1月1日,於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共同發表的《中美聯合公報》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這預示著我國擺脫了一定來自蘇聯的軍事經濟威脅,以及冷戰格局的鬆動與改變。中國戰略地位空前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環境有重大改善。
改革開放的新曆程
時間來到80年代,中國在政治建設,經濟建設上都有了不可忽視的新的進步,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並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有些新的舊的問題出現,並等待著被解決。
在一年後的中共十二大會議上,吸取了過往黨章錯誤經驗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也稱“十二大黨章”透過,這標誌這我黨在黨的建設上,有了更為科學,更為先進的方法論指導,為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少走彎路奠定了基礎。
這年的年初,安徽鳳陽小崗村的農民集體簽訂生死狀,私自實行大包產大包乾,並取得了豐收。此前私自包田到戶,在國家看來,是不允許,不符合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的,是有倒向資本主義傾向,會使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辟,挑戰土地公有制的行為。
各地的農民仍在駐足觀望,個別黨員幹部爭相發文批駁這一行為,小崗村的農民,承擔了時刻會被戴上反動分子的帽子,蒙受牢獄之災的風險,去為自己,也為全國的農民探索一條解決溫飽的道路。
當時的中國,數量眾多的農民仍舊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勞動積極性低下,在溫飽線邊緣徘徊。同時,國家工業化,城市化建設得不到足夠的物質支援。
安徽鳳陽小崗村以窮困不堪在當地聞名,直到那份生死狀簽訂後的那個豐收季節,才得以改觀。“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這一響亮的口號,展現了以小崗村農民為代表的中國廣大農民最殷切的願望。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果,這也讓更多人堅信,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必然成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艘載著億萬人民的大船,已經把它的船尖,穩穩地指向了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的康莊大道上。
一方面,農民勞動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糧食產量也逐年提高。1984年,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在原有的計劃經濟框架下,有條件,有範圍地實行一部分商品經濟”,揭開了城市經濟改革的序幕。自此,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條件,有了長足的進步。
蘇聯解體後的中國局勢
1985年,時任蘇聯總書記巴爾戈喬夫頒佈了所謂的史上最嚴禁酒令,在蘇聯境內針對四千萬酗酒群體開展了“反酗酒運動”。這是被後世稱為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第一年,也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喪鐘開始敲響的第一年。
經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改革,戈爾巴喬夫使蘇聯越來越背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取而代之的是一部分的自由資本主義已及多黨制和議會政治,指導思想也不再以馬列主義為核心。
最終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透過廣播向蘇聯全民宣佈辭職,同時宣佈了蘇聯的解體,這一在中國北方邊境線以北矗立了69年的紅色政權,終於帶著最後一絲不甘轟然倒下。
一時間,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狀態。
中國某些關心政治的知識分子對此雖無過多議論,但不免也憂心忡忡,害怕蘇聯的前車之鑑在中國重演。在中國東北中蘇邊境,雙方邊民開始進行農產品和諸如農用拖拉機之類的工業產品的交換。
中國基層農民對政治並不十分了解,他們只知道,一臺農用拖拉機,可以節省好幾個人的人力,可以多種許多許多地,變成可以流入市場的一噸噸糧食和農副產品,換來一個家更多的年收入,購置電視機和許多稀奇的物品。
經過了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輕重工業逐漸均衡發展,完備的工業體系也逐步建成,加上城市改革和農村改革的齊頭並進,相得益彰,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番了又番,中國經濟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狀態,無論是工人還是農民,中國人民各階層,都洋溢著幸福的笑臉。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果,這也讓更多人堅信,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必然成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艘載著億萬人民的大船,已經把它的船尖,穩穩地指向了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的康莊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