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的1月,毛澤東主席的秘書田家英從外面十萬火急地跑回毛主席的辦公室。
毛主席看著田家英很是疑惑,以為有什麼重要的大事發生了。而田家英臉上卻表現得異常興奮。
他還顧不上說明原因,就氣喘吁吁地把一份鉛印好的小冊子遞交到了主席手裡。
毛主席定睛一看,不禁有點喜出望外,泛黃的冊子封面上印著《調查工作》四個大字。主席略微激動地開啟冊子翻閱裡面的內容。
沒錯了,這就是自己曾經寫的文稿!
毛澤東如獲至寶,感慨萬千道:“見到這本小冊子,就好像見到了30多年沒見過面的孩子。”
打聽之下,毛主席才知道這本冊子是福建一個叫做賴茂基的農民上交過來的。
提起《調查工作》也許很多人都比較陌生,但說到《反對本本主義》想必大家都如雷貫耳了。
它的前身正是這篇毛主席在1930年5月所寫的《調查工作》。
毛主席將這本冊子稱為自己的“孩子”,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那麼如此重要的文稿為什麼會失散了30年呢?又為何會流落到一個普通老農的手中呢?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調查工作》這件紅色文物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吧!
革命的窘境
1928年,毛澤東與朱德在井岡山會師,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可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革命便再一次迎來了困難時期。
當時,紅軍在湘贛邊界活動時,面臨著許多困難,其中較為嚴重的就是給養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困難,紅軍不得不南下湘南農村,但卻又遭受嚴重損失。
(井岡山會師油畫)
此後,在井岡山根據地的紅一方面軍又了連續遭遇作戰失敗,幾路紅軍只能都集中在湘贛邊界,處境變得極為艱難。
在此危難之際,紅軍成立了前敵委員會,由毛澤東擔任書記統籌大局。面對反動派大軍的重重包圍,毛澤東當即決定放棄井岡山進行戰略轉移。
翌年初,毛澤東與朱德帶領紅一軍從井岡山上下來,一路突破各種防線,轉戰到贛南、閩西地區。
在閩西,紅軍得到暫時休養後,立刻著手在此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這是紅軍早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
此時,毛澤東吸取此前的革命經驗,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村召開的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這就是著名的“古田會議”。
會議上,毛澤東首次提出“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內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學化”的思想,為黨的建設指明瞭正確方向。
此次“古田會議”意義重大,思想建黨、政治建軍路線確定,逐漸形成了以朱德為總司令、毛澤東為政治委員的紅一方面軍。
那麼接下來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大力發展革命力量呢?
要壯大革命隊伍就必須要發動群眾,要想發動群眾,那就只能親身到群眾中去,去傾聽每一個人的聲音。
想到此處,毛澤東決心要親自選擇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地方做一次深入的調查。
早在讀師範學校時,青年毛澤東就經常到長沙附近的農村做社會調查。透過社會調查發現和解決問題,是毛澤東長期總結下來的一條經驗。
在經過一番考察之後,毛澤東把此行要前往作調研的目的地定到了——江西贛州市的尋烏縣。
尋烏調查
尋烏在當時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縣城。它正好位於贛、粵、閩三省的交界處,還是一個商品流通的中轉站。
而且,在毛澤東帶領中央紅軍來到尋烏之前,這裡已經經過了多次“紅色革命”的洗禮,建立了蘇維埃政府。
正是因為有這個特殊的地位,毛澤東才將此地作為調查的首選目標。
在多方準備後,1935年5月,毛澤東在踏上了他為期20多天的尋烏社會調查。
毛澤東將調查總結為 “走馬觀花”和“下馬看花”的 兩種形式。
所謂“走馬觀花”,就是可以迅速看看當地的情況,雖然能看到事物的表面,卻不瞭解事物下更深層的原因;
而“下馬看花”就是深入到群眾中去,多問多聽,雖然會花大量功夫,但可以看到事物的內部出問題的本質原因。
在尋烏縣委書記的幫助下,毛澤東決定下馬觀花地深入到群眾中去對尋烏做大量的調查。
調查的內容十分廣泛,從尋烏的地理環境到政治區劃,還特意找來蘇維埃幹部、教師、商人、農民、工人和士兵等不同階層瞭解他們的政治經濟現狀,他問得詳詳細細,記得清清楚楚。
(毛澤東尋訪父老鄉親繪圖)
調查中,毛澤東瞭解到了百姓被壓迫到賣兒賣女等等的慘狀,也得知了大家對於土地革命的意見,以及婦女在土地鬥爭中的表現……
在調查結束後,毛澤東在尋烏又召開了十多天的調查會。在會上與同志們分享此次調查結果,聽取每個同志的建議。
在眾人的共同努力下,毛澤東整理出了《尋烏調查》。
此次尋烏調查,毛澤東真實記錄了當地老百姓的生存境遇,沒有誇大也沒有隱瞞農民被剝削的情形。而且,也認識到了之前的一些“土地改革”上的不足。
在《尋烏調查》中,毛澤東逐漸意識到,此前的土地工作中,沒有精準分析中農、僱農與流氓的區別。
此外,在關於土地分配的問題上,也沒有把富農、中農、貧農的土地分開來合理分配。
(尋烏調查繪畫)
“打地主”分土地本是為了救更多的人,可對地主一點兒土地也不分,他們喝西北風也會活不下去;
把壞田都給富農,使他們吃不飽飯,也會逼得富農造反。這完全違背了革命的初衷,貧農、僱農一定會陷入孤立。
毛澤東的這番見解,充分體現了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他在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瞭解中國情況和到群眾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
這個調查報告共五章39節,字數達8萬多字。
與此同時,毛澤東還寫了一篇重要的文章,即《調查工作》和《反對本本主義》。
這都是他多年來、特別是這次尋烏調查工作的總結。
(毛主席探訪老鄉)
有了毛澤東正確的思想路線作為指明燈,“紅色”根據地出現了市場繁榮、生意興隆的景象,人民生活逐漸好轉,紅軍給養等等難題也得到了解決。
當革命前景一片大好之時,意想不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調查工作》失而復得
調查結束後,中共閩西特委把毛澤東的兩篇短文《調查工作》和《反對本本主義》翻印成小冊子,在黨內進行了少量傳發。
可能有的朋友會奇怪,前面不是說《調查工作》就是《反對本本主義》的前身嗎?實際上這原本是兩篇不同的文章,之所以後來變成一篇,還是另有隱情的。
在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向中央蘇區發動了幾次大規模“圍剿”,紙質的資料難以儲存。
一貫重視調查研究的毛澤東,將兩篇文章視若珍寶,即使戰火連天也堅持捆好每天都帶在身邊。
可惜事與願違,由於敵人的進攻猛烈,毛澤東不得不多次轉戰於多個地區。終於在第五次“反圍剿”的突圍中,這兩本小冊子意外丟失了。
這可是毛澤東多年革命調查總結出來的心血啊!
這讓毛澤東十分惋惜,他後來曾多次與人談起丟失的這兩篇文章,說就像想念自己的“孩子”一樣希望能早日找回。
(《調查工作》原稿)
所幸的是,毛主席的期待沒有落空。
看著《調查工作》這個失散30多年的“孩子”失而復得,毛主席的心中難掩開心與激動。
當得知“拯救”下這件至寶的是福建農民賴茂基後,毛主席立即讓人去邀請賴茂基先生來中南海,他要當面感謝賴先生做出的貢獻。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毛主席得到的訊息是賴茂基已經在去年離世了。
賴茂基本是福建省上杭縣茶地官山村的一位農民,從小家裡就比較窮苦。直到那一年,毛澤東帶著紅軍來到了他的故鄉。
紅軍打土豪分土地,讓當地窮苦的百姓過上了有地有糧的好日子。
賴茂基為了報答紅軍的恩情,就以販牛生意作為掩護,為紅軍送信。紅軍還在他的家裡建立了地下兵工廠,生產槍支彈藥。
後來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開始了二萬五千裡的長征。紅軍前腳剛走,“白狗子”們後腳就進到了茶地,故鄉淪為了國民黨的統治區。
賴茂基知道紅軍走得急,有很多檔案沒有帶走。他生怕有一些機密的情報會落入敵人手中,便將家中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遺留下來的檔案用油紙包好,裝在一個小木盒子裡。
這些檔案當中,就有一本毛澤東編著的《調查工作》。
賴茂基深知毛主席的文稿落入敵人手中不堪設想,他爬到屋頂,將兩個夾牆頂部的樓板和瓦片拆掉,把裝有檔案的木盒子放進去,然後再復原好。
就這樣,賴茂基保護著毛主席的“孩子”在那個革命年代免受戰火的摧殘。
時光飛逝,一轉眼《調查工作》已經在小木盒裡躺了20多個年頭了。
1955年4月1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出了在全國範圍內徵集革命歷史檔案的通知。兩年後,年過花甲的賴茂基這才將那個沉睡已久的小木盒,讓兒子從牆洞中挖了出來。
賴茂基曾對兒子們說過,他相信總有一天,革命會勝利,毛主席的這篇文章總有機會重見天日。
現在,這一天終於到來了。
賴茂基的孩子們在父親的囑託下,將盒子裡面的所有檔案當作重要文物,捐給了上杭縣委,後上交龍巖地委。
這才有了毛主席再次見到《調查工作》的場景。然而,重獲至寶的毛主席其實還是有很大的遺憾的。
無法彌補的遺憾
起初,龍巖當地相關部門並不知道這本小冊子的價值,只是按普通文物收藏的。
直到一年後,中央革命博物館(今中國革命博物館)派人到龍巖地區徵集文物時,才知道了這份寶貴檔案的存在。
又是經過一年的週轉,龍巖地區文教局才將這份寶貴文稿郵寄到北京,存入中央革命博物館。
當毛主席的秘書田家英得知這件“無價之寶”失而復得,到博物館將文稿借出交到毛主席的手上時,離賴茂基捐獻文物已經過去了將近4年。
正因為如此,賴茂基才沒有等到毛主席手拿文稿接見他的那一天,毛主席也錯過了當面答謝他的機會。
或許這會成為他們兩人一生中一個大的遺憾吧!
值得欣慰的是,賴茂基幫毛主席保藏文稿的小木盒,也作為重要的文物收藏在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裡,以表他對革命作出的貢獻。
對毛主席來說,他的遺憾還不僅如此。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調查工作》與《反對本本主義》原本是兩篇不同的文章,兩篇皆失,如今只找回了一篇。
毛主席後來在廣州的會議上講述了他丟失文章的事情。他說:“別的文章丟了,我不傷心,也不記得了,這兩篇文章我總是記得的。忽然找出一篇來了,我是高興的。”
這兩篇文章顧名思義,就是找回的《調查工作》與找不回傷心的《反對本本主義》。
從收到文稿開始,毛主席便讓田家英將《調查工作》影印多份,分別送給周恩來、劉少奇、胡喬木、陳雲、鄧小平等同志共同研究分析,並親自仔細糾正文中的錯別字。
經過三個月的努力,《調查工作》重新修訂成功。
也許是找回一個“孩子”,就會對另一個丟失的“孩子”更加思念吧。
毛主席在新修的《調查工作》後批語道:“這是一篇老文章,是為了反對當時紅軍中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那時沒有用‘教條主義’這個名稱,我們叫它做‘本本主義’。”
後來,經過毛主席的首肯,《調查工作》被收錄進《毛澤東著作選讀》中發表,而毛主席也直接把它改名為《反對本本主義》。
這就是為什麼說《調查工作》是《反對本本主義》前身的由來。
實際上,我們所熟知的這篇《反對本本主義》並不是毛主席1930年的原篇,這也算是毛主席對它的一份思念吧。
不過真正的“反本本”至今下落不明,這是毛主席和全黨、以及人民的一大遺憾。這麼多年過去了,不知是否還會有奇蹟發生呢?
總結
毛主席在重獲至寶後對黨內的同志們說過,這篇文章確實是他喜歡的,他覺得很有道理不知道別人怎麼看,這篇文章是他當初經過一番大斗爭才寫出來的……
當年正是毛主席透過調查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這一重要論斷,給革命的未來提供了良好的助力。
這種敢於探索真理的精神需要一直傳承下去。
最後也由衷感謝,賴茂基冒著生命危險為新中國的革命事業保留下了重要的 “紅色”文物。
感謝你們的無畏付出,才有新中國今日的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