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邢臺日報-邢臺網
邢臺日報社全媒體記者李平郭紅玉
喬裝成兄妹、扮演雜貨鋪老闆送信,以各種隱藏身份與敵人周旋;每次行動前都準備好“臺詞”;每個交通員通曉多種隱藏檔案、金錢的技巧……這在諜戰劇中鬥智鬥勇的精彩故事,抗日戰爭時期,就曾發生在太行山區根據地與冀南平原根據地之間三條秘密交通線上。
秘密交通線擔負著根據地之間的物資運輸、人員護送、檔案和書報傳遞的任務。在這些交通線上,活躍著60餘名交通員以及不計其數的掩護、協助他們的群眾。他們視使命為生命,在複雜的鬥爭環境下憑著堅定的革命精神,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任務,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嚴密封鎖中的艱險通道
1939年,日軍開始對華北抗日根據地實行“囚籠政策”,封鎖和分割抗日根據地。敵人在平漢鐵路沿線挖路溝、修碉堡、設據點,企圖
利用鐵路割斷平原和山區的聯絡。當年,在內丘25公里的鐵路線上就有15個炮樓,鐵路兩側各開挖深5米、寬5米的溝壕,溝內灌水,東西來往的主要道口設定關卡把守,給太行與冀南交通線造成很大困難。
百團大戰以前,冀西遊擊隊擔負著山區和平原之間交通聯絡的任務。游擊隊司令部偵察科長智達開是內丘人,他利用人地兩熟的優勢,與地方黨政部門密切配合,在敵佔區建立了若干情報網和秘密聯絡站。在1939年即開闢了跨越平漢線,連線冀西與冀南的三條交通線路。其南線從沙河褡褳鎮和永年臨洺關之間穿過鐵路線;中線從內丘至官莊以北之間透過鐵路線;北線從內丘北的史村、清修、張村一帶透過鐵路線。冀西遊擊隊透過三條路線,護送冀南到冀西的人員過往和物資運輸。這三條路線,奠定了以後秘密交通線的基礎。
1940年9月3日,一二九師抽調兩個營成立第五交通大隊,分駐平漢線兩側,負責冀南、太行兩方面的交通工作。1941年下半年,隔平漢線相望的太行一分割槽和冀南二分割槽,分別接受軍區關於建立秘密交通線、打通太行與冀南交通的任務,同時向平漢線敵佔區派出幹部開展地下交通工作。到1942年,在原有交通線的基礎上,三條秘密交通線南北並行,溝通了太行山區根據地與冀南平原根據地的交通聯絡。
各個交通線擔負重大使命
北線東起堯山縣(後與隆平縣合併為隆堯縣)寺莊、蓮子鎮及範莊一帶,中經內丘張村穿過鐵路線,西至臨城縣家輝一帶,主要線段是張村至家輝。張村交通站由三個交通點組成,均是單線聯絡,並有嚴格任務分工。一個點專管送報紙,將“新華日報”送到冀南平原,把“冀南日報”運到太行山區;一個點專管傳遞檔案;另一個點專管人員的護送。
南線是太行一分割槽到冀南二分割槽之間的交通主幹,其東西起點即冀南二分割槽交通站和太行一分割槽交通站,分別設在堯山南位和內丘黃岔。其間相隔百餘華里,沿線在杜家臺、都城鋪、大都城、北陽、吳村、夏侯等村建立中轉站。這條線上交通站的交通員,多是中轉站所在村的農民青年。1943年以前,這條交通線不僅擔負人員、檔案的護送,還負責物資的運輸。1943年以後,成為人員、檔案的交通專線。
經河村的中線,是在1942年5月敵人大“掃蕩”後,新開闢的一條夫妻交通線。說是一條線,但只有內丘河村人郭永善和黃岔人張榮妮夫婦兩人。夫妻倆打入敵人內部,與附近炮樓和站點的偽軍建立了秘密關係。遇到任務緊急或情況特殊需要白天行動,別的交通線難以完成,就交給他們夫妻。
交通員與敵周旋英勇不屈
三條交通線上湧現了很多英勇無畏的交通員,他們不顧生死穿梭在封鎖區,被敵人逮捕後寧死也不透露半點資訊,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張村交通線,交通員焦振奎被捕後,敵人用燒紅的火鉗熨燙他的背部,幾經死活,他終未說出一點秘密;張村李福壽、李興華兄弟,在交通線上前赴後繼,哥哥被捕,弟弟又接著幹;北線的李興華和李田增送檔案,行至臨城上溝附近與敵人相遇,急忙用腳將檔案埋藏在樹叢裡。敵人對他們進行拷問,用麻繩捆住拇指,吊起來用皮帶棒子毒打,最後又灌涼水,他們始終一句話都不說,並最終成功逃出,繼續工作。
三條秘密交通線東西長達百餘里,要突破敵人的重重關卡,穿越層層封鎖線,經歷日軍的盤查和暗哨追蹤,嚴防叛徒的出賣和破壞……先後有11名交通員曾經被捕,但他們都頑強不屈,嚴守秘密。
三條交通線從建立到撤銷歷時4年。1944年底,抗日形勢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交通隊撤銷。
邢臺市黨史專家、市委黨校楊運生老師表示,冀南平原與太行山區之間的秘密交通線,是偉大的中國軍民英勇抗戰的一個縮影。抗日軍民建立交通線,與敵人機智頑強的鬥爭,既反映了戰爭的殘酷性和特殊性,也反映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戰爭哲學。
記者手記
在抗日戰爭時期,抗日軍民開闢三條秘密交通線,成為打破敵人的封鎖,架起太行山區與冀南平原以及山東、冀魯豫等根據地的地下交通要道。
在秘密交通線上,交通員常常晝伏夜出,為保守秘密,更是不懼敵人嚴刑拷打,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沿線掩護、
支援、協助交通的抗日群眾不計其數,反映了中國軍民抗日救國的堅定意志。
正是革命前輩和廣大群眾同仇敵愾、英勇無畏的精神,才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今天,這種精神仍在激勵著我們每一箇中華兒女,傳承好紅色基因,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本文來自【邢臺日報-邢臺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