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老人都說,挑選結婚伴侶一定要選擇門當戶對的。這句話在現實生活中,經歷了無數次真實事件的驗證,證明了其正確性。
但是,如果一對情侶,一個是開國上將的軍人世家出身,另一個是貧下中農出身,這還算是門當戶對嗎?
蘇振華的女兒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而蘇振華身為開國上將,居然非常欣慰地說:“沒錯,我們就是門當戶對!”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上將少時出身貧寒,憑自己闖出天地
這一切要從蘇振華的童年說起,蘇振華原名不叫蘇振華,“蘇振華”這個名字是在他當兵之後,彭老總給他取的。意味著“振興中華”。
而他的原名,叫做“蘇七生”,因為他是家裡的第七個孩子。孩子多,並不代表著勞動力就能夠充足,在戰亂年代,也許會讓整個家庭雪上加霜。
蘇振華也是如此,他的出生並沒有讓父母感到高興。那時候他們家已經一貧如洗了,他們沒有辦法,好幾次都想把孩子淹死在水盆裡。
幸好蘇振華的奶奶動了惻隱之心,把蘇振華救了下來。她說道:“大不了我少吃一點,就多養個孩子吧!”
就這樣,蘇振華活了下來,但他們家庭環境卻依然沒有改善。當時他們一家人都給地主家當長工,蘇振華六歲的時候就開始幹活。
他什麼都幹過,放牛、砍柴、插秧,只要是長工乾的活,沒有他不會的。這樣的情況下,父母對他的教育自然也沒有那麼好。
他從小到大,大字都不識得幾個,還是在他進了紅軍大學之後,和第二任妻子孟瑋結婚之後才有了文化。
正是因為有這樣貧苦的出身,蘇振華清楚地知道,貧下中農的人民的困境,也為他發達之後,體恤每一個貧苦出身的人,埋下了伏筆。
那個時候,他的好幾個哥哥也出去打工,希望能夠幫補家用。而他的五哥則和其他哥哥不一樣,選擇了參軍。
蘇振華被五哥所影響,覺得參軍是當時的他們能夠選擇的唯一出路。可以說,正是這個念頭,改變了他的一生。
1928年,彭老總髮動了平江起義,年僅十六歲的蘇振華憑著一腔熱血,積極響應,也參與其中。他本來也想在那個時候便參軍,但當時領導都覺得他年紀太小了,便推辭了。
回到家中的蘇振華,依然改變不了貧窮的現狀。那個年代,普通農民能想到解決貧窮的方法,便是多生。
於是,蘇振華家也給蘇振華找了個窮姑娘,給蘇振華做媳婦。很可惜,這個女子在生完第一個孩子之後便不幸夭折了。
年輕的蘇振華,看著妻子的離去,知道生育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他只能透過自己的努力才能闖出一片天地。
於是,在兩年之後,他又做出了參軍的決定。他將幼子託付給了奶奶照料。希望他凱旋歸來之後,能夠給家人帶來好的生活。
漫長的從軍之路就此展開。蘇振華參軍之後,便改了新名字,也有了新的起點。他的驍勇善戰,讓他的人生展開了新的篇章。
開國上將功勳卓絕,一生有七子二女
蘇振華一開始加入紅軍,便體現了他敢打敢做的風格。自1927年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後,國黨對我軍開始進行了多次圍剿行動。
此刻,蘇振華作為一個剛加入的新兵,帶著那股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屢次作戰告捷,被提升為了紅5師13團政委。
之後,在紅軍創立的紅軍大學(即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中,成為其第一批高階班的學生,因學習刻苦,被毛主席表揚為工農分子知識化學習的典範。
有了知識的武裝,蘇振華有如神助,戰鬥起來愈發英勇。但是要論他屢建功勳的時間,還是在建國之後。
1949年10月,即使建國了,敵軍依然死心不息,在西南地區盤踞,企圖捲土重來。
當時,蘇振華作為二野五兵團的政委,和五兵團計程車兵們驍勇善戰。他們將貴陽的何紹周部隊打得節節敗退,不得不放棄對貴陽的控制。
獲得勝利的蘇振華,被任命為貴州省省委書記和貴州省軍區政委,在貴陽長達了五年的任職生活。
這五年,貴州的土匪流竄,蘇振華為了治匪,與這些土匪鬥智鬥勇。在治匪成功後,他又投身到政務中,將當時的貴州治理得很好。
正是他卓越的政績表現,讓中央對他非常器重。1954年,他擔任了海軍副政委兼政治主任。一直在陸地上打仗的他,第一次接觸到海軍。
但他對海軍的管理統籌,以及訓練應敵,卻絲毫不像這個領域的“新人”。蘇振華在海軍一直有潛心進行軍事武器的研究,其中就包括了核潛艇。
作為中國早期核潛艇的研究主力開發人員,蘇振華一直把核潛艇當作自己事業上的目標。1955年,他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即使他有著許多人都豔羨的光環,但蘇振華從不高傲,依然維持著年少時的生活作風樸素。
他對貧苦出身、有困難的下屬也依然是沒話說。把他們當做家人一樣看待。秘書喬崖的弟弟得了小兒麻痺症,來北京治療,這件事情被蘇振華知道了,他連忙派車帶喬崖的弟弟去醫院。
他的家人也秉承這個優點,他有七個兒子,兩個女兒,每一個孩子從小都不慣著。吃穿用度都是十分樸素,弟弟妹妹穿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過的,絕對不會因為年紀小就特別受到優待。
他們長大後,也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也是有這樣樸素的家風,所以蘇家人也不會用有色眼光看待出身不太好的人。
尤其是蘇振華的長女蘇承業,不僅和她的父親一樣也在軍事方面闖出了一片天地,也很欣賞貧苦出身,憑自己本事奮鬥的人,可以說是繼承了蘇家的優良傳統。
長女自小聰穎靈慧,深得父母的遺傳
蘇承業生於1944年,她在山東的抗日根據地長大。
當時,正是取勝的關鍵時期,蘇振華希望女兒能夠繼承抗日大業,於是給她取了這個極有氣勢的名字,對她有著極大的期望。
但是蘇承業剛出生的時候,其實並不如之後那樣有巾幗英雄的氣概。
她的母親孟瑋在她之前已經流產過一次,營養不足,這也使得蘇承業出生的時候也十分虛弱。
據說,蘇承業剛生出來的時候,就像個小老鼠一樣。到了一歲了,連腦袋都伸不直,簡直就跟個“死孩子”一樣。
當時,所有人都覺得這個孩子應該活不下去了。是蘇振華和孟瑋一點一點地將米糊喂進蘇承業的嘴裡,把她從鬼門關里拉了回來。
到了蘇承業大一點的時候,蘇振華就開始給蘇承業和其他孩子培養興趣。他喜歡溜冰,便在家裡自制了一個“溜冰場”,帶著孩子們鍛鍊身體。
尤其是蘇承業,自小身體不好,蘇振華還教她練太極劍。
蘇承業的身體也就是在這段練劍過程中,慢慢變得強壯。
如果說蘇承業的武藝天賦是繼承她的父親,那麼蘇承業的學習方面的天賦就是繼承了她的母親。
孟瑋是一個知識分子,在當年就讀於師範大學,而且能歌善舞,在各方面都可以稱得上是個“高材生”。
蘇承業和她的母親一樣,從小到大成績都非常優異,1963年,她考上了解放軍技術工程學院(現解放軍外語學院)。
雖然蘇振華很疼大女兒,但依然想著要好好鍛鍊她。於是把她送到了空軍基地去服役。可以看得出來,他對女兒寄予很大的厚望。
在很久之後,蘇承業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被授予了大校的軍銜。同時,她也一直努力向父親蘇振華學習。
蘇承業長期從事空軍的軍事資訊研究,為空軍提供情報資訊。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正是這樣一個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子,對她的另一半的要求也十分嚴格。她28歲的時候才選擇了結婚。
要知道,那個年代,女性結婚都非常早。但她寧缺毋濫,堅守自己的底線,終於等到了屬於她的良人。
可是,在父親那邊,她卻犯了難,因為蘇承業的丈夫出身並不好,是貧下中農出身。
蘇振華真的會答應她和丈夫的婚事嗎?
準備結婚告知上將,其回應令人欣慰
但是“醜媳終需見家翁”,“醜婿”也遲早要和岳父見面。
所以蘇承業思索片刻,終於還是寫了封家書寄給了父親。
當時,她在南京,父親在北京,二者相聚千里。在帶未婚夫回去之前,她還是決定先寫信報備一下比較好。
在信裡,蘇承業陳情了自己與未婚夫相遇的經過,表示未婚夫是自己的同事,在空軍基地擔任區長。
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幹部,但是未婚夫行事作風雷厲風行,對自己也要求十分嚴格。蘇承業相信他一定未來可期。
同時,蘇承業將未婚夫的家庭背景也詳細敘述了。她表示,可能未婚夫的家世並沒有自己家的那麼好,但她依然希望得到父親的祝福。
蘇承業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她家庭情況特殊,在她母親要求和父親離婚後,父親和一個小他25歲的女性陸迪倫走在了一起。
當時,許多人就曾經猜測,陸迪倫是否是因為蘇振華的海軍政委的背景,才和蘇振華結婚。幸而後來陸迪倫經過了時間的考驗,證明了她的一片真心。
蘇承業當時也是質疑的人之一,但她看到了陸迪倫對整個蘇家的貢獻,也明白不是所有靠近自己家的人都是別有所圖。
現在,到了她身上,她害怕父親也會像她看到陸阿姨一樣,看待自己的未婚夫。於是在寄出信件之後,懷著忐忑的心情等待著。
就算未婚夫的真心通過了父親的考驗,但是未婚夫的出身依然可能會成為父親心中的刺,所以蘇承業更是感到緊張。
沒多久,蘇承業便回家探親了,這次回來她除了看望許久沒見的家人,也是為了親自聽聽父親的意見。
而父親的態度卻令她大吃一驚,他不僅沒有懷疑過未婚夫的半點真心,也一點也不嫌棄未婚夫的出身。
甚至,父親還在十分欣慰地表示:“我就是長工出身,我的女兒找貧下中農子弟,真的是門當戶對啊!”
一句話,讓蘇承業放下心頭大石,之後陸迪倫為了慶祝她結婚,還親自給她鉤了一對枕套,表達了她滿滿的祝福。
家人們的支援,給了蘇承業無限的動力。她也很高興,父親即使現在是海軍政委,開國上將,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出身,並且以此為榮。這也讓蘇承業更加欽佩自己的父親。
蘇振華從蘇承業的未婚夫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懂得他能夠拼出頭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
正是他如此以己度人,所以他積極推進女兒的婚事。而事實上,蘇振華和蘇承業的眼光也確實很好,他們挑選的夫婿黃文啟也確實是可造之材。
長女選夫獨具慧眼,婚後的生活幸福
黃文啟是武漢人,和蘇承業同齡。二人是在南京的空軍基地認識的。當時,蘇承業並沒有轉軍籍,而是一名軍醫。
黃文啟是空軍航校畢業的,本應該是做飛行員駕駛飛機,但是那個時候國家汽油短缺,飛行員這個職位僧多粥少,於是許多飛行員畢業的都紛紛改行,黃文啟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1959年入伍,來到了空軍技術勤務部,除了本職工作,還負責教練新兵。被他帶過的新兵,都說他是一個非常嚴格的長官,帶領新兵時那種幹練、明快的作風,都給他的後輩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不僅如此,他的文化課程也跟得十分緊,那個年代會英語的人並不多,黃文啟便是其中之一。
也許正是因為他如此優秀,所以蘇承業便覺得他是個可造之材,也在轉入了空軍基地之後,和他相戀。
之後,二人的婚後生活雖然平淡,也非常溫馨。二人相互扶持,後來相繼退伍,依然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
蘇承業在1990年參與了編寫南空黨史,而黃文啟則轉行當了武漢進出口公司的一名副總。他們的工作都非常繁忙,也樂在其中。
直到退休後,二人才閒下來,經常走親訪友,或者是外出旅遊,宛若一對神仙眷侶,令人豔羨。
蘇承業也偶爾與戰友們談及自己和丈夫的一些往事,在她看來,當年做出嫁給黃文啟的那個決定,非常正確。
俗話說得好,“英雄莫問出處”。如果蘇承業介意自己和黃文啟的出身,那麼便會痛失一段好姻緣;如果蘇振華阻攔阻攔女兒和黃文啟在一起,那麼將會後悔終身。
但是,幸而這些都沒有發生。也讓蘇振華獲得一個好女婿,蘇承業有了一個好丈夫。這何嘗不是人生之幸。
結語:
不管過了多少年,蘇振華依然沒有忘本,他始終記得自己在家鄉平江的時候所經歷的苦難,也知道自己因為這些苦難吃了多少苦頭。
正是如此,他十分體恤貧下中農出身的人,他明白他們的不易,也欣賞他們的上進和努力。
可以說,蘇振華的這種心態,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很多人在發達之後,都迫切地希望抹消掉自己的過去,只想讓人們見到他的光輝。
“門當戶對”四個字,包含了蘇振華對所有還在困境中的年輕人的殷殷期許,也更顯得他在這件事上,有多麼高風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