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戰略方針,多則數十字,少則數字,卻能夠決定一國之力用在哪個方向,一字之差,可能造成億萬人的生活發生改變,因此就連一個筆畫也要細細斟酌。
特別是要改變偉大領袖毛澤東制定的國防戰略,那更不是隨便什麼人都敢輕易建議的:在美蘇爭霸的背景下,一著之失可能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這句話,絕不是危言聳聽。
當然,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當內外形勢變化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無論是誰,都要在現實面前調整自己的思維。
問題的關鍵是,誰能夠最敏銳地捕捉到形勢的變化,提出最合理的改變呢?
積極防禦,誘敵深入
新中國的建立,面臨的周邊安全域性勢是世界上十分罕見的險惡。
1950年和美國兵戎相見,1958年又和兩個大哥徹底破裂,建國不到10年,就已經和世界上兩個最強大的軍事帝國勢如水火。
兩霸當中的蘇聯又佔據我國漫長的北方邊境線,隨時保持對我國北方平原地區沉重的閃電戰壓力。
即便是對於偉大的軍事家毛澤東來說,要日夜防範這種等級的對手,比起他當年在江西井岡山反擊國民黨圍剿鬥爭,也是過於耗費心力。
1969的衝突,更是把這種威脅實實在在擺在了中國領導人的眼前。
於是毛澤東再次拾起了他自"反圍剿"時代熟悉的、中國曆代典籍中總結的經典戰法:誘敵深入。
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中國上下,無論前方後方,邊境腹地,全民開展民兵訓練、深挖防空洞、三打三防等軍事準備,就是為了一旦兩國爆發戰爭,要把侵略軍引入到我們佔有地利優勢的內部消滅。
可是,這也意味著,中國好不容易在20年和平時期建設的各種偉大成就,將會一夜之間回到原點。
當年毛澤東是面對怎樣的力量對比,才做出如此無奈的決策,我們僅僅從一樣東西上就可以看出來:
1972年,蘇聯第二代超音速戰略轟炸機"逆火"服役,它的最大飛行速度是1.9馬赫,比當時中國空軍的主力殲6快了0.5馬赫,作戰半徑超過2000公里。
而在"逆火"問世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空軍根本沒有任何技術可以攔截它!也就是說,在實際對蘇軍事鬥爭中,中國根本沒有什麼後方可言。
"積極防禦,誘敵深入"、 "早打、大打、打核戰爭"、"三線建設"成為整個六七十年代成長起來的人們,耳熟能詳的口號。
面對嚴峻的現實,把蘇聯這樣可怕的戰略力量誘進來、深入了,究竟能不能一定打贏、能不能保住建設成果,這成了解放軍必須研究的重大課題。
因此,在毛澤東決定施展他的外交謀略,將美國拉入對蘇鬥爭的同時,一位解放軍中的蓋世英才也決定親臨前線,調查研究。
大將的底氣
中國人民解放軍有兩位公認的戰神,林彪和粟裕,都打過大軍團正面交鋒的對決,但是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70年代後,只有粟裕被寄予厚望,隨時準備"挑大樑",承擔對蘇侵略防禦的軍事指揮工作。
1970年1月,全國重要的國防工業基地基本恢復生產,在周恩來總理命令下,粟裕前往華北和西北邊疆地區,展開了一場長達50天、總行程7000公里、跨越5個省份的國防調查。
甘肅的河西走廊、玉門關、嘉峪關,再由酒泉轉向中蒙邊境的額濟納旗和居延海,內蒙古的吉蘭泰鹽湖、阿拉善左旗、中間經過寧夏銀川折返包頭。
然後北上沿著中蒙邊境經白雲鄂博到呼和浩特,最後到張家口,這一路都是蘇聯侵略的可能路徑和重點方向。
在這次考察行程中,粟裕可以暫時不用理會北京內部的政治紛爭,專心考慮自己專業的軍事部署。除了邊防一線的戰備情況,粟裕也考察了當地工廠、企業和社隊。
趁著視察基層部隊的機會,粟裕還親臨第一線察看國防工事,大到飛機場和坦克隱蔽所,小到簡易坑道和地下指揮所,中國第一大將就這樣帶著蘭州軍區司令皮定均和幾個參謀,開著吉普車在邊境線上檢視地形、繪製軍事地圖。
有些軍事要點甚至處於蘇軍的武器射程範圍內,粟裕鎮定自若地爬上高坡察看地形,把陪同的皮定均弄得是一頭汗水。
經過實地勘察,粟裕對中蘇邊境的戰場地貌有了全域性瞭解,他發現中國可以利用的條件,遠遠比之前估計得多:
——比如內蒙額濟納旗的居延海附近,有一片南北長百公里、東西寬二十公里的林帶,我們此前沒有利用起來,如果在這裡開荒種田、植樹造林,為國家經濟作貢獻的同時,這一大片林帶還可以作為游擊隊的根據地襲擾敵人。
——賀蘭山、大青山一帶是殲滅敵人的好地方,但我們此前在這裡的政治和經濟工作做得都不是很好,而且這一帶無糧、缺水、沒有樹木遮擋,大部隊作戰很困難,可以考慮在這一地區訓練民兵,並大規模植樹造林,同時還要修建簡易公路,以便增援部隊開進…等等。
簡而言之,此時,粟裕已經根據實際情況、憑藉自身的軍事經驗,漸漸產生和蘇聯坦克集團軍在邊境地區堂堂正正打一場陣地戰,不讓蘇聯力量深入我國腹地的想法。
回到北京後,粟裕向毛澤東和黨中央寫了1份綜合報告及7份專題報告,就五省的工業、農業、水利、邊防備戰狀況作了詳細的敘述。
而對於他之前曾經想到、提出過的,現在中國可以對蘇聯陸軍打"殲滅戰"的建議,他也再次強化了信心。
然而在毛主席逝世之前,中美依然未能實現正式建交,在70年代的美蘇爭霸格局之下仍然是蘇攻美守的態勢。
中國遲遲不能輕易放棄"誘敵深入"這條戰略措施。粟裕也只好靜下心來,對自己北方之行的考察成果進行更細緻的思索、整理。
神秘的801會議
時間漸漸流轉,由於中國和美國日益接近,蘇聯的戰略威脅一直沒有最終引發兩國的全面戰爭,到了1979年,世界格局再次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一年第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宣佈,和美利堅合眾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這對蘇聯人來說不啻於一個晴天霹靂。
蘇聯的《真理報》對此做出了神經質般的激烈反應,中國曾經感受到的兩面擠壓,如今換蘇聯人來承受了。
當年年底,幾乎走投無路的社會主義帝國發動了侵略阿富汗戰爭,開始了它走向滅亡的終點。
也幾乎就是在中美建交訊息一宣佈,培養解放軍軍隊高階指揮員和高階參謀人員的最高學府軍事學院,迎來了一位人人尊敬愛戴的老首長做一篇名為《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探討》的報告。
這位剛一開口就被如海的掌聲打斷的,正是已經在多年深思熟慮沉澱之後,對於作戰有了心得的老將粟裕。
在這篇報告中,粟裕明確提出,由於敵人先進的武器對於後方空前廣泛的威脅,曾經行之有效的遊擊、轉移等戰術已經不具備實施的條件,在戰爭初期就要扛住敵人的戰略突襲,要把陣地戰和戰場建設作為重點來研究。
粟裕一口氣講完自己精心準備的報告,人家突然驚覺,國防戰略方針中後面那四個被人們喊了多年的"誘敵深入",竟然一個字也沒有被提起。
儘管粟裕身為大將,戰功卓著,勞苦功高,可是畢竟無法與偉大領袖相比,一時間不少人對此議論紛紛。
不過中央軍委清楚,這畢竟是需要實事求是面對的大問題,於是總參謀長楊得志和副參謀長楊勇決定動身,依照老首長當年的行程,同樣去往北方邊境一線考察,調查研究粟裕的戰略思想究竟是否符合現實。
1978年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戰略全面調整,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誘敵深入"中體現的把敵國破壞性力量放入中國腹地消滅的戰法,和經濟建設產生了不可調和的衝突,這個四個字究竟要不要保留,已經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北方考察歸來的楊得志等人十分贊同粟裕的觀點,在起草新的國防報告時,只留了"積極防禦",不再將傳統的"誘敵深入"寫入戰略方針。
不過總參謀部對於這樣一件關係全域性的大事也不敢輕舉妄動。1980年9月,楊得志首先向聶榮臻元帥做了彙報,張震向葉劍英元帥做了彙報,楊得志、楊勇、張震一起向徐向前元帥做了彙報。
三位老帥都同意"積極防禦"的提法,徐帥提出在北京軍區方向不能搞誘敵深入,要搞實兵演習,打好基礎。
從國防戰略方針中減去"誘敵深入",已經成為軍隊高層的一致共識。1980年10月,解放軍總參謀部舉辦全軍高階幹部對蘇聯防衛作戰研究班,代號為"801"會議。
10月15日,鄧小平親自來到會場,在研究班全體會議上作了重要講話"要立足於以弱勝強,以劣勢裝備戰勝現代化裝備,以持久戰消耗敵人",中國的國防戰略方針,從此正式只有"積極防禦"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