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2月7日,年進90歲的鄧小平同志親自前來視察這座舉世矚目的大橋建設,與此同時留下了一張寶貴的合影……
一、黃浦江上的橋樑夢
1991年12月1日,上海第一座跨越黃浦江大橋的大橋正式通車,這座橋樑填補了上海跨江大橋的空白,也為世界留下了教科書般的橋樑建設案例。浦東的建設開放便在南浦大橋建設之後正式揭開了帷幕之後的壯麗景象。
建設跨江大橋可能嗎?
在1910年時,晚清的小說家曾經創作一本名為《新中國》的小說,小說中描述了對未來世界的無限幻想與渴望,小說當中,有過江隧道,與跨江大橋,有地下鐵路,一切在當時看似不可能的奇幻思維在今天已然實在,而在積貧積弱的過去卻顯得如此的虛幻飄渺。
八十年代之前的上海,沒有一座跨江大橋,浦東到浦西的輪渡是兩地交通最為主要的交通方式,每年一百零四萬人次的客流量,日復一日地在黃浦江上飄蕩,承載著浦東人前往浦西的工作、生活。
1987年冬日的一天,由於大霧瀰漫,黃浦江意外停航,所有前往浦西工作的浦東居民只得默默等待,等到通航之時,人潮便如流水一般湧向了熙熙攘攘等待接客的擺渡船只……
黃浦江上沒有跨江大橋給上海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阻礙,是浦東浦西兩地差異的重要原因。心繫上海的鄧小平同志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認為上海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才優勢,開放上海能夠為改革開放提供巨大的助力,建設促進交通的跨江大橋是必要的。
1988年,鄧小平第一次在上海度過春節,此後的七年更是年年都留在了上海,上海作為改革開放的門戶,對其的開放規劃一刻鐘也未曾停歇。
浦東地區的條件是打開發展閥門的重要入口,跨江大橋的建設提案很快經過中央委員會的同意,正式提上了日程。鄧小平在積極推動浦東的開發建設過程中不止一次地說道: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
二、跨江大橋的建設難題
改革開放後的黃浦江之上不能沒有橋樑,這座橋樑要成為上海乃至中國的地標性建築。
但是修建南浦大橋的難度極大的,以往的大橋需要利用橋墩作為地基,但是在黃浦江上進行橋墩的建設顯然是不現實的。橋墩的修建很有可能將水路航道堵塞,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如何修建這一橋樑成為了一個難題。
南浦大橋的建設象徵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決心,一丁點都不能馬虎,一番謹慎考量之後,這個橋樑的設計與規劃任務交道了我國著名的橋樑專家林元培的身上。
林元培認為黃浦江上建設大橋,有著三個重要的問題:
其一,黃浦江江面跨徑超過四百米,而那時的中國僅僅只有二百米的建設經驗。其次,斜拉索橋的建設技術欠缺,與國外差距巨大。其三,建設跨江大橋所帶來的沉降可能會對上海的軟土地基造成影響,如何克服是一難題。
經過一番考量之後,林元培等一眾專家前往加拿大的著名斜拉橋安娜西斯橋考察。
但得到的結果卻恍若在眾人的頭上澆了一盆冷水,安娜西斯橋的橋樑之上出現了諸多的裂縫,已經有一百多處。可林元培卻並沒有為此停下實施斜拉橋的計劃,他決定為斜拉橋尋找“實驗樣本”,將目光瞄準國內的小型橋樑以求其可行性。
1985年,林元培在上海新客站恆豐北路建設了一座小型的斜拉橋,這座斜拉橋的建設解決了軟土地基和橋樑拉索所存在的問題。
在1987年,其參與的第二座斜拉橋設計過程中,他又解決了江面大跨徑的問題,在這座斜拉橋完成之後,他當即激動地說道:“黃浦江上的跨江大橋建設是可行的!”
“要造就造最好的橋”,在一眾橋樑建設專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南浦大橋歷時三年,最終建設完成,與安娜西斯橋上的裂縫倍出不同,在2011年例行大橋結構性檢查時,這座大橋上一道裂縫都沒有,令世人為之所驚歎。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過去依靠擺渡過江的交通曆史自南浦大橋的建立以後便一去不復返了。
三、心繫上海的鄧小平同志
鄧小平同志曾經多次向中央的幹部叮囑道:“上海的浦東開發,你們要多關心。”
而跨江大橋作為上海開放的橋頭堡更是讓他無比地牽腸掛肚,他不止一次詢問上海跨江大橋的建設情況。
上海為何讓他如此牽掛?除了浦東開發的巨大潛力之外,上海同時也是鄧小平同志記憶裡抹不去的地方。上海是鄧小平同志生活、學習、為革命戰鬥的地方。早在青年時期,鄧小平同志便和上海結下了不解之緣。
十六歲的鄧小平同志和同學們在上海停留了一個星期的時間,但上海留給他的印象卻深深烙印在了他的心頭,更為堅定了其赴法留學,拯救民族之決心。
9月11日,鄧小平同志懷著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登上了鴦特萊蓬號郵輪,從歐洲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後,大革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鄧小平再次承擔了黨組織的任務來到上海工作,他負責著所有地下黨同志與機關的所在地址,每日都往返於秘密機關之間傳達與處理情報檔案。
在這期間他時刻保持小心謹慎,在租界便穿著綢緞的馬褂,到平民居住區便穿上工人服裝,稍有不慎便會丟失性命。
在此期間,他結識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張錫瑗,共同的革命理想使其一同走進了婚姻殿堂。1928年的春節後不久,在廣西中路的聚豐園飯館裡,他們宴請了包括周恩來、鄧穎超、李維漢等三十多名友人一同見證。
1929年鄧小平同志因黨組織的委託離開了已經懷孕的妻子以中央代表的身份領導了廣西的黨的工作與組織武裝起義。
直至再次回到上海彙報工作時,方才見了妻子一面,不幸的是,二人久別重逢不久,妻子便因分娩難產幾天之後不幸去世,孩子也隨之夭折,可鄧小平同志再次接到繼續革命鬥爭的任務,顧不得親手掩埋妻兒便再匆匆奔赴廣西……
自1949年渡江戰役之後,解放上海的戰役已然擺在了眼前。
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人口密集,工業集中,國民黨數十萬重兵把守,為此如何安全解放上海是擺在面前的難題,鄧小平作為總前委書記常常徹夜和陳毅一同研究攻佔上海的戰略,並不斷依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與補充戰略計劃。
5月23日,我軍發起上海總攻,順利攻克大部分上海市區。
上海順利解放後,鄧小平首先關切的仍然是上海的經濟恢復問題,他多次強烈主張發揮幹部的積極性、創造性,制定大的方針、原則,讓幹部活學活用,放手發揮,為上海的戰後經濟迅速恢復工作繪製了一幅指導性的明確藍圖。
1988年至1994年,鄧小平同志多次前往上海視察,將上海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據點,不斷積極推進上海的改革開放工作,他多次說道: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出來是一條捷徑。
自黃浦江畔啟航赴法追求真理的那一刻起,鄧小平便與上海這座城市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今這座在老人心中有著特殊地位的城市已赫然進入新徵途。在鄧小平同志的囑託下,上海的開發勢如破竹,輻射世界,成為獨具使命感的重要城市。
心繫上海的鄧小平同志萬分關切這座連線浦東浦西的南浦大橋的建設進度,在上海度過七個春節的他,兩次專門視察南浦大橋。
他曾多次說到:浦東的開放晚了,但是還來得及,既然已經錯失了先機,那麼就必須抓住一切機會……
鄧小平同志還專門提到: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地方,今後也要這樣搞。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希望上海市民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
可見鄧小平同志對於上海的未來寄予厚望以及開發建設的決心與信心。
南浦大橋的工程指揮朱志豪想起鄧小平同志登上大橋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
1991年2月18日,鄧小平同志提出要看看南浦大橋的建設情況,彼時,大橋仍然處於施工狀態之下,出於安全問題的考慮,視察的地點臨時改在了浦西輪渡的一個浮碼頭上,以便於鄧小平同志瞭解南浦大橋的工程狀況。
在視察期間,市領導邀請鄧小平同志為在建的南浦大橋題字,鄧小平同志欣然同意,當今南浦大橋之上的“南浦大橋”四字便是鄧小平同志親手所題。
1992年,鄧小平第五次在春節期間來到上海。
2月7日,鄧小平首次登上了已經完工的南浦大橋,一年之前所題下的字此刻已然在大橋之上,工程指揮朱志豪熱情地向鄧小平介紹道:“您現在距離江面已經有58米了。”
鄧小平聽完饒有興趣地問道:“那這座橋現在是不是世界第一呀?”“不是第一,是世界第三。”朱志豪笑著答道。
當看到自己所題的字已然被刻在大橋之上時,鄧小平幽默地講道:“看來我為大橋題的字,並沒有給大橋丟醜呀。”一番話令周邊的工作人員不約而同地笑了起來。
也許是看到大橋建設順利,鄧小平同志的興致非常高,凜冽的寒風並沒有阻擋他講話的熱情,每次講話都迎來周邊雷鳴般的掌聲,趁著興致,鄧小平同志便在大橋之上留下那一張著名的與南浦大橋的寶貴合影。
在經過南浦大橋的巡視之後,鄧小平同志又來到了正在規劃建設的楊浦大橋的模型前,朱志豪為鄧小平詳細地介紹了橋樑建設的規劃資訊,鄧小平聽完讚許地連連點頭。
當看到不遠處的施工人員時,鄧小平便徑直向施工地點走去,寒風瑟瑟,他依然挺直了身子朝著建築工人們招手示意鼓勵道:“你們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楷模,應該向你們學習!”
當晚鄧小平同志乘坐了“友好號”遊船遊覽了浦江,看著江上美景,鄧小平同志堅定地說道:“二十一世紀會越來越好,這都是未來年輕人的。”
浦東的開發建設便是在這位老人的囑託與殷切期望之下快速發展起來的。時間來到1993年,上海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之中取得了大豐收,鄧小平同志再次來到了上海,他最為關注的依然是那個過去極為落後的浦東地區發展。
12月13日鄧小平同志冒著雨仍然堅持視察了浦東,他細緻觀察了南浦大橋、羅山路、龍陽路的立交橋,這些橋樑無不氣勢恢宏,沿途建設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這一幕映入鄧小平同志的眼中,他不禁笑吟吟地說道:“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
一旁的鄧小平同志的女兒聽到後笑道:“四十年了,我還沒有聽到過你作詩呢。”鄧小平答道:“我這不是詩,我這是出自內心的話。” 鄧小平同志就是這樣一個真誠而熱烈的偉人。
細細揣摩詩句,鄧小平同志所述的“百年書“指的不正是在馬克思主義誕生後的百年間,無數革命先輩歷經的風雨艱難所獲的真理之書,而”今日路“不光是當前上海喜獲的建設成果,更是中國可預見的美好未來,是立足於真理的開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