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戰役多慘烈?第一梯隊沒人回來,400名敢死隊奔赴支援
在解放戰爭末期,已經到了戰略轉戰階段,共產黨解放全中國的口號響徹中華大地。國民黨軍沒了往日囂張的氣焰,連連潰敗,卻仍不願投降,負隅頑抗,在渡江戰役中更是損失慘重,被逼南退。
在1949年7月,我國福建地區終於在第三野戰軍,也就是華野10兵團的英勇作戰下迎來解放的曙光。據悉,當時這支兵團的司令員名為葉飛,他帶領軍隊勢如破竹,接連在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和漳州戰役中大獲全勝。
據悉,葉飛出生於菲律賓,是福建南安人氏。在解放戰爭期間,葉飛一直擔任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司令員。他帶領的隊伍所向披靡,把華東野戰軍打造成威震八方的解放軍20軍,這支部隊在當時的戰鬥力是響噹噹的,戰功卓著,讓敵人聞風喪膽,是當之無愧的華野王牌部隊。由此可見,葉飛的軍事領導能力尤為突出。
捷報頻頻,華野10兵團一鼓作氣在10月15日發動了廈門戰役。在該戰役中運用了調虎離山之計,僅用3天時間就取得了勝利,解放了廈門。觀察福建的解放態勢,僅僅只有一個金門尚未解放,且敵我雙方兵力相差較大,國民黨軍隊只留有2萬兵力駐守金門島,這些兵屬李良榮所指揮的22兵團,反觀我們華野10兵團,兵力卻有10萬之多。這對我軍來說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卻也成了極大的弊端。
據悉,華野10兵團在這一戰中原本勝券在握,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也就是輕敵。葉飛當時完全沒有把小小的金門放在眼裡,以為金門島一戰必定能夠吹響勝利的號角,金門唾手可得。
殊不知,古人早已有云:驕兵必敗,短短四字卻是大智慧,是前人以親身實踐總結出來告誡後人。果不其然,華野10兵團在一次次勝利中被衝昏了頭腦,在這次作戰中當了驕兵,遭遇了渡江戰爭以來一次嚴重的滑鐵盧。
這種“驕”在為金門戰役做準備時期就已經初見端倪,作戰準備尚未完善,就急於發動戰爭。由於金門是一座獨立的島嶼,需要依靠船隻進行作戰。但當時我軍的船隻數量有限,這是主要難題之一,作戰日期也因此一拖再拖。而為了集中兵力作戰,儘可能快地取得勝利,在採納粟裕的意見後,司令員葉飛下令將第32軍的船隻劃給第28軍使用。
我軍原計劃先用船將第一梯隊送上島,初定的登島位置在瓊林和古寧頭之間的灘地,然後船隻返回再次將第二梯隊送上島支援第一梯隊。這樣一來,我們的攻島軍隊預計達到20000人左右。先攻西部,再打太武,3天之內便可戰勝金門,為解放事業再添一把火。只是紙上談兵未免太過不切實際,作戰實況遠遠不是這樣。
在10月24 日晚,由9000多人組成的第一梯隊以大刀闊斧的氣勢向金門島發起進攻,這其中也包括船工、民夫等民間社會力量的支援。第一梯隊主要是由刑永生的244團、劉永祥的251團、徐博的253團三個主力團組成。雖然軍隊整體素質較高,但是這支臨時組建的隊伍缺乏一名總的領導者,這也為之後的戰敗埋下了伏筆。
一聲令下,三軍進發,戰士們鬥志激昂。誰承想開局就出了岔子,由於船工對金門的海情較為陌生,再加上我軍的強項是陸戰,海上的與陸上的作戰方式又完全不一樣。由於海上突發情況多,海戰對我們來說難度較大,是個不小的挑戰,以上種種原因致使我軍船隻像無頭蒼蠅似的,在金門附近海域一度找不到正確的航向。在海上耽擱了太長時間,第一梯隊比原計劃的登島時間晚了許久。
登陸作戰剛開始時,我軍姑且憑藉發動此戰的先機,攻得突然,取得了攻島計劃中第一小步的勝利。這個小勝利卻給處於後方的葉飛造成大戰勝利在即的假象,還沒來得及高興就收到前方軍隊的噩耗。
大約在25日凌晨一點,我軍開始登島,但不幸的是此時受海水潮汐方向影響,這一未被考慮到的自然因素大大拖了我軍後腿。解放軍軍隊準備登島時正好遇上高潮,船隻被海水的巨大推力驅動,被迫深入海岸,長驅搶灘。軍隊登陸之後又趕上海水退潮,這一漲一退導致軍隊船隻擱淺嚴重,這一擱淺就是戰機的延誤,就是生命的流失。
就在此時,國民黨軍隊趁機在我軍剛剛登陸的壟口、後沙、古寧頭等地帶發起了密集的炮火進攻,我軍避無可避,傷亡慘烈,尤其是衝在上島第一線的244團傷亡最為嚴重。
清空破曉,硝煙瀰漫,餘下的300只船隻無一倖免都被國民黨軍艦擊沉,無一返回。這就意味著先上島的隊伍將面臨孤立無援的境地,進退兩難。而那些未上島的軍隊,由於沒有船隻的運送也有心無力,不能按原計劃前去支援,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隊友陷入危難之中。
我軍這時終於意識到情報有誤,先前制定的作戰計劃絲毫派不上用場。原來國民黨軍隊早在4個月之前,就開始在金門島沿岸地區埋藏了大量地雷,建立了眾多防禦工事,為駐守金門做了充足的準備。
在1949年10月,國民黨第12兵團到達島上,要與第22兵團進行換防交接工作。此時島內國民黨軍隊粗略估計已達4-5個軍,與我軍9000多人的第一梯隊形成鮮明對比。如此重要的軍事情報,我軍卻一無所知,錯失戰略先機。
我軍不僅對敵軍情況不清楚,更離譜的是做出了誤判。我軍匆匆忙忙發動金門戰役的動機之一,是打算在國民黨支援軍到達之前,一舉殲滅金門守軍殘黨。卻不想,現實情況與我們預想的恰恰相反,我軍在作戰過程中由主動變為被動,作戰情況非常不理想。到後期,三個團更是各自為戰,兵力不集中,軍隊部署很難充分調動。
時勢造英雄,面對如此緊急局勢,我軍246團的團長孫雲秀頂著巨大壓力主動請纓,表示願率領軍隊登島支援第一梯隊。經過多方排程船隻資源,400名戰士組成敢死隊隨著孫秀雲前去作戰。大家心中都明白此去關山萬里,兇險萬分,但為了國家大義,還是毫不猶豫地做出了這樣的選擇,令人不得不心生敬佩。
敢死隊順利登島後,立即開始與第一梯隊聯絡。雙方成功對接後,孫秀雲臨危受命,擔任此次作戰的最高指揮員。據悉,400名戰士在其帶領下奮勇殺敵,充分發揚了大無畏的不怕死精神,戰局轉機終於出現。但誰知這轉機如曇花一現一般,轉瞬即逝。國民黨軍隊的兵力支援實在太大,守軍一增再增,轉眼之間我軍又以慘敗告終。
我軍領導層孫秀雲、刑永生、劉永祥和徐博分析作戰策略時,認為從以前的作戰情況和現如今的敵我力量來看,游擊戰是最好的選擇,不僅可以分散敵軍力量。而且有利於我軍儲存實力,再加上游擊戰是我軍熟練的作戰方式,選擇遊擊不失為一個不錯的策略。
於是,400名戰士在小小的金門島上展開如火如荼的游擊戰。但此時國民黨軍隊有22兵團和裝甲部隊,海軍有美國援助的“淮安”等高階軍艦駐紮,還有空軍協助。三軍緊密配合對解放軍多向夾擊,敵軍炮火攻擊太過猛烈,我軍實在無力抵抗。
孫雲秀在此次作戰中被敵軍包圍,身負重傷,卻仍堅持喊出“我是團長”這四個字,為的就是以一己之力分散敵軍注意力,最終自己一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寡不敵眾,加上島內地形較為平緩,可利用的掩藏點不多。這一戰我軍還是敗了,敗得慘烈。據悉,金門戰役我軍參戰的兵力幾乎全軍覆沒,國民黨軍損失不到十分之一。但解放軍在此戰中也表現出了頑強的意志與戰鬥力。
據悉,9000多名戰士在完全沒有援軍、沒有糧食彈藥補給的情況下拼死作戰,苦苦堅持到28日,其中艱難可見一斑。後來,根據參與金門戰役的一名重槍班班長徐欽林回憶,“打到他們倒下,一片片的倒,但還是蒼蠅一樣哄哄地往上上,就是打不完”。僅僅是這樣回憶的隻言片語,就令人感到毛骨悚然,何況是當時那些親身經歷作戰的戰士。
毛澤東曾總結這次金門戰役,“以3個團登陸金門島,與敵3個軍激戰兩晝夜,後援不繼,致全部壯烈犧牲,甚為痛惜”。說到戰敗原因是“為輕敵與急躁所致”,金門戰役給了我軍一拳重擊,也給了我軍一次深刻的教訓。
現在展開中國地圖,如今的金門仍處在臺灣政府的控制下,令人為當初的這一戰唏噓嘆息。但歷史不能更改,不可否認的是,金門永遠存在於中國的版圖上,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相信,終有一天金門會和臺灣一起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而那些在金門戰役中付出生命的人,為祖國統一大業不懈奮鬥的人,一直會被人們敬仰,被歷史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