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金日成以優勢兵力越過三八線,發起統一朝鮮半島的戰爭,史學界稱其為朝鮮戰爭。戰爭初期,朝軍戰鬥力強悍,短時間內就把韓國給打得七零八落。截至9月份,在美軍介入之前,朝鮮人民軍已經控制了朝鮮半島90%的土地,92%的人口,戰局幾乎是壓倒性的勝利。
“三八線”就是二戰結束後,美蘇妥協的產物,金日成打破了這一平衡,引起美蘇高度緊張,唇齒相依的中國自然也是時刻關注著。
毛主席清楚地認識到,美軍絕對不會坐視不管,介入是早晚的事。還沒到週歲的新中國,要不要介入朝鮮戰爭,這是一個事關全域性的大問題。早在金日成凱歌高奏的時候,我國就提醒朝鮮要注意美軍可能在仁川登陸。與此同時,為抗美援朝而生的東北邊防軍,已於7月份成立,隨時準備應對出國作戰。
仁川!仁川!
朝鮮戰爭的發展方向,果然如中國所料,仁川出事了,以9月15日仁川登陸為節點,朝鮮戰爭發生了質變:美軍組建聯合國軍,以“二戰名將”麥克阿瑟為司令員,正式介入朝鮮戰爭。
美軍憑藉機械化部隊,降維地打擊朝鮮人民軍,上演了一場完全不對稱的現代化戰爭。彼時,金日成一開始低估了美軍介入的決心,把數十萬主力部隊放在了南朝鮮,意圖畢其功於一役。結果,美軍將朝鮮人民軍從仁川攔腰截斷,令其出現塌方式大潰退。
到了9月份,戰火不可避免地燒到了鴨綠江。美軍戰略意圖,絕非替韓國打朝鮮,而是要試一試新中國的底線。自從8月27日起,美軍就一直派遣戰鬥機轟炸我中朝邊境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倘若地面部隊,真的越過鴨綠江,麻煩就大了。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更何況東北是我國重工業基地,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倘若東北出現問題,首都北京就要時刻承受來自美國的沉重壓力。屆時,新中國不得不在中朝邊境佈置重兵,和平建設更是無從談起。
10月8日,金日成的求救訊號傳到北京,中央政治局為此專門召開會議,討論要不要拉朝鮮一把。會上,我軍高層就要不要出兵朝鮮分歧很大。彭德懷一語定乾坤:
出兵朝鮮是必要的……等於我們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果讓美國佔領整個朝鮮,將來問題將更加複雜。
在會議上,彭德懷再次強調“與其晚打,不如早打!”
毛主席認同彭老總觀點,抗美援朝的重大戰略決策橫空出世。隨即,東北邊防軍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以四野第13兵團為志願軍司令部,彭老總出任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10月19日,彭德懷老總率領38軍、39軍、40軍、42軍開赴朝鮮。
聯合國軍還沉浸在碾壓朝鮮人民軍的勝利之中,麥克阿瑟根本就不把中國放到眼裡,更別說志願軍了。麥克阿瑟沒領教彭老總的厲害,經過第一、第二次戰役的交手,接連敗北丟掉了聯合國軍司令員的寶座,灰溜溜地退出朝鮮。
到了第三次戰役,聯合國軍換成了比麥克阿瑟更狡猾的李奇微。李奇微也未能挽救敗局,美軍不得不撤出漢城,一路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李奇微與志願軍交手後,並不甘心失敗,整軍備戰試圖奪回漢城,將中朝聯軍逼至“三八線”以北。
第四次戰役
1月25日,美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指揮美第1、第9、第10軍和南朝鮮軍第1、第3軍團共16個師又3個旅、1個空降團,共計23萬餘人,向中朝聯軍開進。
李奇微是個老狐狸,一改前任沃克的戰術,瞄準了志願軍的後勤軟肋,採用了“磁性戰術”,即始終與志願軍保持距離,打沒完沒了的消耗戰。不僅如此,李奇微還為中朝聯軍準備了喪心病狂的“火海戰術”。
由於“聯合國軍”來勢洶洶,中朝聯軍不得不於1月27日停止休整,轉入被動的防禦作戰,史稱第四次戰役。
志願軍一線部隊當時有6個軍21萬餘人,而人民軍有3個軍團7萬餘人。儘管中朝聯軍人數比“聯合國軍”多了5萬,可並不佔多少優勢:
後勤保障困難、武器裝備低劣、久戰疲憊之師。
彭德懷面對不利態勢,做出了有針對性的部署:
“韓集團”由韓先楚統一指揮第38、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阻敵對漢城進攻;
“鄧集團”由鄧華統一指揮第39、第40、第42、第66軍,在人民軍第2、第3、第5軍團配合下,於東線橫城地區尋機殲敵。
在兵力配置上,鄧華所率部隊都是四野主力部隊,66軍雖說不是四野嫡系,可也是華北軍區的拳頭部隊。反觀,韓先楚指揮的部隊,有點反常規:38軍一戰封神“萬歲軍”沒多久,投入到第四次戰役中沒什麼說的。
可曾澤生所率50軍,並非我軍主力,資歷淺實力弱,沒有打過硬仗。這一點,彭德懷心裡有底。從抗美援朝一開始,彭老總寧可捨近求遠,去調動天津的66軍救急,也沒想著調動鴨綠江邊的50軍,對此澤生心裡也知道怎麼一回事。
六十熊的精神壓力
50軍前身部隊是國軍起義部隊曾澤生60軍,這是一支滇軍系出身的雜牌部隊。正因為如此,60軍被蔣介石嫡系蔑稱為“六十熊”。
60軍並非不能打,與大部分“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國軍相比,屬於“外戰內行”。60軍早在抗日戰爭中就頗有名氣,在臺兒莊戰役、武漢保衛戰、崇陽之戰、南昌會戰、長沙會戰中都表現不錯。
特別是臺兒莊戰役,60軍打出了國威、軍威,連日媒都感慨道:自“九一八”與華軍開戰以來遇到滇軍猛烈衝鋒,實為罕見。
1945年7月,曾澤生部為配合滇西遠征軍的反攻,多次率部向越北日軍發起牽制性進攻,替越南收復了勐烘、壩灑、沙壩等地。
抗戰勝利後,60軍在越南接受整編,曾澤生升任為軍長,領中將軍銜。隨即,曾澤生便被派往東北與東北民主聯軍作戰。儘管60軍上下用命,可蔣介石並不信任60軍,反而將其分散配置。結果,曾澤生被架空了,別說跟東北民主聯軍打仗,就是自身也時刻受到威脅。
1948年10月,曾澤生率部在長春起義。起義後,60軍被改編為50軍,劃歸東北野戰軍司令部直接領導,曾澤生仍為軍長。
50軍建立初期,底子薄士兵素質差。開展政治整訓後,50軍補充了不少雲南籍解放軍官、青年知識分子,政治面貌得以改觀。50軍後又隨四野大軍南下,接受了實戰洗禮,參加了鄂西戰役、成都戰役,戰鬥力大為改觀。
1950年10月,曾澤生奉命由湖北移師北上之際,還在湖北修築漢江大堤。恐怕曾澤生也沒想到,50軍將在朝鮮半島的漢江一戰成名。彭老總將50軍與38軍搭配部署,也有激勵50軍的意思。
50軍上下都知道,想要讓兄弟部隊真正看得起,必須要打一場翻身仗。50軍剛到朝鮮表現並不好,曾澤生一肚子火,特別是50軍屢失戰機,彭老總非但沒像罵38軍梁興初那樣罵他,也沒怎麼追究他的責任。以至於,38軍一戰封神為“萬歲軍”後,曾澤生一度想到38軍當炊事員。
初露崢嶸
曾澤生求戰心切,機會終於來了。2月3日上午,志願軍志司得到一個重要情報:李奇微準備棄守漢城!
戰機稍縱即逝, 彭德懷旋即電令志願軍39軍、50軍、人民軍一軍團攻擊漢城。50軍一路狂飆猛進,協助39軍打垮了皇家阿爾斯特來復槍團第一營,讓兄弟部隊另眼相看。
頗具傳奇色彩的是,圍殲皇家阿爾斯特來復槍團第一營的作戰中,39軍116師347團鋼鐵七連司號員鄭起竟然憑藉衝鋒號,讓英軍嚇破了膽。
50軍絲毫不亞於王牌39軍,149師直接打垮了英軍王牌裝甲部隊—二十九旅皇家重坦克營。英軍憑藉“百人隊長”坦克橫行無忌,根本不把50軍放在眼裡。50軍雖說作戰勇敢,可也抵消不了敵人的炮火優勢。“百人隊長”坦克重達50多噸,沒有反坦克武器很難將其打掉,可志願軍最缺的就是反坦克武器。
50軍官兵不怕犧牲,戰場上,處處可見士兵提著爆破筒、扛著炸藥包衝向英國坦克。血肉之軀打敗了鋼鐵怪獸,可有些戰士,因離炸點太近,被硬生生地震得吐血……
50軍正式憑藉原始的手段全殲—二十九旅皇家重坦克營,創造了一個光輝的戰績:中國軍隊迄今為止殲滅的外國成建制最大的一支裝甲部隊。
149師打垮英軍皇家重坦克營,前兩次上報志司都不敢相信,連彭老總也懷疑曾澤生還沒丟掉國軍謊報戰績的老毛病,一直到第三次上報,50軍政委徐文烈把記者拍攝的戰地照片一起上報,彭老總才相信嘉獎50軍。
就在曾澤生初嘗勝利滋味的時候,第四次戰役戰局發生變化:東線“鄧集團”先勝後敗,沒有達成預期戰術目的。
彭老總為了給東線創造機會,令西線“韓集團”撤到漢江北岸前,38軍、50軍被擺在了漢江南岸。
實事求是地講,憋了一肚子氣的50軍,早在第三次戰役中已經表現不俗:148師442團1營第一個衝進漢城,50軍先頭部隊更是一直打到水原以南70裡。儘管如此,彭老總把50軍擺在漢江南岸,多多少少還是有些“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無力感。
彭老總也認識到,50軍可不是普普通通的廖化,而是一個善於修建工事打陣地防禦戰的部隊。50軍在抗日戰爭時期,與日軍在正面戰場打了不少陣地戰,積累了豐富的陣地戰經驗,特別是臺兒莊戰役,與板垣師團浴血奮戰死磕還是有實力的。50軍延續了注重工事的傳統,陣地工事、火力設定等都很有一手,與其他部隊相比有一定的優勢。
高光時刻
不管怎麼講,50軍還是一個偏師,想要打一場翻身仗實在是不容易。曾澤生不信這個邪,可50軍家底確實是不怎麼充實:山炮僅有16門,化學迫擊炮10門、82迫擊炮45門,步槍子彈和手榴彈也是捉襟見肘。
然而,曾澤生需要面臨的對手實在是強大。美25師、美3師、土旅和韓1師15團共4萬多人,坦克300多輛,裝甲車100多輛,火炮2000門,其中,70毫米以上大口徑火炮660多門。就武器裝備和兵力對比而言,這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戰局。
最為關鍵的是,聯軍還有韓1師和英29旅1萬多人作為預備隊。相比之下,50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別說拿富餘兵力當預備隊了。
曾澤生誓殲來犯之敵,沒有憑藉蠻勁,而是發揮了自己的陣地戰優勢。曾澤生將50軍少數兵力分散配置梯次拒敵,憑藉相對堅固的防禦工事與敵周旋。50軍的防禦正面為野牧裡到安慶川40公里,曾澤生布置了兩道防線:
第一道防禦陣地依託修理山、帽落山、光教山、文衡山;
第二道防禦陣地依託博達裡、內飛山、鷹峰、國主峰;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次戰役中的鐵原阻擊戰,也是採用了分散佈置兵力的戰術,一個班就能成一個小陣地,讓美軍不得不一個、一個的去啃,從而遲滯了敵軍攻擊。不得不說,曾澤生為我軍後來的陣地防禦作戰提供了借鑑經驗。
曾澤生的梯次配置,讓美軍在修理上碰到了硬釘子,成了美軍的“血嶺”。148師444團任務守是堅守7天,每天都要承受數倍於己的火力打擊。美25師憑藉優勢火力,先用火攻,再用炮炸,接著就是21輛坦克在航空兵掩護下空陸立體攻擊。
在美軍看來,軍種協同作戰已經爐火垂青,可一頓操作猛如虎,就是奈何不了修理山,反而被曾澤生好好地修理一頓。
444團的炮彈4天就全部消耗完,在一門炮每天只能發射4發炮彈的情況下,整整守了10天,一直到2月4日才移交朝軍1軍團8師1聯隊。
志願軍戰士除了要跟敵人拼殺,還要面臨惡劣天氣的襲擾:很多戰士一下戰場,就不得不鋸掉凍傷的雙腳。
50軍打漢江阻擊戰實在是太慘了,筆者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最為關鍵的是,50軍與兄弟部隊一樣,都要承受後勤保障不足的壓力。志願軍與美軍經過三次戰役的交手,美軍已經看到了志願軍後勤保障的軟肋,頻頻轟炸我後勤補給線。儘管如此,50軍依舊餓著肚子與敵血戰。
飢餓、寒冷、炮火消耗著50軍的意志力,仗達到這份上成了意志力的消耗。這還不算,真正讓50軍拼死作戰的精神動力,還是起義部隊的精神壓力。
149師代師長趙鶴亭,給堅守白雲山的447團團長朱光雲打電話的時候,一再強調:你給我省著點打炮,別像國軍打仗那樣!
此話一出,朱光雲頓時氣得直掉眼淚:都入黨一年半了,還往“那邊”扯。當團副政委呂品向師部彙報陣地丟失情況的時候,電話那頭只有一句話“奪回來,奪回來!”
可想而知,50軍心裡有多麼的難受,“那邊”的影子摘不掉就一直是50軍指戰員的心病。結果,447團堅守白雲山11晝夜,1800多名官兵壯烈犧牲,換來了“白雲山英雄團”稱號。50軍政委徐文烈出於低調考慮,就建議把“英雄”兩個字去掉了,稱號也就成了“白雲山團”。
2月6日,50軍撤至在北岸,又抗住了敵人25天的瘋狂進攻。前後50天阻擊戰,共斃傷俘敵1.1萬人,達到了彭老總的預期效果。
然而,50軍也付出了過半傷亡:7個整連、31個整排、138個整班全部打光,成建制僅有4個營4個連,減員多達2萬多人,慘烈程度不輸後來的鐵原阻擊戰。
在漢江南岸,38軍繼續與美軍血戰,直至東線反擊戰結束。倘若沒有50軍在漢江北岸頂著,38軍的處境也是很尷尬。因而,東線反擊戰勝利的功勞簿上,也有50軍的一份。戰後,38軍便對50軍刮目相看,敢打必勝不怕犧牲的作戰風格令38軍敬佩不已。
曾澤生回到志司後,受到彭老總的接見。彭老總脾氣不好,表揚部下的機會則是少之又少,可對曾澤生卻破了先例:
“五十軍打得好,你指揮得好,我要給你補兵,蘇式武器來了,優先給你們五十軍換裝!”
曾澤生怎能不感激涕零,這在國軍序列是無法想象的。曾澤生是雜牌軍出身,受夠了國軍的派系傾軋。蔣介石嫡系部隊看不起,卻偏偏要把他送到前線當炮灰:
想讓馬兒跑還不讓馬兒吃草,到頭來,還要把瘦骨嶙峋的馬兒給吃了,當真是無異於敲骨吸髓。
曾澤生想著以往受到的委屈,一時不能自持眼含熱淚地說道:
“我們盡力了,我們能在兄弟部隊面前抬頭了!”
彭老總隨即安慰道:“彭德懷從來沒有把你們當後媽養的,回去告訴部隊,彭德懷向50軍的同志鞠躬致敬!”言畢,彭德懷向曾澤生鞠了一躬。
彭德懷承認了50軍能打,毛主席也感慨道:這支部隊在蔣某人手下是六十熊,在我毛某人手下就是“五十兇”了。至於蔣介石聽到“六十熊”在朝鮮華麗轉身為“五十兇”更是呆坐許久……
漢江阻擊戰奠定了曾澤生在軍中地位,成為一支真正的雄師勁旅。50軍是國軍序列的雜牌軍不假,可到了朝鮮卻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足以令人肅然起敬!
還是那句話,面子是自己掙出來的,在注重戰功和榮譽的人民軍隊中更是如此。時至今日,50軍的血脈依舊在流淌,鐵與血的榮譽是無法抹滅的。
當然了,彭德懷眼光獨到,看中了50軍善於修建工事能打陣地戰,把偏師調教成了主力部隊。由此可見,強弱是相對的,全在於如何把弱轉強。
藉此文章,向英雄的志願軍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