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高階記者 陳伊萍
上海靜安區繁華鬧市中,一排灰白色的石庫門建築在綠樹的映襯下顯得莊重而靜謐。輔德里625號,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首部黨章在這裡誕生。
而這部黨章之所以能完整地儲存下來,有一個讓人為之動容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張人亞(原名張靜泉),中國共產黨最早的工人黨員之一。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會議結束後,中央領導機構將大會透過的章程和其他決議案鉛印成冊,分發給黨內的有關人員學習貫徹。作為早期黨員的張人亞也得到了一本,並一直隨身珍藏。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白色恐怖籠罩上海。張人亞沒有考慮個人安危,而首先想到自己學習後儲存下來的黨內檔案和馬克思主義書報的安危。他深知這些檔案書報對於革命事業的重要性,也堅信共產主義事業一定會勝利,所以一定要儲存好,既不能讓反動派搜去,也不應該輕易付之一炬。再三考慮,他決定冒險將檔案書報從上海秘密轉移到寧波鄉下,委託老父親代為保管。
1927年末一個冬日的午後,張人亞帶著一批檔案和書報,悄悄地來到鎮海霞浦鎮祠堂後的老家,向老父親說明來意,老父親二話沒說就答應了,張人亞把事情交代完,立即悄悄返回上海。
老父親接到兒子的囑託相當重視,思前想後,當天傍晚,先把這批東西偷偷地拿到自家的菜園子裡,塞進停放張人亞亡妻棺材的草棚。幾天後,他編了個“兒子在外亡故”的故事,向鄰居們佯稱:不肖兒子靜泉長期在外不歸,又毫無音信,恐怕早已死了。接著,他就在家鄉為他的兒子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墓穴。張人亞一側是衣冠冢,放置一口空棺。老人把張人亞帶回去的那一大包檔案細心地用好幾層油紙包裹好藏入空棺,並反覆檢查,確保儲存完好,埋進了墓穴,為掩人耳目,墓碑刻下“泉張公墓”,故意少寫了一個“靜”字。
由於此前上海工人先後舉行過三次武裝起義,犧牲了不少同志,而後來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更有大批工人遇難。而且張人亞自從妻子去世後,也確實連續幾年沒有回家了,所以鄉鄰們也都深信不疑。老人深知茲事體大,只一人默默守護著秘密,希望有朝一日兒子勝利歸來“原物奉還”。
這一等就等了二十多年。上海和寧波解放了,新中國成立了,可是心愛的兒子一直沒有回來,此時,老父親已是耄耋之年,“共產黨託我藏的東西,一定要還給共產黨”,張人亞的父親忍住悲傷,決定親手揭開“衣冠冢”之謎。他挖開墓穴,開啟棺材,親手將這批珍貴的檔案書報取出,委託自己的三兒子將檔案帶去上海,去交還給共產黨,以了卻他二十多年來的心願。
幾年後,老父親在苦苦等候兒子歸來的期盼中抱憾離世。半個世紀後,一直苦尋張人亞下落的親屬們在上海圖書館看到老報紙上刊載的悼念張人亞的文章,方才得知他的下落,原來張人亞在1932年底就因病殉職。由於當時環境惡劣、通訊不暢,他離世的訊息一直沒有傳至家鄉,時至今日張人亞埋葬何處仍不得而知。
當人們開啟張人亞衣冠冢藏檔案的時候才發現,由張人亞和他的家人用生命守護的這包檔案、書報,僅國家一級文物就有20餘件,其中有一件目前珍藏於中央檔案館,由於價值巨大,未評定文物等級,這就是包含中共首部黨章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大會決議案》,也是到目前為止世人發現的唯一存世的中共二大中文文獻。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
在張人亞的身上,正體現著這樣的偉大建黨精神。革命先輩的智慧和勇氣,才讓今天的人們能夠有幸一睹現存的中共二大文獻、完整的中國共產黨首部黨章;也正是因為共產黨人對革命事業的責任與忠誠,才讓他們義無反顧,傳承信仰力量。
責任編輯:李菁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