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座城市旅行想要第一時間瞭解它的話,那麼一定要去這裡的博物館走走逛逛。作為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的內蒙古而言,雖然境內儲存下來的古蹟並不算太多,但藏在呼和浩特的內蒙古博物院依然是見證著這裡的輝煌歷史。
內蒙古博物院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10餘萬件文物,雖在館藏數量和旅遊知名度上,它要遜色於故宮、陝西曆史博物館等網紅博物館。
然而內蒙古博物院3樓的陳列同樣是中國文物中的精品,帶著濃郁的草原民族氣息。這個展廳中你將會領略到曾經生活在這裡的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等少數民族儲存下來的文物。
這些文物中不少都和草原絲綢之路有著莫大的關係,所謂的草原絲綢之路,其實是一條絲毫不遜色於沙漠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通道。
草原絲綢之路沿途經中原、陰山、燕山、蒙古高原、再到中亞北部,最後抵達歐洲,不但承擔著貨物運輸之用,更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線路。
時間流逝,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這條通道逐漸失去了原來的作用,然而藏在內蒙古博物院3樓的這些文物依然為你展示絲綢之路的魅力。
馬且停想要分享的第一款文物就是玻璃杯,2003年出土於內蒙古吐爾基山遼墓。一看就知道是從中亞過來的舶來品,在當時的中國還無法達到如此高超的玻璃製造工藝,而如此精湛的玻璃杯也只有當時的兩河流域才能夠製作出來。
仔細來看看這款高足杯,杯身輕薄,色澤透明,曲線優美,通體為淡藍色,透過這件器物可以讓我們瞭解到曾經遼代與西方有著頻繁的往來。
想要分享的第二款文物就是匈奴王金冠,它也是內蒙古博物院所有金器中最為豪華的一個。
透過資料我們可以瞭解到草原遊牧民族不論是平民或者百姓都對金器有著極度愛好,佩戴裝飾抑或是家居用品都會加以金器裝飾。
這款匈奴王金冠主要由主體和額圈兩部分組成,主體以展翅的雄鷹展示,額圈部分為三條半圓形金條榫鉚纏繞成圈。細節處的臥虎、臥式盤角羊和臥馬裝飾都極具遊牧民族的氣息,而主體部分的雄鷹更是草原遊牧民族的圖騰,如此精美的金器讓它一躍成為內蒙古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匈奴王金冠的出土也讓我們瞭解到早在戰國時期遊牧民族就開始流行黃金裝飾。
馬且停想要分享的第三款文物就是鑲寶石金冠,這是一款漢代的金器。
如果說匈奴王金冠以雄邁取勝的話,那麼鑲寶石金冠則以秀美而聞名,這款金冠呈花環狀,主體由圓形金條圍成圈,周圍用金葉金絲金片編織成樹葉花卉等形狀裝飾,在花卉上鑲嵌了各種顏色的寶石,看起來極為精美。這種風格像極了曾經在湖南省博物館看到的阿富汗文物中的黃金冠,也或者這款鑲寶石金冠就是借鑑了中亞風格製作而成的金冠。
內蒙古博物院的金冠
阿富汗的金冠
當然內蒙古博物院中不僅僅只有剛才提到的幾款草原絲綢之路的文物,像象徵遊牧民族女性地位權貴的金步搖同樣是不可錯過的文物,下面這款就是內蒙古博物院館藏的金步搖。
這款金葉步搖冠因主體以鹿首為主而被叫做鹿首步搖冠,外形取材於草原上常見動物-鹿,整座金器分為鹿首和鹿角兩部分。鹿首部分面龐瘦長,雙豎耳;三支主幹的鹿角的枝幹上分別點綴一片桃形金葉,整體來說這款金步搖雖不及阿富汗的那款來的華麗,然而鹿首步搖冠簡約又不失貴氣,同樣是馬且停比較喜歡的一款文物。
可以說內蒙古博物院中關於草原絲綢之路的文物館藏並不算太豐富,然而這些僅存的文物依然彰顯著內蒙古作為絲綢之路交匯之地的重要地位。(作者:馬且停,人生在於行走,旅途需要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