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與智慧手機的普及,人們的閱讀習慣與閱讀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電子閱讀尤其是手機閱讀,逐漸呈現出取代傳統紙質閱讀的趨勢。
一方面,使用手機進行閱讀的使用者逐年增加。今年初,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釋出的第47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截至去年底,我國網路文學使用者規模達4.60億,其中手機網路文學使用者規模達4.59億。比5年前分別增長了1.52億和1.78億。
另一方面,“聽讀”的興起,進一步顛覆了傳統的閱讀方式。“番茄小說”“起點”“掌閱”等手機閱讀APP都提供了聽書的功能,一批主打“聽讀”的APP如“喜馬拉雅聽書社群”“懶人暢聽”“微信聽書”等紛紛湧現。讀者只要戴上耳機,選擇想聽的書籍即可,使“閉著眼睛”讀書成為可能。
手機上的閱讀,打開了閱讀的新局面,即實現了閱讀的無界性與互動性。
與紙質閱讀相比,手機閱讀的一大特點就是閱讀的無界性,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真正實現了即時閱讀的可能。只要連上網路,就像進入一個小型移動書庫之中,隨時能夠瀏覽海量的圖書。APP還會自動記錄下讀者的閱讀進度,其標籤功能可以幫助記錄閱讀感受、備註疑問等。“聽讀”模式,更加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功能的便捷與選擇的多樣,為手機閱讀贏得了大量的使用者。
手機閱讀的另一大特色是互動性,主要體現在讀者與讀者之間、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交流互動上。讀者閱讀時可以就某一章節展開整體評論,也可以選中作品中某一句話、某一個詞,分享自己的想法;同時可以檢視其他讀者的評論並進行點評、回覆他人對自己觀點的評論等。例如在“掌閱”APP裡,《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解說《好了歌》處,就有數十條網友留言,有的對生僻詞進行了解釋,便於一同閱讀的使用者理解。網路閱讀平臺的出現,亦讓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交流成為可能。不少作者在網路原創作品的連載過程中,常常根據讀者的建議完善部分情節,甚至修改結局等。
在筆者看來,手機閱讀開啟了全新的閱讀模式,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時,因為缺乏專業的引導和相應的規範,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值得警醒。
風險之一便是閱讀的淺顯化。截至2021年6月,安卓商店裡下載量排名前三的手機閱讀軟體為“番茄小說”“七貓小說”“書旗小說”,分別擁有3.5億次、2.6億次、2.02億次的下載次數。雖然收錄的書籍不同,但三個閱讀APP在首頁欄目的設定上卻非常相似,置頂的前三個類別均是“推薦” “男生” “女生”。推薦書目多為玄幻、懸疑類、言情等網路小說。其他如“掌閱” “微信讀書” “全民小說”等下載量靠前的閱讀APP,也差不多是類似的情況。
儘管大部分閱讀軟體也提供了出版類圖書,即紙質書的電子版供讀者閱讀,但就整體頁面設計和書庫內容而言,APP對紙質書電子版的推薦力度明顯不如網路小說。以“番茄小說”為例,登上過首頁推薦榜單的一部網路小說有241.2萬人在讀。而“出版”欄目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僅5.8萬人在讀;中國科幻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劉慈欣《三體》的閱讀量也不過17.4萬。
這令筆者有些憂心。移動閱讀改變的應是文字的載體與閱讀的方式,而不是閱讀本身。現有手機閱讀APP主頁推薦的書籍,大部分都是標題新奇花哨、內容譁眾取寵的網路小說,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出其潛在導向:以求奇求新的網路作品為賣點。作為原創網路文學PC端衍生產物的APP,主推網路小說尚可理解。然而,以“引領品質閱讀”為旗號的“掌閱”“享百萬好書”的“微信讀書”等綜合閱讀類APP仍是如此做法,就值得商榷了。這種閱讀導向,容易影響對作品質量辨別能力不高的人群。長期關注此類書籍,必然會干擾讀者閱讀更有深度、更需要理解力和專注度的作品。
因此,各類手機閱讀APP在頁面設定和欄目分配上,應該適度加入對優質紙質書籍電子版的推薦。在傳統經典作品與新興網路文學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讀者擁有更為全面、綜合的閱讀選擇權。
此外,需要關注的是移動閱讀中極度弱化的青少年模式。
據《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10歲以下、10~19歲網民的佔比分別為3.1%、13.5%,兒童和青少年網民的數量已經達到總網民數的1/6。因此,為低齡人群設計專門的閱讀模式已經勢在必行。目前,大部分閱讀軟體都提供了青少年模式,並且會在主頁面提醒讀者有青少年模式可供選擇。然而,青少年模式下的書籍數量銳減,使用功能弱化。例如“掌閱”APP的青少年模式下總共只收藏了10本書;“七貓小說”APP的青少年模式不提供書目的檢索功能,只能閱讀軟體裡顯示的書目,雖設有“少年中國”“華夏名著”“知識海洋”等9個書籍類別,但每個類別下僅5本書。少數APP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例如在“番茄小說”APP上註冊後,使用者資訊的“閱讀偏好”裡可以設定讀者的年齡,其中有性別和年齡的選項,選擇“18歲以下”與選擇其他年齡段,APP上展示的書目內容並沒有差異。
青少年模式的弱化,最根本的原因並不在於書籍資源的匱乏。事實上,市場上已出版有大量專門為兒童及青少年創作的書籍。在圖書銷售網站“噹噹網”上以“青少年版”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可以得到200萬條以上的結果。鑑於紙質書向電子書轉化已經不存在技術上的障礙,手機閱讀APP完全能夠實現青少年模式與普通模式齊頭並進的局面。然而,青少年模式的弱化,恐怕源自於設計者在認知上的缺失:忽視了我國低齡網民的龐大數量,出於購買力等市場因素的考慮,未能真正把兒童、青少年作為預設的讀者。加之國家並未出臺強制性執行標準,青少年模式往往淪為形式存在。青少年人群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是一個多元共治的問題。國家、社會、學校、家庭,都需要提供更多的保護措施與資源支援,才能讓指尖上的閱讀成為人人皆宜的閱讀方式。
“要真正把讀書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境界要求。”閱讀是豐富知識、提升修養、拓展眼界的重要手段。指尖上的閱讀,是未來閱讀發展的趨勢,也是一個隱藏著危機的全新局面。如何在新局中消除危機,是今後我們建設書香社會應當全力以赴解決的問題。
(何 李作者單位:廈門理工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 本文為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專案(FJ2019B060)階段成果)
來源: 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