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勢作為形意拳的基礎樁功,歷代形意拳先賢都予以非常的重視。形意拳有“萬法出於三體”之說,因此也有人稱三體勢樁為形意拳之“母樁”,它既是習練形意拳的基礎,更是研練形意拳主拳姿的基本法則。
習練形意拳三體勢要嚴格按照各項規矩、要求去進行,要從基本姿勢做起,循序漸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下面我從以下幾方面作簡單論述,以起拋磚引玉之效,供愛好者參考,不妥之處,還望指正。
一、三體勢起勢
三體勢起勢部分是三體勢樁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無極勢-太極勢-兩儀勢-三體勢”組成,這一過程是松靜自然、意念發動、兩儀陰陽、形成三體的過程,要求身體放鬆、聚精凝神、氣沉丹田、落勢沉穩,且有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四象以及起手鷹捉、出勢虎撲的充分體現,並應伴有雷聲(現大多不用)。動作的完成要 自然、流暢、無滯、一氣呵成。
無極勢:天地混沌、人天為一、無形無象、一氣渾淪。
太極勢:真意心生、生機發動、陰陽互根、精氣充盈。
兩儀勢:前任後督、氣行滾滾、陰陽消長、性命雙為。
三體勢:天地人寰、形於三體、陰陽相合、萬法之宗。
二、三體勢式、勢、勁、重心
1、 左、右式
(1)以左手、左腳在前為左式。
(2)以右手、右腳在前為右式。
2、 高、中、低勢
(1)高勢 站姿較高,一般為人體原高度十分之一,腿微彎,總體高度略低於直立站姿,前腿彎曲度一百七十度左右,後腿彎曲度一百六十度左右,靈活性強,穩定性差,適於鍛鍊步伐及老年養生之用。
(2)中勢 站姿適中,一般為人體原高度五分之四,腿較彎,前腿彎曲度一百五十度左右,後腿彎曲度一百四十度左右,靈活性、穩定性適中,適應於壯年練功及表演競賽。
(3)低勢 站姿較低,一般為人體原高度三分之二,腿較彎,且步幅比高、中勢較大,前腿彎曲度一百三十度左右,後腿彎曲度一百二十度左右,靈活性差,穩定性高,適於下盤功夫及穩定性鍛鍊。
3、 陰、陽兩勁
(1)陰勁 也稱任脈勁,勁透過胸肋發出。
(2)陽勁 也稱督脈勁,勁透過肩背發出。
4、單、雙重
(1)單重 指人體重量支撐主要落在單一腿上,重心偏離中心,偏向支撐腿一方,常有四六、三七以至二八、一九之說。
(2)雙重 指人體重量支撐均勻落在兩腿之上,重心與中心重合,也即人們常說的五五步。
單雙重的練習側重不同,其功效也不同,正如拳經中所說“形意拳術有道藝、武藝之分,有三體勢單重、雙重之別。練武藝者,是雙重之姿 勢,……練道藝者,是三體式單重之姿勢。前虛後實,重心在於後足,前足亦可虛,亦可實,心中不用力,先要虛其心,意與丹道相合……”
三、三體勢具體要求
1、肢體部位要求
(1)足:前足外側與正前方成十度—十五度夾角,不得大於十五度,後足裡側與正前方成三十度—四十度夾角,不得大於四十五度,兩足之間距離為本人腳尖至本 人膝蓋之長短(站低勢時,比該距離稍大),前腳尖內側與後腳跟內側在一條直線上,前後腳腳心騰空,十趾抓地。膝:雙膝總體方向向前,不可外撇。胯:胯部收合。腰:腰宜中正。體:身體與正前方成一百三十五度夾角。肩:兩肩松沉。肘:兩肘墜下。手:手指自然分開,指尖稍扣,虎口撐圓,前掌與肩平(挺腕、陽勁) 或前掌與鼻尖平(坐腕、陰勁),後掌拇指根貼於肚臍上沿,前後手心微有內含之意,陰勁前手食指前挺,陽勁前手食指上挑。項:項要豎。頭:頭要正。目:雙目平視。齒:齒要輕釦。舌:舌頂上顎。
(2)要知道任、督二脈的起始路徑中各穴位置,知道如何區分陰陽。懂得任脈起於承漿,止於下陰高骨;督脈起於尻尾,直上夾脊,過泥丸,止人中。
2、傳統形意拳理論三體勢形體要求
(1)忌三害 站三體勢要切忌努氣、拙力、挺胸撅臀。
(2)內外六合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
(3)照三尖 鼻尖、指尖、腳尖相照,三尖在同一平面上。
(4)十字調形 斜:看斜似正,似斜非斜。正:看正似斜,似正非正。頂:豎項頂頭,頂掌含心(掌心),舌頂上顎。扣:扣肩合氣,扣齒錚骨,手足扣周身是勁。圓:背圓力摧,肘圓氣暢,虎口圓力猛。敏:心敏靈變,手敏疾出,目敏觀六路察先機。抱:丹田抱精氣壯,氣抱膽豪,肋抱無險。垂:氣 垂身穩,肩垂力活,肘垂肋固出入自如。曲:兩臂曲力富,兩腿曲力厚,身體彎曲似彎弓。挺:頸挺氣貫頂,脊挺四稍齊,膝蓋挺如樹生根。
透過以上要求要做到:三尖相照,頂頭豎項,沉肩墜肘,含胸拔背,塌腰坐胯,足底生根,內外六合,渾圓一體。
3、《內功經》三體勢形體要求:
(1)用《內功經》:“頭正而起,胸出而閉,背平而正,足堅而穩,膝曲而深,襠深而藏,肋開而張,氣調而勻,勁松而緊”進一步規範形體格式,再用“按肩練步,逼臀堅膝,圓襠堅胯,提胸下腰,提頦正項,貼背轉鬥,松肩出勁”指導三體勢的練習,以適應人體生理及拳理要求。
(2)用內《內功經》:“先呼後吸,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收丹田,氣之歸宿,下收穀道,上提玉樓”調整呼吸氣路。
按以上格式、氣路的要求而達到:骨骼間架不散,肌肉神經不緊,形體格式規範,呼吸行氣流暢。從而進行既符合拳理、也符合人體生理的內功綜合練習。
4、三體勢神運之體要求
(1)內動 五氣朝元,週而復始。
(2)內意 靜中求動,動中求靜。
(3)固精、益氣、騰神 練神練氣返本還元而養精,精氣足神氣盛,精氣虧神氣衰。由氣勝形隨,意勁相同而達“神帥氣,氣帥形,形隨氣騰”之神態。
從而達到外示安逸,內動自如;不動而動,動而不動;凝神靜氣,形隨意動;伏如橫駑,動若發機的三體勢之高層次追求。三體勢神運之體還有許多要求,需武藝精進後才能體會與實踐。
三體勢還有一些其他肢體部位要求的站法,比如正面、川字步等,在按以上要求有一定基礎後,在作其他站法練習。
四、三體勢總體要求
習練三體勢不僅要懂得如何去站,更要懂得習練各過程中要練什麼,為了達到“通經絡,養真氣,定形式,固底盤,求整勁,生髮機”的總體目標,習練三體勢需從松、沉、整、固而做起
1、松
(1)意松 意識思維作用的放鬆。
(2)體松 在思想意識控制下,肌肉神經的放鬆。具體到頭頸、肩胸、肘手、腰胯、膝足、腕踝等部位的放鬆,達到:氣血通暢,氣道通達,去除拙力,松而不懈,內動自然,意動不僵。也即《內功經》所言“松如繩之系”。
2、沉
(1)意念下沉 在思維意識作用下,人體好像靜止狀態的混懸液體,上清下濁分離,上部清靈,下部濁重。
(2)力沉 非思想用力,只是人體自身重力的自然下沉,要清楚所站不同姿勢的中心點、重心點的不同。
(3)氣沉 常說的氣沉丹田,也即《內功經》“內收丹田,氣之歸宿”。但此時不是停滯的歸,而是不斷迴圈的往。
3、整
(1)形整 以形意拳內外六合原則,內功經格式而求渾圓整體。
(2)氣整 以內功經呼吸要求為準繩,做到氣調而勻,丹田氣滿充盈身軀。
(3)體整 形氣合一,周身一體,人體如同銅澆鐵鑄。
4、固
(1)體固 在體整的前提下,雙足好似入地三分,如樹生根,與大地連成一體,堅不可摧。
(2)形氣固 縱橫之本,肋中開合之式,進退隨手出入。
(3)神氣固 飛騰之基,丹田呼吸之間,來去任氣自然。
山不汗則崩,木無根則倒,水無源則涸。三體勢即為形意拳之“汗”、“根”、“源”,由此可見三體勢在形意拳中的重要性,因此,習練三體勢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形意拳的修煉走向,所以,在習練三體勢階段既要認真,更要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