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世紀,德國就侵佔了中國的膠州灣,逼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藉口對德國宣戰,出兵控制了山東,奪取了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內部開始分裂,分為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和馮國璋為首的直係軍閥。
皖系軍閥依靠日本的支援,操縱北洋政府,實際控制了安徽、陝西、山東、浙江、福建、上海。直係軍閥得到英、美的支援,盤踞在江蘇、江西、湖北三省等地。
1916年6月,黎元洪繼任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恢復了《臨時約法》,並召集國會。此時的實際權利為段祺瑞所掌握。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戰敗。
1919年1月18日,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北洋政府和廣州軍政府聯合組成中國代表團,以戰勝國的身份參加,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取消日本與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山東各項權利等要求。
不料,日本代表竟提出無理要求。巴黎和會也在列強的操縱下,拒絕了中國的要求,還在對德和約上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而北洋政府竟準備在和約上簽字。
訊息傳到北京後,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對。1919年5月4日,數千名愛國學生彙集到北京天安門城下,湧向外國使館區,他們高喊:“取消賣國的二十一條’”“拒絕合約簽字”等,開始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
隨後運動中心由北京轉到上海,運動主力也由學生轉變為工人。迫於聲勢浩大的壓力,北洋政府沒有出席巴黎和約的簽字儀式。
此次運動成為近代史上的最有影響的學生愛國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