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經常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隨意以晝夜交替為一週期,稱之為“日”。最初是以莊稼成熟的時間規律定為“年”,以禾穀成熟的週期意味著寒來暑往。古人也很重視置閏,但是具體的不做表述了。
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一次分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後來逐漸形成二十四節氣,其名稱和順序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實二十四節氣是太陽在黃道上不同的位置定的,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有巨大的作用,對什麼時間種植、農作物生長、收割等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六十甲子:古人用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組成了六十單位,我們稱之為六十甲子。
這十干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這十二支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六十甲子分別為:甲子、乙丑、丁卯、戊辰等等,這裡不再細數了。古人同時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於現代的兩小時,24個小時對應的時辰分別為
子時——晚11點鐘到凌晨1點鐘;
丑時——1點鐘至3點鐘;
寅時——3點鐘至5點鐘;
卯辰——5點鐘至7點鐘;
辰時——7點鐘至9點鐘;
巳時——9點鐘至11點鐘;
午時——11點鐘至下午1點鐘;
未時——13點鐘至15點鐘;
申時——下午3點鐘至5點鐘;
酉時——下午5點鐘至7點鐘;
戌時——下午7點鐘至晚9點鐘;
亥時——晚9點鐘至11點鐘。
由於風俗習慣,我們還有很多的節日,主要有:
上元:(元月元宵)
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後的一百五日,一般會禁火三天;
浴佛節:傳說四月初八是釋迦摩尼的生日;
中元:七月十五日,現常稱之為鬼節
上述講述了我們幾個常見但是不常提起的節日,其他如端午、除夕、重陽等等之類的,因為大家比較熟悉,所以不再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