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就是秦朝了,而秦朝的第一個皇帝,就是大秦始皇帝嬴政,但是秦始皇嬴政也不是隻靠他一個人的功績,就能完成統一六國大業的。秦始皇也是靠著大秦先輩們的努力,“奮六世之餘烈”,方能登上那“九五至尊”之位,威震四海逐鹿中原,一統六國。
那麼說到秦朝這“六世之餘烈”中,最為如雷貫耳的一位大秦將領,那就是武安君,“殺神”白起了。
白起是秦國秦昭襄王在位時的大將,他以勇武善戰著名於史冊,尤其是白起在與趙國的長平一戰,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人,直接令東方六國聞之膽寒。
而當時在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個國家,也擁有一位非常強大的君主,那就是古馬其頓王國的君主——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在20歲時,就成為了馬其頓的國王,在之後,他直接統一了整個希臘,並且征服了地處非洲,和他隔地中海相望的埃及。整個地中海東部,都臣服在了亞歷山大的腳下。之後,亞歷山大率領三萬五千名精挑細選計程車兵,攜浩浩蕩蕩之勢,兵鋒東指,開始了著名的“亞歷山大”東征,後來,一路打過了波斯灣,一直打到了今天的印度地區方才作罷。
而這場堪稱是前無古人的“東征”,亦是直接把亞歷山大推上了古代西方四大軍事統帥之首的位置。
那麼如果亞歷山大東征的步伐沒有停下,而是繼續向東的話,會不會碰到當時的秦國呢?如果亞歷山大和白起這兩個人碰上的話,那麼究竟是誰更勝一籌呢?
在網上,有很多網友就對這個問題做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基本都是清一色的認為白起會“碾壓”亞歷山大,甚至有的網友還做出了“亞歷山大來了之後,他的東征軍,會被抓取修長城”的結論;或者是按照白起以前的戰績,用一副驕傲的口氣說道:“太少了,十萬人以下的活,我不接。”
但是這裡,我們還是要首先點明一個歷史常識。
在歷史上,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23年就去世了,雖然白起生卒年雖然並沒有一個準確科學的記載,但是一個公認的說法是白起在公元前315年才出生,就算有誤差,估計也差不了太多,所以按理說,這兩個根本沒有任何機會見面的。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在今天,我們有了《萬國覺醒》這款遊戲,在遊戲之中,玩家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多種的文明型別,從而進行互相攻伐,如果一方選擇了中式文明,一方選擇了亞歷山大所在的文明,那麼亞歷山大還是有機會完成他的“東征之路”,遇到秦國的。
那麼如果亞歷山大真的一直東征下去,他會碰到當時秦國的哪位君王呢?亞歷山大又能否取勝呢?如果他真的遇到白起,贏的機率有多大?
糧是兵的膽
眾所周知,馬克思曾經在《資本論》裡說過:“軍事是政治的延伸,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雖然馬克思和亞歷山大所在的那個時代,隔了兩千多年,但是我們在今天,卻也可以用馬克思先進的理論來解釋那個時候的事情。所以,如果想知道這兩個當時都非常強大的國家碰上之後,誰輸誰贏的話,那麼首先就要知道他們雙方的經濟狀況。
亞歷山大如果到了當時的秦國,那麼他面對的秦國國君,應該是秦惠文王贏駟,這位秦惠文王,是秦國“改公稱王”的第一人,同時,也是下令“車裂”商鞅的秦國君王。
這位秦惠文王雖然是“車裂”了商鞅,但是“商鞅變法”的成果卻被保留了下來,其中主要的經濟政策就是“重農抑商”,“農為國本”。
甚至在當時的秦國,商鞅立下了法律,男子生產糧食和女子生產布匹,都達到規定標準,就可以免除勞役。如果“超額生產”的話,那麼國家還會給出獎勵。
在這種經濟政策下,秦國國民的生產積極性被大幅度提高了,而且經過秦國數代人的開發,秦國的關中地區也已經從以前的“不毛之地”,成為了一大片富饒的平原,這也給秦國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可以說,秦國能夠一統六國,豐厚的糧食儲存和強大的後勤國力,才是真正的根本。
並且資源的重要性,在任何時代都是值得讓一國首領記掛在心上的,這一點在《萬國覺醒》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尤其是糧食的問題,在《萬國覺醒》之中,無論是建設建築還是招募士兵,都是離不開糧食的。
而想獲得更多的糧食,除了依靠自己的“農田”產出外,那就是要“點好”科技樹,可優先升級“灌溉”技能,就能有效地提升糧食的產量。除此之外,“君主”們也可以派出自己的將領前往野外進行資源採集,甚至有的將領在進行資源採集時,還會有“奇效”。
至於亞歷山大一方,由於馬其頓國地處歐洲,而歐洲自古以來就是處於小國寡民的狀態,並且歐洲的平原被起伏的地勢分割得一塊一塊的,根本就不可能大規模的發展農業,所以歐洲的經濟型別,自古以來就是以商業為主,並且由於發展商業的需要,歐洲還發展出來了非常發達的海上運輸。
那麼到了亞歷山大這裡,如果他想在“東征”之時,一路向東,直接打到秦國的土地上,他就要面臨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糧草運輸。
老話說的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是兵的膽。”
可問題來了,亞歷山大,怎麼把糧食送過去呢?
在古代運糧,可以說是“千里之外,百不存一”,也就是說,如果想把一百斤糧食運到千里之外的話,那麼到了目的地,很有可能連一斤糧食也剩不下了。
而且幾乎是運的糧食越多,路線越長,損耗越大,因為運的糧食越多,需要的運糧的人也就越多,需要拉車的牲口數量也就越多,這些人也是要吃飯的,這些拉車的牲口每日也是需要餵養的,再算上不僅要去到目的地,還要回來,那更是一個驚人的雙倍損耗量。
而且不僅僅是由於運糧之人自己也要吃飯,運糧路線越長,路上的突發情況越多,例如天降大雨打溼了糧草,糧草可能就會直接發芽,在當時這批糧食基本就算不能要了。
加上糧食從糧倉裡取出來,送到目的地,路線越長,用的時間就越久,糧食就越有可能因此而變質,並且如果擔心糧食變質,而把糧食加工成了其他容易儲存的食品,那麼這其中。還要有一部分損耗。
我們來看亞歷山大東征的路線是什麼呢?從今天的義大利開始出發,一直向東,幾經曲折打到了印度的印度河地區,如果想碰到當時的秦國,那就要繼續往東進軍,那就要碰到一個可怕的“敵人”——青藏高原。
越過青藏高原之後,秦國最西邊的地區隴西,也就是我們今天的甘肅地區,這是亞歷山大和秦國“最近”的開戰之處。
這一趟的距離,別說是超過了一千里了,恐怕是十個一千里也有了,並且還要翻山越嶺,還要越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那種險惡的環境中行軍,和正常陸地上行軍可還是不一樣的,這樣的一趟路程,糧食的損耗率,哪裡是“百不存一”,恐怕“七八百不存一”,都是少算的。
就算是亞歷山大後來又精簡過一次部隊,把“東征軍”減到了兩萬人,那每天人吃馬嚼的消耗量,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所以,亞歷山大前來和秦國開戰,最大的問題,就是糧草問題。沒有糧草,沒有後勤保障,亞歷山大軍心必然潰散,不戰自敗。但是亞歷山大其實還有另一個解決糧草的好辦法。
最為合理的辦法,就是“以戰養戰”,直接從距離最近的印度河流域或者恆河流域籌集糧草,因為公元前三百年,那個時候青藏高原上根本沒什麼糧食,而印度河流域、恆河流域,就是距離亞歷山大和秦國開戰處最近的糧食籌備地了。
但是即使是這個距離的運糧,損耗量也是非常大的,即使是按照最基本的“百不存一”的損耗量,要是一次想運夠亞歷山大兩萬士兵吃的糧食,那就要提前準備二百萬人吃的糧食,這還不算士兵體力消耗大,吃的多。
而此時,歐洲那發達的海運,卻似乎沒有絲毫用處,因為秦國地處今天的陝西省地區,根本就是個內陸地區,哪有什麼海域讓亞歷山大發揮呢?所以在後勤保障,尤其是糧草保證這一方面,亞歷山大於客場作戰,先輸一招。
軍事對比
再就是亞歷山大部隊和秦國部隊的直接對比了,軍隊之間的對比,主要考慮到了兩個方面,客觀的軍隊計程車兵素質,例如軍隊的武器裝備等,以及主觀的軍隊的戰鬥意志,也就是“士氣”。
在軍隊的素質以及軍事裝備等方面,《萬國覺醒》之中都有了非常直觀的體現,那就是秦國的一個大殺器“秦弩”。
在當時,“天下弩之強,莫過於秦”,可以說秦朝計程車兵之所以在和其他國家士兵交戰時,可以做到“銳不可當”,“秦弩”佔據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功勞。
而且弩和弓的射程不一樣,弓純靠人力拉動,射程有限。像是呂布“轅門射戟”,不過一百五十步,就已經足以嚇退紀靈了。
但是弩是由機括髮動的,尤其是秦弩的射程,根據西北大學的專家、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考古隊隊長劉佔成,在《秦代弓弩的射程》一文中的推算,最小的“三石之弩”射程也在200米左右,至於最強的“十石之弩”,射程則達到了驚人的六百米,而且都是有效的殺傷射程。
但就算是最小的“三石之弩”,200米的射程,那也足夠驚人了,200米外一箭穿心,這在當時來說簡直就是駭人聽聞的事情。
至於亞歷山大的“東征軍”,他們的軍事素質和軍事裝備,在《萬國覺醒》之中,也是有所體現的,那就是“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是亞歷山大的得意之作,主要就是由步兵組成的,分為了“盾牌兵”和“長槍兵”。
在戰鬥時,“盾牌兵”在前,舉盾為守,“長槍兵”在後,把長槍從盾牌的間隙中伸出去擊殺敵人,為攻,整個方陣攻防一體,在戰鬥之時就如同一座鋼鐵堡壘一般穩步的推進,一般都會令敵人有一種“老虎咬刺蝟——無從下口”的感覺。
所以,秦國計程車兵如果想憑藉著“秦弩”的威力,遠距離殺傷“馬其頓方針”的話,那就一定要趁著對方還沒有集結成陣之時,趕緊出手。一旦讓對方的“盾牌兵”集結在前,舉盾守護的話,那麼除非是用強大的“十石之弩”近距離穿透,不然真的很有可能連“馬其頓方陣”的“防都破不了”。
綜合這方面來看,似乎是亞歷山大的“東征軍”集結的“馬其頓方陣”更有優勢。
但是如果再加上秦國的騎兵,憑藉著機動性分割戰場,那還是有機會打贏的,就像在《萬國覺醒》中設定的“弓兵剋制步兵,槍兵剋制騎兵”那樣,這場戰鬥如果打起來,一定會非常的精彩。
第二個要說到的,就是士兵的戰鬥意志,士氣方面。
在當時的秦國,商鞅變法之後,實行了軍功制度,也就是二十等爵位制度,在這個制度中,只要士兵殺了一個敵人,那麼他就可以獲得一個最低等的爵位,公士。
從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此時的這個士兵,就已經不再是一個平民了,而是有秦國爵位的人,史載:“商君為法於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
也就是說,這個士兵在殺了一個敵人之後,哪怕什麼都不幹,也可以得到“五十石”的俸祿。
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士兵的作戰積極性大幅度的提高了,那一個個的敵人,在這些秦國士兵眼裡,就是一個個的軍功啊,就是自己下半輩子什麼也不幹,都有人養活的保障啊。
在這種誘惑之下,哪個秦國士兵能不“紅了眼”,以至於東方六國都直接稱呼秦國是“虎狼之秦”,秦國計程車兵是“虎狼之師”。
而在當時,亞歷山大發動這場浩浩蕩蕩的東征,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因為馬其頓已經欠下了鉅額的債務,國內的經濟幾乎已經到了破產的邊緣,所以亞歷山大才會直接發動了“東征”,來了一個透過國際矛盾,轉移國內矛盾的方法。
但是按理說,當亞歷山大的“東征軍”打到了印度河流域之時,他們所獲得財富,早就已經足以平復這場“經濟危機”了,如果亞歷山大還要繼續向東,不惜翻過青藏高原也要和秦國開戰的話,那麼很難保證軍隊之中計程車兵們還會不會有著那種“同仇敵愾”的戰鬥意志。
畢竟誰也不是傻子,亞歷山大說馬其頓的經濟危機是由波斯引起來的,是由小亞細亞那些國家引起來的,這樣的理由還有人相信,畢竟這些國家距離馬其頓確實也不算太遠。但是亞歷山大說馬其頓的經濟困境是由秦朝引起來的,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兩國相隔萬里,這件事情怎麼說怎麼說不通啊。
而“師出無名”,向來是兵家作戰的大忌,就算是“孫十萬”同意了呂蒙背刺關羽的計策,還要拿一個“不還荊州,羞辱東吳”的藉口。
但是亞歷山大和秦國開戰,這件事情很顯然沒什麼好藉口,再加上離家太遠,很難保證“東征軍”的戰鬥意志不會變弱,也很難保證不會因此影響戰場上的戰鬥力。
所以在“士氣”方面,似乎是秦國更為強大。而且在《萬國覺醒》之中,也確實考慮到了“士氣”這一點,就像是一代騎兵的終極天賦“士氣大振”,可以有效的提升士兵的攻擊力。
白起戰亞歷山大
最後,就要說到雙方將領的對決了,雖然白起和亞歷山大這兩個人根本就沒見過,在歷史上,亞歷山大去世的時候,白起還沒出生,但是透過《萬國覺醒》的將領招募系統,“關公戰秦瓊”再也不是一個無稽之談,各個時期歷史名將的對決,也是可以實現的,關羽可以輔佐曹操逐鹿天下,亞歷山大也可以和女神貞德攜手作戰,可以說是能夠很好的滿足我們的歷史探求欲。
這兩位“大神”,一個是坑殺了四十萬趙國降卒,在歷史上,無論哪個朝代,無論怎麼排“武廟”排名,都能名列第一檔,“武廟十哲”的“殺神”。
說起來中國歷史上統兵將領的巔峰,那一定就是“孫吳白韓、衛霍李嶽”,幾乎歷史上每一個將領,都以這幾位為榮。
而且,白起從根子上就是“從軍出身”,他在歷史上是平民出身,但是就是透過軍功,一步步從“伍長”,“百人長”提升到了“左庶長”,“大良造”,最後獲封秦國的“武安君”。
可以說白起對於軍隊之中的事情,從小到大,事無鉅細,他都非常熟悉,因為他自己就是從小兵幹起來的。
而亞歷山大,則是一手統一了整個希臘,然後出兵向東平了波斯,向南平了埃及,擁有了半個地中海,在東征之後,更是直接打到了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一個足有330萬平方公里,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帝國,與漢尼拔、凱撒大帝和拿破崙並稱為西方歷史的四大軍事統帥,並且他還是在這四人之中為首。
但是有一點,亞歷山大是先當的國王,之後再進行的“東征”,而且亞歷山大從小雖然並不是說多被他的父親腓力二世所喜歡,但也過的是衣食無憂的生活。
而且當了國王之後,如果不是馬其頓國內的經濟危機,很有可能亞歷山大根本不會“東征”。所以,亞歷山大很有可能是在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活之後,他的軍事天賦才被慢慢發掘的,而且應該是越打越高興。打仗就是比當國王有意思啊,而我們在玩《萬國覺醒》之時,很有可能也會有這種感覺,就是為了來體會那種打敗別人的快感,那種征服世界的成就感,誰會喜歡天天處理政事啊。
所以,亞歷山大可以說是“半路出家”的一位偉大將領,這和白起相比,就不免落了一絲下風。
並且,雙方將領的領兵風格,也是非常的不同。
就像在長平之戰之時,白起也是利用了“反間計”,讓趙國的趙孝成王調走了老將廉頗,轉用趙括,這才一舉勝利了,由此可見白起在“心理戰”方面,也相當不弱。
再看亞歷山大,他這一路東征,所向披靡的原因,似乎就是因為自己手下這兩三萬馬其頓大軍。對於那些小國寡民西方國家來說,已經算是“龐然大物”了,而且他的“馬其頓方陣”,的確也是非常先進,但是也只是適合雙方堂堂正正地正面交鋒。
並且透過《萬國覺醒》之中亞歷山大的技能,我們也可以窺見他的領兵風格,在《萬國覺醒》之中,亞歷山大的技能可以說是攻守兼備,但是有“身先士卒”和“御駕親征”這兩個被動技能,都是必須在野外才能觸發的,這和“馬其頓方陣”需要開闊場地集結成陣的作戰特點,與亞歷山大身為馬其頓國王,必須堂堂正正地正面擊退對手的作戰風格非常相符。
但是這兩個優點,在秦國白起這裡,似乎都不太夠。
首先就是這兩萬人的馬其頓士兵。要知道,當時我們已經進入了戰國時代,戰國七雄打仗,把基本都是幾萬乃至幾十萬的大兵團作戰。就像秦趙長平之戰,趙國直接出動了四十多萬大軍,而後來秦國老將王翦滅楚之時,更是直接出動了六十萬人馬。
可見當時秦國秦惠文王麾下兵力之強盛,就算不如後來嬴政時的百萬秦軍,但至少也要有四五十萬了。去除還要抵禦東方六國和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軍隊,那至少還能拿出來二十萬兵馬。
白起手握二十萬秦國的“虎狼之師”,又怎麼會看得上亞歷山大的“兩萬大軍”呢?雙方兵力配比,幾乎達到了可怕的“一比十”。
再就是所謂的“馬其頓方陣”,孫子就曾經說過:“兵者,詭道也。”
而白起不就是一位大成的兵法家嗎?依照他的風格,怎麼可能會在正面戰場去和“馬其頓方陣”硬碰呢?要知道,“馬其頓方陣”的“槍兵”,可是剋制秦國的“騎兵”的,那剩下的“弓兵”如果破不了馬其頓方陣的防禦,豈不就是很被動了嗎?
我們能想到的事情,白起怎麼會想不到呢?所以在這場戰爭中,白起定然是少不了用兵法之中的“詭道”的。
綜合來看的話,《萬國覺醒》確實可以完成對當時歷史環境比較貼切地復刻,並且它的核心玩法就是“地圖戰”,再加上其“資源養成”和武將及兵種之間的互相配合,可以說這是一種非常講究策略的玩法,而且在《萬國覺醒》之中,玩家也可以透過其清晰的3D技術,加強自己的代入感,從而自由地選擇兵種和武將,自由地點上自己喜歡的“科技樹”,自由地建設自己的城市,和其他玩家組成聯盟,一起“攻城略地”,享受到一份歷久彌堅的兄弟情誼。
當和自己的兄弟們一起站在全服的巔峰,“指點江山,縱橫天下”時,看到自己打下來的一片“疆土”,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全服每一個玩家所熟知,真正的“天下誰人不識君”,那種獨特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絕對也是一段令人值得回味的寶貴記憶。
所以,在當時的條件之下,亞歷山大如果想來攻打秦國,甚至直接與白起交手的話,那麼贏面並不算太大,亞歷山大和白起之間的對決,應該是在“三七分”這樣的一個局面,亞歷山大贏得局面佔了“三”,而白起佔了“七”。
但是白起就算是贏,也不會贏得太輕鬆,更不會像我們眾多朋友說的那樣,“來了就直接被抓去修長城”,畢竟雖然秦國國力強盛。但是可以建立這麼一個龐大帝國的亞歷山大,也絕對不是一個“省油的燈”,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科學的民族自豪感,更加寶貴。
但是,這兩個人終究是差著年代的,雖然《萬國覺醒》可以讓這兩個人所在的勢力透過另一種方式,“出現”在同一戰場上,但是戰爭的發展瞬息萬變,究竟這兩個“大神”以及其背後的勢力誰才能更勝一籌呢?那就讓我們一起進入《萬國覺醒》,來一教高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