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前門步行街一街之隔,中軸線東側有一條京腔京韻十足的小衚衕——西草市街。盔頭、把子、戲衣、靴帽……這裡能買到最優質的戲曲行頭,是全國最有名的“劇裝一條街”。
“我們家的鳳冠都是按照傳統工藝純手工製作的。就看最後面這一層蝴蝶翅膀上的點綢,全憑有經驗的工人的眼力,點的不皺不出,做出來非常乾淨、漂亮。”德昌號裡,店主正向客人介紹著。
德昌號是一家老字號,店主許振海今年61歲,是“把子許”傳人,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的老師。開劇裝店,是捨不得家傳的老手藝在他這代斷掉。
“我爺爺那輩就給宮廷裡做盔頭、把子,把子就是戲曲演員手裡使用的兵器,刀槍劍戟斧鉞鉤叉。把子盔頭不分家。”許振海介紹。
許振海的父親許壽昌早在1926年就子承父業入了行。瞭解到戲曲演員經常練功把子容易壞,許壽昌創新了在把子表面包上一層皮子的工藝,製作的把子結實耐用。在行內有“把子許”的美譽。許壽昌還創辦了“德昌號戲衣莊”。1956年公私合營後,“德昌號”消失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許振海兄弟又重新開起了劇裝店。“國家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大家又開始唱戲看戲了。”許振海說。家裡還留著全套父親當年製作把子盔頭的工具和一大盒子老圖紙,這些東西不能白白扔掉。
劇裝店堅持按傳統樣式設計、純手工製作,恪守“骨子老戲”的規矩,不走樣是底線。要做到這些,除了靠祖傳的經驗以及圖紙工具,還有一批寶貴的老工人。
劇裝店店面臨街,還有一間工作室在拐過彎的衚衕裡。工人五六個,大都是開店以來就一直在的熟練工。白麵製作的漿糊、把手磨得黑亮的剪刀、針眼頂得很深的頂針……在他們身上能看到幾十年前老裁縫的身影。手工刺繡、用麵漿而不是膠水上漿……他們手下的活也是傳統的。
2019年,劇裝店迎來新機遇。東城區天壇街道對西草市街進行環境整治,私搭亂建拆了,雜亂無章的店招全卸了,恢復了灰牆青瓦的衚衕風貌,店招也按各家需求私人定製。許振海找到了“德昌號”老牌匾的照片,重新制作掛了起來。
借這股東風,許振海創辦了“京劇劇裝體驗館”,吸引年輕人來體驗。“告訴大家這些服裝盔頭是怎麼穿戴上去的,這些把子在舞臺上怎麼使用,包括怎麼化妝、練習身段等,還可以教大家唱兩句。”許振海說。只有年輕人喜歡,劇裝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眼下,北京中軸線正在申遺。劇裝一條街也是中軸線上亮眼的文化景觀。“有戲曲就有行頭。我們會規規矩矩地做傳統行頭,傳承傳統戲曲文化。”許振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