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宣講家文稿:中秋節蘊含的中華文化基因及其傳承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是每個中國人都向往的重要時刻。中秋節作為流傳上千年的傳統節日,具有特殊的魅力和力量,使其穿越時空、穿越地域。

那麼,這種力量來自哪裡?我認為應該是來自其所蘊含的被共同接受和認同的文化基因。因此,本期報告的主題是“中秋節蘊含的中華文化基因及其傳承”。

一、“文化基因”概念解讀

“文化基因”概念的提出源自對生物基因的類比思考。按照生物的衍化規律,生物的遺傳有其特定的DNA編碼,在自我複製的基礎上,實現生物基本生命構造和效能的延續。生物基因擁有系統的結構化遺傳法則,文化的傳承變異也遵循著如生物一般的譜系繁衍,較之於生物基因遺傳的性狀表達,“文化基因”概念相對抽象。“文化基因是文化內涵組成中的一種基本元素存在於民族或族群的集體記憶之中, 是民族或族群儲存特定遺傳資訊的功能單位。”但從其識別、複製和形成的軌跡來看,文化基因也擁有自身的結構圖譜,如同生物基因組的排列一般,也是透過對文化系統內遺傳密碼的翻譯、轉錄,生成文化現象。

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提出“文化基因”的概念,指出“中華文化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這一論述將文化基因的功能提升到社會發展、文化建設和國家治理的高度,文化基因的內涵也逐漸走向理念化。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到,“要深入研究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特質,形成較為完整的中國文化基因的理念體系”。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講話指導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創新發展、闡釋研究工作。

2021年,文化和旅遊部印發《“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其主要任務之一“加強非遺調查、記錄和研究”中特別提到“深化中國文化基因研究闡釋”相關內容,指出“遴選充分體現中國文化基因、涉及中華文明發源文化發祥的非遺專案”。文化基因的概念從學術研究逐步轉向政策導向,成為當前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依據,推動形成了社會治理和學術發展的互動性實踐。

從生物基因到文化基因,再從一般的文化到沉澱包含在文化傳承、發展和創新過程中的文化基因,到政府提倡、重視的中華文化基因,“文化基因”概念得到不斷地提升和完善。今天,中華文化基因在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二、中秋節蘊含的中華文化基因

對於任何具體的文化事項,文化基因是具象的,而不是抽象的。中秋節在中國眾多民族、廣大地域都有傳承發展的歷史和獨特的習俗,形成了中秋節多元化的特點。但是中秋節有超越時間、空間、民族,上升到中華文化的共同的文化基因。過中秋,各地的習俗有吃月餅,賞月、拜月、祭月、踏月、送瓜、摸秋、賞燈會、疊瓦塔等。本期報告在尊重地方差異的基礎上討論共同的中華文化基因。

(一)團圓基因

中秋節最核心的內涵就是團圓。節日遵循時令。從自然的時間看,農曆八月十五是圓月的時候,也是一年中月亮最圓的時候。從文化的時間看,文化時間是基於自然時間的一種生活化的表現,也表達了情感的寄託。對文化而言,中秋時節,是豐收的時節,也是團圓的時節。從情感上看,中秋節也是家人團聚,共同品嚐節令食品,共同欣賞圓月景象的時節。因此,無論從自然時間還是文化時間上來看,中秋節都具有團圓的意味,且延續至今。

那麼,團圓基因要透過一些形式體現出來。比如,中秋節我們吃的月餅。中秋月餅又稱“團圓餅”,是明月和團圓的象徵。古代文獻中有這樣的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是夕,人家有賞月之燕,或攜瞌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中秋節祭祀月亮的供品,民間講究做成圓形的。這圓形的餅擺在供桌上,可以象徵圓月,也暗含家族、社會、國家美滿團圓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有這樣的說法,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即祭月的果品必須是圓的。這天家人要在一起相聚。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妻子在八月十五的晚上必須回到夫家,這一天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在多民族、多地域的交往交流中,使人心相通、民心相融,不斷使中華民族變得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中秋節標誌性的“圓月”和“月餅”作為團圓的象徵已深入人心,中秋節也已經成為建構中華民族認同的重要節日。

(二)尊重生命,祈求子嗣綿延的基因

中秋節文化中有非常明顯地表達尊重生命、祝福子嗣綿延的基因。比如,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在中秋節“摸秋”的習俗,各個地方的風俗也不盡相同。浙江紹興的供品中總會出現一些老南瓜。一些人家在中秋夜去地裡偷摘南瓜,塞到新嫁娘或未生育的媳婦被窩裡。紹興人認為這樣做能夠為沒有孩子的人家帶去孩子。這種“偷瓜”“送瓜”以招來孩子的習俗在我國許多地方均有傳承。清代同治年間的《南昌府志》有這樣的說法,八月:“中秋”夜,婦女暗數高橋橋柱,宜子。婦人結隊入園圃中竊瓜菜之屬懷之,謂之“摸青”,為宜子之祥。“摸青”與“摸秋”一樣,都有祈願生孩子的寓意。

上文提到兩類人:一是剛剛過門的新媳婦;二是沒有生孩子的人家。在中秋夜“摸青”“竊瓜”,把瓜菜送到這類人家。這種習俗在我們國家很多地方都有,像今天湖北省的長陽、五峰、恩施這一帶的土家族,中秋夜都有“摸秋”的習俗。這天晚上,菜園裡的瓜菜被偷了,主人家即使知道也不會去阻止。第二天,被偷瓜的人家會罵,越罵越靈驗。

中國傳統社會有大量關於家族綿延、子孫傳衍的習俗。這種文化基因從原始時代開始傳承至今。尊重生命、祈求子孫綿延的基因傳續不竭,這也是今天中秋節獨具魅力的地方。當然,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今天祈子求子的社會活動越來越少了。但是這種美好的願望得以傳遞,並構成具有穿透力的生命的延續。

人類將對現實世界的美好願望和期待建構到文學世界中。比如,大量的民間文學作品都飽含著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其中一個民間故事講的是,過去有一個人救了龍王三太子,龍王便給他一個寶珠。他把寶珠放到米缸裡面。從此以後,米缸裡面永遠盛滿了雪白的大米。這個故事體現了在傳統社會里,百姓只要能吃飽就很滿足了。吃飽飯是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願望。

但是今天我們不愁吃、不愁穿,這個寶珠我們可能不會放到米缸裡。可見,這種願望和期盼是具有時代性的。但是這個故事我們今天還在講,這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祈願,對於善良、勤勞、誠實等美德的一種讚美。這類故事並不會就此消失。同理,中秋節所蘊含的尊重生命、祈願子孫綿延的基因,儘管不會像過去那樣盛行,但還會延續下來。



作者:林繼富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教授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文稿 《林繼富:中秋節蘊含的中華文化基因及其傳承》

分類: 文化
時間: 2021-09-21

相關文章

宣講家文稿:文化產業與文化強國
一.如何建設文化強國 "文化強國"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概念.對此的認識,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大概可以分為兩個主要維度.一是文化實力強大的國家,即對"文化強國&qu ...

宣講家評論: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創新和走出去

宣講家評論: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創新和走出去
中秋拜月,最早見於<禮記>,"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所謂"夕月",就是祭月亮.當然,我們無從得知,上古先民們祭祀月亮,是否就在八月十五這一天:但有 ...

《史記》傳中華文化精神

《史記》傳中華文化精神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華茲生<史記>英譯本 <史記>日本現代語譯本 <史記>法譯本(友豐書局) 楊憲益.戴乃迭英譯本 <史記><水經注&g ...

天地之中話中用一一中華文化的十六字心法

天地之中話中用一一中華文化的十六字心法
中華文化的16字心法,是我們老祖宗所說的中華聖賢傳心之言.語出<尚書大禹謨>,謨是謀略的意思,是舜帝禪讓傳位時對大禹說的一段話,其核心內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按照近 ...

中華文化的總源頭:易經
大道不孤,萬法歸易. 它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呢,大概是中華民族像一個嬰兒般開始有記憶的時候.它就像一顆種子,也悄悄地萌芽了. <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 ...

人心迴歸,根在中華文化認同

人心迴歸,根在中華文化認同
維多利亞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見證香港"一國兩制"事業走過非凡歷程. 資料圖片 香港金紫荊廣場,各界青年參加國旗展示活動. 資料圖片 [大灣觀察] 香港因其獨特的發展歷程和發展環境, ...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沒有標點符號的句子你能看懂嗎?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沒有標點符號的句子你能看懂嗎?
早上點早點早點早上早點吃 讀者一,使用標點後的句子應為:早上點早點,早點早上早點吃.古文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讀書全靠讀文斷句.讀書者在書上畫圈.現代人讀書,沒有古人精細. 讀者二,早上點早點,早點,早點 ...

神秘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不僅以其悠久.豐富稱著於世,還因其濃郁的神秘性為中外矚目.所謂神秘,內含神奇,隱秘之意.一切有神秘色彩的文化,都可以稱之為神秘文化.舉凡三皇五帝.后妃妻妾.太監外戚.術士巫師.隱者仙人.善男 ...

楊振寧:《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

楊振寧:《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
來源:人民網.中國新週刊 記者:方玄昌,鄭偉庭(整理) <易經>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使得中國傳統思維只有歸納法而沒有推演法,進一步使得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 發展近代科學,一定要擺脫 ...

楊振寧:《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楊振寧:《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我的題目是"<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以下幾十分鐘要討論許多觀念:精簡.比類.天人合一.聯想.取象.漢語漢字之形成.歸納等(見圖1).這麼多觀念很短時間不能講得清楚, ...

武俠風出圈!張晉領銜的這首《好春光》讓你知道中華文化的快樂

武俠風出圈!張晉領銜的這首《好春光》讓你知道中華文化的快樂
中國大鼓遇到中國武術和中國舞,會產生怎樣的火花? 在<披荊斬棘的哥哥>第三次公演"等我找到你"主題演唱會上,張晉.敖犬.尹正.高瀚宇.李響別出心裁對<好春光> ...

陳來:中華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有關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我提出幾點粗淺的看法,供大家討論: 第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不應當是一個抽象的理論對比或推演 ...

趙傑:少數民族對中華文化的重要貢獻
中華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一個統一的民族共同體,也是從古到今逐漸凝聚成的一個精神大系統.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大系中,在中華文化琳琅滿目的鮮活內容中,少數民族文化所佔的比例遠遠超出他們的人口比例. 少數 ...

文化之約|聽王蒙講中華文化的特色與生命力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同華 中國人無論經歷過怎樣的磨難.苦厄,我們從未在苦日子面前喪失對美好生活的希望,中國的文化和歷史,是中國人的驕傲,更是中國的力量所在.圖為9月12日央視播出的<典籍裡的 ...

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與發展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也是新時代道德建設的不竭源泉.要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掘中國歷史中的豐厚道德資源,同時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繼承創新,充分彰顯其時代價值和永恆魅 ...

釵黛重像的文化基因與文學創意

釵黛重像的文化基因與文學創意
<紅樓十五釵> 歐麗娟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蕉蔭邀社 譚鳳嬛畫 壽怡紅群芳開夜宴 譚鳳嬛畫 選自<紅樓十二釵評傳> [讀書者說] <紅樓夢>透過人物塑造來體現華夏雅 ...

宣講家文化博覽:初心講堂| 張瑋:從天山腳下走入革命洪流

宣講家文化博覽:初心講堂| 張瑋:從天山腳下走入革命洪流
張瑋近照 張瑋,女,漢族,遼寧人,1926年11月出生,1944年6月參加工作,194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評劇院原副院長,國家一級導演.先後出演歌劇<白毛女><赤葉河> ...

一掃黑暴陰霾,灣區升起明月!中華文化璀璨,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一掃黑暴陰霾,灣區升起明月!中華文化璀璨,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灣區" 9月21日晚,"灣區升明月"大灣區中秋電影音樂晚會在廣東省深圳市舉辦,眾多內地.香港.澳門.臺灣的知名音樂人.電影人將齊聚粵港澳大灣 ...

宣講家評論:依靠學習走到今天走向未來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從一個建立時只有50多名黨員的小黨,發展成為今天擁有9500多萬黨員的大黨.強黨,這在世界政黨史上是沒有過的.雖百年,我們黨依然朝氣蓬勃.風華正茂,充滿著青春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