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山網
閆雪梅檢查帶有條紋的彩陶器外觀。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銀璐攝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
距離阜康白楊河墓群的搶救性考古發掘結束已近3年,而500餘座墓葬的文物整理工作仍在繼續。
9月3日,在存放修復文物的工作室裡,阜康白楊河墓群考古隊隊長閆雪梅半蹲著清點“寶貝”,按照型別、大小、年代、材質、地點逐一編號、填單。
“白楊河的墓葬早至青銅時代晚期,晚至唐宋時期,年代跨度大,型別多樣,特徵鮮明,隨葬器物豐富,陶器、鐵器、金器、珠飾都有,填補了昌吉回族自治州大型墓群的考古空白。”閆雪梅說,持續的整理工作不斷豐富著考古發掘的成果,白楊河墓群對研究博格達山北麓地區早期文化以及博格達山南、北文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閆雪梅對修復師清理出的箭囊照顧有加。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銀璐攝
閆雪梅十分珍視田野考古隊員歷經辛苦從發掘現場帶回的文物,希望儘可能讓它們“開口說話”。
“因為年代久遠,加上自然環境和氣候變化影響,以及歷史上多次的盜挖,很多墓葬被嚴重破壞,文物殘片修復原樣很難,但我們還是要求技術部的修復師盡最大可能去做。”閆雪梅說。
在閆雪梅的工作室裡擺著一排修復好的陶器,有的雖然大面積是由修復師填充出來的,但因為殘片保留著陶器的關鍵部位,比如腹部、口沿等,修復師可以根據一定的想象力還原出來。但也有一些陶器,雖然殘片數量很多,但關鍵部位都不在了,所以無法修復。“這也是我們很遺憾的地方,有些殘片看起來非常精美,無論陶質還是花紋都體現著當時很高的工藝水平。”閆雪梅說。
閆雪梅在測量標註文物尺寸。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銀璐攝
閆雪梅自比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服務員”,她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負責文物借展交流。目前,全疆共有92家各級博物館,充實博物館的展覽內容,增強公眾對區域歷史、文物的知曉度,提升文博場館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需要有更多有故事的文物助力。
“目前我整理的白楊河墓群出土文物,會選出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提供給阜康市博物館陳列。”閆雪梅說,“從滿足公眾參觀興趣的角度考慮,我們會選擇觀賞性、故事性強的文物。比如我們在墓葬石棺外發現的隨葬陶器,無論大小、花樣,彩陶還是素面陶,底部都有一個孔。一個容器,為什麼要在底部留孔呢?這個答案還在論證中,但它很有趣。”
在把“寶貝”推出去展覽的過程中,閆雪梅體現了作為女性的細緻和周全。無論任何級別的博物館借展,她都要與對方做面對面的溝通,不同的文物要怎麼包裝,怎麼防護,怎麼運送,適合什麼樣的溫度和溼度以及光照條件,都要讓對方絕對清楚,務必達標。
閆雪梅在考古挖掘現場。閆雪梅供圖
閆雪梅進行文物借展工作。閆雪梅供圖
閆雪梅在考古挖掘現場。閆雪梅供圖
“沒有去過考古發掘地的人,可能不知道很多文物其實很脆弱,比如文書、箭囊、紡織品、畫作、飾品等等,考古隊員和修復師都是排除萬難才將它們呈現在公眾面前的。”閆雪梅蹲在一組修復完的箭囊旁說,木質的囊已經酥化,囊中還有存留的泥土,但卻不能剝離,修復師清除了箭囊表面的腐蝕,基本復原了它的外貌。
“以前做考古工作,我們想的就是發掘和研究文物,是單純的學術思維。現在,我們要更多地考慮怎麼讓公眾認識文物,認識它背後的歷史真相,我相信它最有說服力。”閆雪梅說。
本文來自【天山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