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原創,用不一樣的視角解讀經典!《帛書老子校注》《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雖有營觀,燕處超然。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註釋】
“輜重”:輜為衣車,重謂載物車。個人認為:縱觀全書,老子重精神輕物質。如本句所言,君子出行浩浩蕩蕩才行,絕非其本意。就當時而言,還是口授耳傳,記錄錯字很正常;如果此處為“自重”是不是更合理?希望有看到的朋友一起探討。
“營觀、燕處”:解釋眾說紛紜,在不影響原意的情況下不做研究就不用糾結了,簡單理解為豪宅大院、草廬棚居就好。
【見解】
我們先看兩個小故事:
《論語·雍也》:“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如果用適當詼諧的方式來看比較有意思,宰我問孔子:“仁”多少錢一斤?你說那麼貴的,如果有人跟你說井裡有“仁”,你跳不?孔說:你個小笨蛋,這你也相信?作為一個君子,沒辦法的情況下,死都可以,被陷害可不行;你力氣大,欺負我可以,但別欺騙我。《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就是殺身取義的出處。中國歷史上,“捨身取義,殺身成仁。”是一種美德,許多仁人志士用生命來踐行而被人們所傳頌。如果有人敢懷疑,估計都會認為大逆不道。那我們看另一個故事。
《莊子·讓王》:韓、魏相與爭侵地,子華子見昭僖侯。昭僖侯有憂色。子華子曰:今使天下有書銘於君之前。書之曰:左手攫之則右手廢,右手攫之則左手廢。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君能攫之乎?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子華子曰:甚善。自是觀之,兩臂重於天下也。身也重於兩臂。韓之輕於天下亦遠矣。今之所爭者輕於韓又遠,君固愁傷生以憂戚不得也。僖侯曰:善哉!教寡人者眾矣,未償得聞此言也。子華子可謂知輕知重矣。
看完這兩則故事有什麼感想?
還不明白的話就看看栯堂禪師的這首詩:
人生不滿一百歲,今是昨非無定名。
天下由來輕兩臂,世間何故重連城。
龍亡大澤群鰍舞,兔盡平原走狗烹。
滿目亂坡眠白石,有時特地憶初平。
(注:連城:價值連城的壁玉,指和氏壁。)
寫到最後讓我想起某工地的一塊警示牌上寫的:“在外打工,注意安全,一旦發生事故:別人睡你的老婆,打你的孩子,花你的撫卹金,虐待你的父母。”
這章的輕、重、靜、躁明白意思了吧!
(歡迎發表你的觀點,如果贊同我的說法,歡迎關注、點贊、轉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