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本甲狀腺炎又稱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
在中醫學裡,並沒有橋本氏甲狀腺炎這一病名,而是根據其症狀表現,歸屬於“癭病”範疇。
中醫認為,橋本氏甲狀腺炎多起於情志內傷,加之溫邪侵襲,邪正相搏,導致氣血失和,陰陽失衡,肝失條達,肝鬱氣滯,鬱而化火,發為本病。此外,還與素體虛弱、飲食不當及水土失宜等因素有關。
清代沈金鰲指出:“癭之為病,其症皆隸五臟,其源皆由肝火。”
肝鬱化火,肝經氣血失調,肝鬱脾虛,津液輸布失常,凝聚成痰,氣滯、痰凝、血瘀壅結頸前而為癭。病久則因實致虛,出現脾腎陽虛之證。
虛實夾雜,病機多屬正虛邪戀,病變部位為任脈所主,督脈所繫,肝腎經脈經過之處,故涉及肝脾腎等多個臟器的功能紊亂。
因此根據這一病因病機,中醫調理橋本氏甲狀腺炎,分早、中、後三個時期,根據各個時期患者的臨床表現靈活辨證施治。
1、早期多疏肝行氣 、清熱解毒
橋本甲狀腺炎起病隱匿,患者早期多無明顯的臨床表現,或僅有甲狀腺瀰漫性腫大或肝鬱不舒的情況。這個時期正氣尚能耐受攻伐,治療當以肝經病變為主,提倡以疏肝行氣、清熱解毒為治療大法,基本方由小柴胡湯化裁而成。
藥物:
柴胡、黃芩、鬱金、金銀花、連翹、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甘草。
方中柴胡、黃芩疏肝清熱,能解半表半里之邪;鬱金行氣解鬱;金銀花、連翹疏風清熱解毒;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散結;夏枯草清肝火、散結消腫;甘草調和諸藥。
隨症狀加減:肝鬱重者加香附、川芎;咽喉不利者加牛蒡子、板藍根;陰虛火旺者加生地黃、玄參、地骨皮等。
對於部分患者早期表現為甲狀腺功能亢進者,表現為機體代謝亢進,產生心悸、怕熱、易出汗、乏.力、手顫、心煩易怒、消谷善飢等一系列症狀,即橋本甲亢。
橋本甲亢多為一過性,根據其證候特點,治以益氣養陰、扶正消癭之法。臨床常選用生脈散加清熱散結藥物。
藥物:太子參、麥冬、五味子、黃芪、柴胡、夏枯草、連翹、漸貝母。
方中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黃芪益氣健脾扶正;柴胡疏肝清熱;夏枯草、連翹、浙貝母清熱散結。
隨症狀加減:心悸汗多者常合用牡蠣散;手顫者加石決明、鉤藤;能食善飢者加生石膏、知母;大便稀者加炒白朮炒山藥;陰虛者加女貞子、制何首烏等。
2、中期宜健牌疏肝,化痰消癭
病至中期,病位在肝脾,臨床多表現:
甲狀腺腫大,善太息,易疲勞,胸脅脹滿,納呆腹脹,舌苔薄白膩,脈滑或澀。
張介賓《景嶽全書》指出:“夫人之多痰,皆由中虛使然。”脾為後天之本,脾健則氣血生化有源。故提出本病中期以健脾疏肝、化痰消癭為治療方法。
藥用:
黃芪、太子參、柴胡、香附、夏枯草、浙貝母、白芥子、丹參、甘草。
方中黃芪、太子參益氣健脾;柴胡、香附疏肝解鬱;夏枯草、浙貝母清熱化痰消癭;白芥子祛痰散結;丹參活血消癭;甘草調和諸藥。
隨症加減:兼有氣陰兩虛者加生脈散;血虛者加當歸,雞血藤;煩躁失眠者加炒酸棗仁、合歡皮;納差者加砂仁、雞內金、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諸藥合用,使脾氣健運,痰化癭消。
3、後期當溫補脾腎、軟堅散結
本病後期常伴有甲狀腺功能減低的情況,也是橋本甲狀腺炎患者臨床中最常見的一種型別。臨床多表現為精、氣、神的虛衰,因此這個階段又可歸於虛勞範疇。
這個時期主要臨床表現是:
周身乏力、畏寒肢冷、腹脹納呆、腰膝痠軟、表情淡漠、面色萎黃、舌淡體胖、苔白膩、脈沉遲等。
《內經》雲:“益其不足,損其有餘。”故本期以溫補脾腎、軟堅散結為主要治則,常取桂附地黃湯加軟堅散結藥治之。
藥物:
熟附子、肉桂、熟地黃、山茱萸、淫羊藿,黃芪、白朮、白芥子、浙貝母、牡蠣。
方中以熟附子、肉桂益火之源;熟地黃、山茱萸培補腎精;淫羊藿補腎中之陽氣;黃芪、白朮益氣健脾;白芥子、浙貝母、牡蠣化痰軟堅散結。
隨症加減:甲狀腺質地較韌伴有結節者加三稜、莪術破血逐瘀散結;水腫者加豬苓、車前草利水消腫;氣血虛者加太子參、當歸、制何首烏等。
總結
臨床工作這幾年,遇到的橋本氏甲狀腺炎患者逐年增加,有的伴有甲狀腺結節。
綜合來看,橋本氏甲狀腺炎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且好發於女性,中醫藥在調節自身免疫、調理月經等方面有較大優勢。
本病非一髒一腑單獨發病,涉及肝、脾、腎多個臟器功能紊亂,臨床症狀複雜,診治過程中應根據病情變化靈活辨證施治,切忌操之過急或一味求速效。
柴胡、香附鬱金、黃芪、夏枯草、丹參、漸貝母、太子參、鱉甲牡蠣、白芥子等藥為治療本病常用之品,但仍需辨證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治療中當囑患者儘量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暢,預防外感,少食辛辣刺激食物,注意勞逸結合。
關注@中醫非遺傳承人買建修,我就是你身邊的中醫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