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遂川縣西部的營盤圩一帶,山巒疊嶂,峽谷幽深,特殊的山川地貌形成了一條長約30公里、寬約40公里的“鳥類通道”。每年秋季,來自北方的數十萬只候鳥開始在這裡叢集往南遷飛,這裡也被稱為“千年鳥道”。
65歲的曾昭明和62歲的堂弟曾昭富是“千年鳥道”附近的營盤圩鄉桐古村的村民。隨著保護候鳥宣傳深入,2008年,桐古村組建了義務護鳥隊,曾昭明兄弟倆成了護鳥隊的骨幹成員。每當候鳥遷飛季節,護鳥隊員們都會在田間地頭宣傳護鳥知識,遇到外來的偷獵者,他們都會第一時間上報,配合執法部門執法。
2017年,曾昭明在山上發現了一隻腿部受傷的蒼鷺。曾昭明給蒼鷺處理好傷口後,養在自家的院子裡。堂弟曾昭富每天都去河裡抓小魚,餵給蒼鷺吃。一週後,在兄弟倆細心照顧下,蒼鷺終於恢復了健康,達到放飛條件。“放飛那天,蒼鷺在屋頂上盤旋了三圈,好像是和我們打招呼,然後才依依不捨地飛走。”曾昭富回憶道。十餘年來,曾昭明和曾昭富救助的各種鳥類超過400只。
這些年,曾昭明和曾昭富一起協助當地鳥類環志站的專家捕捉鳥類進行環志,用來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和規律。環志的鳥類有池鷺、遊隼、仙八色鶇、紅嘴相思等100多種。“我們喜歡跟著專家學習和研究,鳥類是我們的朋友,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我們的未來。”曾昭富說。
在江西省遂川縣營盤圩鄉,曾昭明(左)和曾昭富從捕鳥網上取下一隻鷹鴞,被捕捉到的鷹鴞將由當地鳥類環志站的專家進行環志後放飛(9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永珍 攝
在江西南風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營盤圩保護管理站,科研人員給一隻紅嘴相思鳥進行環志(9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永珍 攝
在江西南風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營盤圩保護管理站,曾昭富將一隻環志後的紅嘴相思鳥放飛(9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在江西南風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營盤圩保護管理站,曾昭明在觀察一隻慄耳鳳鶥(9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永珍 攝
在江西南風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營盤圩保護管理站,曾昭明(左)和曾昭富將一隻環志後的慄耳鳳鶥放飛(9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永珍 攝
在江西省遂川縣營盤圩鄉,曾昭明和曾昭富兄弟倆上山察看捕鳥網(9月27日攝)。捕捉到的鳥類將由當地鳥類環志站的專家進行環志後放飛。 新華社記者 永珍 攝
在江西南風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營盤圩保護管理站,曾昭富給一隻受傷在此接受救助的鷹鴞餵食(9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永珍 攝
在江西省遂川縣營盤圩鄉桐古村,曾昭富在家門前穿好工作服,準備去保護管理站工作(9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永珍 攝
在江西南風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營盤圩保護管理站,曾昭富給一隻受傷在此接受救助的鷹鴞餵食(9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永珍 攝
在江西南風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營盤圩保護管理站,曾昭富前往協助科研人員工作(9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永珍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