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媒體大肆宣傳,碳水化合物是導致肥胖症和糖尿病的罪魁禍首,吃碳水化合物有N種害處,它被描述成了健康的大敵,許多人甚至呼籲大家戒糖、戒碳水。這讓吃了幾十年飯的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吃飯了。
位列三大營養物質之首的碳水化合物,是人體最直接、最經濟的能量來源。作為傳統農業國家,我們自古以來都提倡“五穀為養”的飲食模式,將穀物作為養人脾胃的根基,這麼吃了數千年都沒有問題。可是,為什麼近年來,碳水化合物就被渲染成了肥胖症和糖尿病的元兇呢?
究竟是什麼讓碳水化合物“出圈”了,變成了洪水猛獸?有兩個原因:一是媒體偷換概念;二是加工方式的問題。
很多宣揚“戒斷碳水”的文章,往往會把“糖”、“碳水化合物”和“穀物”等同起來。認為谷薯類等澱粉含量高的食物,都是碳水,都是糖。但碳水化合物≠糖,糖只是碳水化合物的一個種類,而碳水化合物也只是各類穀物、豆類、蔬菜及水果等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物質之一罷了。
現代社會為了延長保質期、提高食品口感等目的,對天然的穀物等食物進行了提純和濃縮,去除了其中的膳食纖維、脂肪和蛋白質,製作出精製食品。這些精製食品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純度高、易吸收,能令血糖和胰島素水平隨之飛速升高,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風險。
為什麼在現代社會之前,人們吃了數千年穀物,卻活得依舊健康,糖尿病發病率也並不高呢?因為在沒有工業或工業不普及的時候,穀物的加工程度不高,其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屬於碳水化合物中不能消化的部分,可以增大食物體積,降低能量密度;可溶性膳食纖維還會在胃部吸水膨脹,增強飽腹感(胃部膨脹會透過迷走神經發出飽腹訊號)。此外,非精加工穀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質會誘發多肽YY、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縮膽囊素(CCK)等飽腹感激素做出應答,讓大腦及時產生飽腹感的訊號,讓人不容易吃得過多。而在精製澱粉類食物中,許多膳食纖維、脂肪和蛋白質被去除,沒法啟用飽腹感系統,所以很容易吃多,導致飲食過量。
中國居民膳食寶塔
另外,在未經精加工的天然食物中,各營養成分與膳食纖維之間是平衡的,我們人類經過幾千年的進化,也已適應了這種平衡。所以《黃帝內經》裡提出的以“穀物為養” 為基礎的飲食結構,可以讓我們活得健康而長壽。《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也建議人們採用以穀物為主的平衡膳食,每天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g,其中全穀物和雜豆類50~150g,薯類50~100g,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應占總能量的50%~65%。
因此,“碳水化合物”本身並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被偷換掉的概念和現代化的加工方法。我們大可以放心吃天然的穀物和水果,只要限制攝入精製碳水類食品(如糖、精米細面、各類含糖飲料等),就不會發胖,不會得糖尿病,更不會出現一些媒體宣稱的所謂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