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中華大地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動盪不安後終於難得地平靜了下來,但這平靜只是暫時的,很快,在國民黨主動撕毀條約後,解放戰爭打響了。
這場戰爭的結果大家應該都知道,國民黨節節敗退據守臺灣,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戰爭中,國共兩黨作為對手,大大小小的戰役打了幾百場,雙方各有人員傷亡,不少隊伍甚至全軍覆沒,但是,有一支國軍隊伍在這場戰爭中不僅沒有遭到共產黨的殲滅,甚至毫髮無傷,這便是南京中山陵拱衛大隊。
一、重中之重——和平接管中山陵
時間來到1949年4月,這是新中國成立的前夕,國共兩黨勝負已定,蔣介石早已和心腹們一起逃亡臺灣,臨走前還不忘搜刮一番南京的金銀珠寶,為自以為的復辟大業做好準備。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準備解放南京,而在解放南京的過程中,有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接管中山陵,而且最好能夠不動用兵器接管中山陵。
為何接管中山陵的任務是解放南京的重中之重呢?
因為中山陵是一位重要人物的陵寢,這個重要人物就是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孫中山先生。
作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一生都在為了中華民族奮鬥,在他的呼籲下,中國這片封閉的土地上首次響起民主革命的聲音,他的三民主義至今都在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為中華之崛起奮勇前進。
隨後,孫中山先生更是帶領大家發動辛亥革命,推翻了中華大地上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徹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作為國民黨的建立者,孫中山先生並不在乎黨派之分,只看於國於民是否有利,在他晚年時,一力推動國共兩黨合作,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孫中山先生說:“國民黨正在墮落中死亡,想要救活它就需要新鮮血液。”
這便是孫中山先生的偉大之處,天下為公四字的踐行者,這樣一位偉大領袖在1925年3月12日病逝,根據他的遺囑,不願忘記辛亥革命的孫中山先生被埋葬在南京紫金山,並於此地修成中山陵。
自此以後,中山陵不僅僅是國民黨人心中的耶路撒冷,更是千千萬萬中國革命者心中的聖地。
為了保護好中山陵,當時的國民政府專門成立了一支拱衛大隊,這支大隊的主要成員都是孫中山先生在世時的親衛,同孫中山先生感情極深,具有絕對的忠誠,而這份忠誠在炮火的洗禮中沒有消退反而愈加堅定。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兵臨南京城下,發動炮火轟擊中山陵,在雷鳴般的炮火聲中,拱衛大隊全體成員沒有後退半分,而是集體寫下了決心書:與中山陵共存亡,並於孫中山先生像前舉手宣誓。
日軍破城後,共26名拱衛大隊士兵為保衛中山陵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而當共產黨發動渡江戰役後,兵臨南京城下的解放軍此刻遇見的最大難題便是從這樣一群忠誠的衛士手中和平接管中山陵,而這在當時國共兩黨勢不兩立的局面下,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圓滿完成的任務。
但解放軍成功完成了這個任務,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二、不費一槍——國共兩軍共站崗
1949年4月23日,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三十五軍105師315團副政治委員的劉志誠剛剛結束了兩天的戰鬥,還沒來得及喘口氣的他主動找到首長,向首長請示:
“我團經過兩天多戰鬥,傷亡不多,士氣正旺,我想先過江去了解一下南京城內的情況,組織部隊追擊敵人。”
經首長批准,劉志誠便帶了一個營的兄弟開始潛入南京城秘密偵查。
劉志誠
當時的南京城已經是一副破敗景象,路邊的燈忽明忽滅,行人寥寥,冷清至極,劉志誠一行人未作過多停留便往前出發,當劉志誠經過市中心儲存完好的孫中山銅像時,他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內心不由得肅然起敬。
很快,劉志誠一行人便發現了城內一處國民黨軍隊的蹤影,大約三四百人的樣子,裝備還特別好,得知這一情況後,潛入城內的解放軍立馬做好作戰準備,準備開戰,但劉志誠卻突然讓大家停手了。
原來,心思縝密的劉志誠發現他們已經來到了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地,出於對孫中山先生的尊重,劉志誠認為他們不應當貿貿然在先生安眠的地方開戰。
劉志誠先是叫停了大家的作戰計劃,讓偵察兵繼續查探這支國民黨軍隊的番號,以便把這一情況反饋給上級,請求指示。
很快,劉志誠便接收到了來自上級的反饋,也接到了此生最特殊的一個任務。
首長表示,孫中山先生是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陵墓你們一定要保全完整,想辦法和平接管中山陵,務必完成好此特殊任務。
恰在此時,偵察兵的訊息也傳回來了,對面的隊伍正是前文所提的拱衛大隊,他們正在進行巡邏。
望著眼前的這支隊伍,劉志誠明白,現在已經不能輕易動用武力了,面對這樣一支忠心耿耿的隊伍,唯有誠意方能打動他們,取得和平接管中山陵的一線生機。
他冒著被其他國民黨軍隊發現的風險,冒著對面那支隊伍隨時可能發動攻擊的危險,主動向那支拱衛大隊成員打招呼:
“拱衛大隊的弟兄們,解放軍打過長江了,南京解放了,我們是來接管中山陵的!請求和你們的長官談話!”
拱衛大隊的兩位主要負責人範良上校和王全中校很快聽到了劉志誠的呼聲,主動走了出來並表示願意談判。
範良上校
劉志誠十分高興,而更令劉志誠高興的還在後面,範良和王全二人表示接管方案已經擬好了,拱衛大隊這邊早已做好了交接準備,等候解放軍的到來。
這實在令人喜出望外,是什麼原因讓忠心耿耿的拱衛大隊自願讓權,將中山陵交給他人呢?
南京中央大學中共地下組織總支委員許苒華表示,這是因為早在國民黨主要成員撤離南京時,拱衛大隊的人沒有走,預料到解放軍很快就要到來的範良上校主動向孫中山的兒子孫科請示如果共產黨來了,拱衛大隊該怎麼做。
孫科
孫科是這樣回答他的:“我知道的和接觸到的共產黨領導人,像周恩來、董必武等人,他們對於孫中山先生都是很尊敬的,你就聽從他們的安排,堅守自己的崗位職責,不會有問題的。”
正是孫科的這一番話解答了範良心中的疑惑,也讓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得以安然交接到解放軍手中。
此時的劉志誠十分高興,主動向範良提議,國共兩軍共同放哨,守衛中山陵,不過得由解放軍持槍,拱衛大隊不可攜帶武器,範良王全二人欣然接受了劉志誠的提議。
就這樣,解放南京任務中最難圓滿完成的一個任務得到了圓滿解決,南京中山陵拱衛大隊成為解放戰爭中唯一一支未遭殲滅毫髮無傷的國軍部隊,更和共產黨一起,共同譜寫了一曲共同守衛中山陵的佳話。
三、聯合守衛——忠心赤膽永不忘
當中山陵和平接管到手後,解放軍和拱衛大隊便開始了聯合巡邏,共同守衛中山陵的安全,劉志誠作為當前中山陵守衛工作的主要負責人不僅關心陵寢的安全,也十分關心拱衛大隊成員。
在和他們的交談中,劉志誠得知,這一批衛士作為守護者,現在最擔心的就是以後是否還能為孫中山先生繼續守陵,看到他們的一片忠心,劉志誠十分感動,特地向上級部門反饋了這一情況,希望上級部門能合理安置這批人員。
上級的回覆也十分給力,不僅承諾願意留守中山陵的衛兵們將會被南京市政府全部留用,還會將他們先前被國民黨拖欠的薪水全部補發,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這讓這批衛士們很是感動,特別是一些家中已經缺糧的成員,交口稱讚解放軍的好,一時之間,眾人心內都是一片暖意洋洋。
但很快,危機便來臨了,部分國民黨殘餘勢力逼近中山陵,其中,有一支國民黨軍暫編第四師最為危險,近三千人的隊伍根本不是小小的一個營和拱衛大隊能直接對抗的。
好在這支部隊看清形勢,想要和劉志誠等人談判,直接轉編進解放軍隊伍,但解放軍顯然不會輕易同意這樣一群不明底細的人加入自己。
在經過一番仔細調查後,解放軍方面發現這支部隊不僅在南京當地為非作歹,還是當年背叛新四軍的叛徒,所以根本不可能同意這支部隊加入解放軍。
這支第四師部隊見解放軍方面沒有同意的意願,為了討價還價,他們一步步逼近中山陵,駐紮在孝陵衛一帶,妄圖挾持中山陵來作為自己加入解放軍的籌碼。
形勢愈發危險,為了保護中山陵,劉志誠決定智取,用一出請君入甕的戲碼將第四師的主要軍官都請到了一個祠堂裡,假借商討入編事宜。
而第四師的主要軍官看劉志誠等主要負責人沒有撤走,便認為沒有風險,主動入甕。
而當一百餘名國民黨軍官坐下後,解放軍方面的負責人直接表示只有無條件投降才是這支隊伍的出路,當國民黨方面的師長準備拔出武器時,卻發現自己已經被包圍了,只能認輸,手下計程車兵也早已被解放軍收服。
這一保護行動一直持續到了1949年8月,當解放軍撤離南京後,南京市政府接管過中山陵,成立中山陵園管理處,拱衛大隊的衛兵們大都在這裡紮根下來,他們始終用自己的忠心赤膽保衛者這種神聖的陵寢,保衛這片土地上安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