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銜,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授銜,它既是對我軍建軍以來,浴血奮戰多年的諸多將領的一次肯定,也是我軍邁向正規化建設的一個顯著標志。
在十名元帥,十名大將,五十七名上將,一百七十七名中將和一千三百六十名少將中,不乏德高望重的長者元勳,但更多的青春壯年的英雄豪傑。
在那個年紀輕輕就幹大事,年紀輕輕就當大任的時代,我軍的各級將領體現得更為明顯。
1907年出生的林彪,48歲成為元帥;1908年出生的許光達,47歲成為大將;1916年出生的肖華(同蕭華),39歲成為上將;1917年出生的張池明,38歲成為中將;1921年出生的吳忠,34成為少將,他們也分別成為他們那個層次的最為年輕的代表。
一、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眾將的人生起點
八一南昌起義,標誌著我軍的成立與開端,對於眾將而言,不論是早已投身革命的林彪,還是當時尚幼年的吳忠,也是人生的起點和開端。
1927年時,年僅二十歲的林彪已是鐵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的見習排長,這位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生畢業才不到一年,已隨北伐軍參加過上蔡,臨潁等戰鬥。
葉挺
在聶榮臻和周士弟的直接領導下,已在黃埔軍校入黨2年的共產黨員林彪參加了南昌起義,並很快成為起義部隊主力73團3營7連連長。
而湖南長沙伢子許光達與湖北黃岡林家大灣出來的荊楚兒子林彪有甚多的相似之處,同樣出身黃埔軍校,只不過比林彪晚一期,且在第五期學的是炮科。
同樣是軍校畢業後分配到鐵軍第四軍,當上了見習排長。
同樣是參加南昌起義,但許光達是在江西寧都才趕上起義部隊,並擔任了排長和代理連長。
三河壩分兵,使林彪跟著朱德、陳毅走上了一條路,而在三河壩負傷的許光達則走上了另外的一條路,走上了另外的一個人生起點。
許光達
肖華的革命起點可謂不低,其父母都是早期共產黨員,家中設下了中共興國縣地下黨組織的交通站。
耳濡目染之下,1927年,十一二歲的肖華已經投身革命,成為中共黨外圍組織“青年幹社”的骨幹成員,並經常為黨組織送信放哨。
這樣的資歷,加上天資聰慧,1933年,17歲的肖華已經組建了“少共國際師”,並擔任師政委,成為林彪紅一軍團的一員戰將,也成為中央蘇區人人皆知的少年英雄。
肖華
張池明是河南新縣人,在1927年時,這個十歲的少年還是在私塾刻苦用功的讀書郎,一年後,這個深受老師器重的好學生卻走上了革命道路。
與肖華相似的是,張池明也出身革命老區,也出身少共系統,1929年,12歲時就當過少共光山縣縣委兒童團總隊長,1931年就擔任了少共鄂豫皖中央分局的兒童常委兼秘書長。
而到了抗戰前,這個原紅二十五軍秘書出身的年輕人,已經成了紅十五軍團的作戰科科長。
而1921年建黨時節出生的吳忠,在1927年時才六歲,這個娃娃要六年後才參加紅四方面軍。
而開始他人生的新起點卻在十二歲,這一點卻和肖華及張池明一樣,只不過年紀讓時差有了不一樣的意味。
張池明
二、1937年,抗戰爆發後,眾將的人生髮力點
1937年,抗戰爆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結束,眾將也都走上了新的戰鬥崗位,並迅速地成長壯長。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林彪從紅一軍團軍團長改任八路軍第115師師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校長。
而這所馳名中外的著名大學,成為中國共產黨眾多名將的培育熔爐,也成為眾多戰將的人生髮力平臺。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及至它的前身中國抗日紅軍大學,已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黃埔軍校”。
眾多將領在這裡相遇,眾多將領的人生軌跡也由此發生改變。
1937年,在蘇聯養傷的許光達離蘇回國,抵達延安的一系列任命都跟這個學校有關,從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的訓練部長到教育長,再到第三分校的校長。
因此,雖然時間不長,但在名義關係上,他在抗大已成為林彪校長的部下,又成為了抗大學員張池明中將、吳忠少將的領導。
在抗日軍政大學的學習,讓來自紅一方面軍的林彪等人、來自紅二方面軍的許光達等人,來自紅二十五軍的張池明等人和來自紅四方面軍的吳忠等人有了某種精神上的聯結和紐帶。
而八路軍115師,又是另一個聯結眾將的紐帶。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林彪任115師師長時,肖華時任師政治部副主任,不久,又調任以及紅一軍團為主改編的343旅政治委員,成為林彪麾下的主要戰將之一。
而張池明則成為了以紅十五軍團為主改編的115師344旅司令部的作戰科長,不久又升任688團政治委員。
而吳忠在抗大畢業後,沒有分到紅四方面軍為主改編的129師,而是分配到了八路軍總部特務團,而後不久就歸到了115師麾下,成了115師晉西獨立支隊的連長,教導第3旅的營長等,慢慢在115師的大旗下成長。
抗日戰爭這方大舞臺,為中國共產黨各位將領導提供了發揮才華的大平臺,他們在上面盡情施展,而抗日軍政大學和第115師,似乎又成為了他們生根發芽的溫床,成長壯大的加油站,他們的人生在這裡找到了發力點,從此人生大不同。
三、1949年,新中國成立,眾將的人生起跑點
新中國成立時,雖然還有部分國土尚未收復,但大體上江山已定,中國共產黨確立了新的起跑點,而眾多將領也站在了新的人生起跑點上。
此前幾十年的戰鬥生活,尤其是抗戰及解放戰爭中的浴血奮戰,讓他們各自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抗戰後中國共產黨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使得林彪基本上錨定了東北這塊黑土地,在戰鬥中逐漸成為東北戰略區的最高統帥。
隨著遼瀋戰役的結束和東北野戰軍的進關,最後,林彪所部協同華北野戰軍完成平津戰役,直至橫渡長江,解放海南島。
林彪在解放戰爭中總結出來的“三三制”“一點兩面”“四快一慢”等戰術原則,成為眾將和第四野戰軍普遍遵循的勝利準則。
而許光達則在抗戰後期的1942年,重回他的二方面軍老首長賀龍麾下,成為120師獨立第二旅旅長,隨後的解放戰爭中,又成為彭德懷直接指揮的西北野戰軍第三軍軍長和第二兵團司令員。
在彭德懷和賀龍麾下的日子,許光達參與了保衛黨中央和西北戰場的諸多戰役,誓死保衛毛主席和黨中央,受到了高度肯定。
建國之後,許光達同樣奉調入京,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開啟了我軍鐵甲兵團現代化的程序,從此,許光達的名字與我軍裝甲兵的歷史和未來緊緊聯絡在一起。
而肖華則和我軍政治工作的歷史和未來緊密相聯。
抗戰後,肖華的人生軌跡基本上跟115師主力同步。
從343旅政委到115師政治部主任,再到以115師所部發展起來的基本盤為主建立的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肖華都擔任政工要職。
而進軍東北後,肖華又成了林彪的部下,最後成了第四野戰軍第十三兵團政委。
循著政工這一條線,肖華一路高升,從連政委、團政委、旅政委、兵團政委到空軍政委,再到總政治部副主任,最後官至總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委員,副秘書長,成為我軍政治工作不斷髮展的見證者,實踐者,探索者。
而張池明的抗戰人生則在1942年分叉,他從115師344旅調任新四軍3師8旅,成為新四軍系統的軍分割槽政治部主任,並當選中共七大正式代表。
這段與115師的短暫分離,在抗戰後,又在東北重新相聚。
張池明與林彪、肖華這些115師的老領導重逢在白山黑水之間。
他也從最初的作戰行列進入政工行列,擔任東北民主聯軍松江軍區政治部主任,及至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六縱隊政治部主任,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43軍127師政治委員,及至1949年成為43軍政治委員。
只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49年建國後,張池明的人生軌跡再度改變,他成為中南軍區的後勤部長,及至總後勤部的參謀長、副部長,其後的人生基本上又轉型成了後勤幹部。
同樣不斷轉換隸屬關係的還有吳忠。
從紅四方面軍再到八路軍總部再到115師,抗戰後期,吳忠已經調任冀魯豫軍區第八分割槽的團長。
解放戰爭一開始,吳忠就在劉鄧大軍底下的二十旅奮戰,從團長到旅長,再到第二野戰軍18軍的52師師長。
此後,他的人生可以用開掛來形容。
從發起昌都戰役迫使達賴政府接受和談,到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殲敵近萬人,這位傳奇將軍經歷了大多人永遠無法經歷的精彩人生。
四、1955年,我軍大授銜,眾將的人生輝煌點
軍銜評定,是一件事關所有軍人名譽地位的大事。
在1955年解放軍第一次評定軍銜時,出現不少的典型。
負責評銜工作的徐立清同志主動從上將降為中將。
而許光達同志得知中央軍委要授予他大將軍銜時,除了當面向老首長賀龍提出降銜外,還寫信給中央軍委主席、副主席,請求降為上將軍銜。
面對幾番讓銜的舉動,毛澤東同志稱“許光達同志是一面明鏡,共產黨人自身的明鏡”。
而按照軍銜評定條件,代表中央紅軍、紅一軍團、八路軍115師和東北野戰軍的林彪,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1955年授銜時,肖華以時任總政治部副主任,兼任政治學院第一副院長身份評為上將。
按當時評定上將軍銜的基本條件:紅軍師級幹部、八路軍旅級幹部,解放軍兵團級幹部,且在1952年評定為正兵團級。
對照這個條件,肖華完全符合上將銜,因此,這個軍銜是適當的。
雖然出生於1917年的中將有四人,但張池明月份靠後,且在1952年評級時任中南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被認定為一級正軍級。
這個級別,再加上紅軍時期的團級、抗戰時期的旅級,解放軍戰時期的軍級條件都符合,所以,張池明的中將軍銜也評得毫無爭議,眾望所歸。
而吳忠在1955年授銜時,已經擔任了五年師長,從18軍52師師長到志願軍12軍31師師長,再到我軍第一機械化師師長,
而按評銜規定,正師級幹部並一定都能授少將。
而吳忠作為二野優秀師長,被授少將並不意外。
因為,評價一個軍人,他的對手最有發言權。
國民黨軍評價吳忠率領的52師之前身20旅為戰鬥力甲、善於攻防和土工作業的主力。
而52師昌都戰役開啟西藏的大門,更讓吳忠一戰成名天下知,以至於軍委點名讓吳忠擔任第一個機械化師師長,這是對一個軍人最大的肯定,也是對其少將軍銜毫無疑義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