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四年(1439年)五月二十七,明朝首封周王朱橚嫡長子,一代賢王朱有燉薨逝,享年61歲,以其博聞多能,故諡曰憲,世稱周憲王。由於他沒留下子嗣,六月初九日,收到訃告的少年天子朱祁鎮,給遠在開封的堂叔祖祥符王朱有爝寫了一封親筆信,讓他充當喪主,主持朱有燉的喪禮。
在古代,世家豪門的喪主還隱含著一層特殊含義,那便是死者的法定繼承人。所以明英宗的這封詔書發出之時,就意味著朱有爝已經成為周藩的準親王。果然,當年八月二十五日,朱有爝由祥符王晉封周王,成為周藩第三任親王。
朱有爝獲得這個親王位,可以說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他是朱橚的庶四子,與朱有燉之間隔著老二汝南王朱有爋,和老三順陽王朱有烜。朱有燉去世時,朱有烜一系已經因絕嗣除封,可朱有爋一系還在傳承。朱有爋佔著不僅年長的優勢,還是朱有燉的胞弟,又嫡又長,本來他這一系絕對是周王之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然而朱有爋一生各種作死,終於憑本事將本來唾手可得的親王位給弄丟了,最後便宜了老四朱有爋。
建文朝:以子告父
朱有爋,生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初五,生母為宋國公馮勝之女周王妃馮氏,是明代周藩受封親王周定王朱橚嫡次子,在明太祖朱元璋孫輩中排行第八,只比胞兄朱有燉小了十二個月多點。莫要小看這一歲之差,有時候哪怕相差一天都會帶來不同的命運。
在《皇明祖訓》劃定的明朝宗室體系之中,“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立為王世子”,不出意外將成為下一任親王,而“親王次嫡子及庶子,年及十歲,皆封郡王”。親王為一字王,郡王為二字王,一字之差其間的地位與待遇可謂是天差地別。單就親王是本府大宗,對本府各郡王及將軍、中尉擁有管理許可權這一項,就可以將郡王吃的死死的。
朱有爋本就不是個安生的主。洪武年間,朱元璋召秦、晉、燕、週四府諸孫年長者入京,會同太子系諸孫一起求學,朱有爋因行為不端而不為所喜。天性涼薄的他對親王爵位覬覦已久,偏偏沒有後知五十年的本事,於是本來只要安分守己的當著郡王,親王就是其囊中之物的他,為了拿下親王爵,走上了一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反抗之路。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十,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登基。不久建文帝君臣收到了一封來自開封的告密信,信的內容為指控周王朱橚心懷不軌,出告者竟然是朱橚的兒子汝南王朱有爋。
“橚亦時有異謀,長史王翰數諫不納,佯狂去。橚次子汝南王有爋告變。”(《明史·諸王傳》)
朱橚年輕時也不是省油的燈,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年,就因為擅離封地,私下前往鳳陽會見老岳父馮勝,惹來老爹朱元璋的無限怒火,被禁錮京師兩年。從《明史》的記載看,朱橚也並非完全無故,至少對自己那乳臭未乾就坐上龍椅的侄子並不太感冒,為此周藩的王府長史王翰多次規勸於他,可是他都是置若罔聞,無奈之下便裝瘋而去。朱有爋的性格,與乃父頗有幾分相似。
中國古代講究親親相隱,在強調“父為子綱”的封建時代,以子告父更是一種與“婢告主”等同的惡行,相關官員應當“勿聽”,並“棄告者市”,即只要膽敢以子告父的,不管所告之事真假與否,先將這個大逆不道的不孝子拖到鬧市當中砍了再說,以儆效尤。所以朱橚的親兒子,汝南王朱有爋竟然向朝廷舉報自己的父親謀反,一時震動天下。
當年朱元璋為了屏藩皇室,於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兩次封建諸子,讓他們前往各要地就藩。於是明初形成了諸藩擁兵四方拱衛京師的勢態,其中尤以秦、晉、燕等塞王實力強勁。而後為了朱允炆能順利登基,又藉著“藍玉案”大搞株連,幾乎將開國高階勳貴屠戮一空。
朱允炆即位後,少了勳貴的掣肘,可擁兵四方的皇叔們,又成為了他心目中一個威脅到朝廷的重大隱患,“削藩”自然就浮現在他腦海中。當時,二叔朱樉、三叔朱棡已經去世,中網之中年齡最長、名分最尊、實力最強當屬就藩北平的四叔燕王朱棣。上到朱允炆這位皇帝,下到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大臣,無不把剿滅燕王作為頭等大事。
可朱棣鎮守北平近二十年,戰功卓絕、號令嚴明,沒有犯下什麼為惡之事,光芒護身令朝廷抓不到什麼把柄。為此,建文帝近臣太常卿黃子澄提出曲線救國,給他來個“劍指周王,意在燕王”的戲碼。朱橚與朱棣同為太祖嫡子,份屬親兄弟,關係最為親近,在黃子澄看來,只要拿朱橚開刀,朱棣必然會為其辯護,如此可以順勢將朱棣一併拿下。
“(齊)泰欲先圖燕。子澄曰:‘不然,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明史·黃子澄傳》)
朱有爋的出告,正好將刀遞到了朱允炆手裡。當年八月,打著備邊旗北上的曹國公李景隆,途經開封突然暴起發難,率軍包圍周王府,將除朱有爋一系之外的周藩闔府上下全數押解京師治罪,最終一家子被貶為庶人,流放雲南蒙化(今雲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周藩成為建文朝第一個垮臺的親王。
朱有爋做出這等令人目瞪口呆舉動,固然出於其不滿足於只當個郡王的念頭,恐怕與他的關係網也有不小關係。洪武朝,朱有爋在京讀書時,與朱允炆是同窗,而他的王妃盛氏,是朱允炆的鐵桿支持者都督盛庸之女。
如此一條清晰的證據鏈就呈現了,由提出透過朱橚隔山打牛對付朱棣的黃子澄出主意,而後以盛庸為媒介,對意欲承襲親王爵位的朱有爋進行誘到,讓其出面告發本就不太安分的老爹謀反。面對可以預期的巨大利益,朱有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出賣生父。
事後,朱有爋保住了自己的榮華富貴,至於有沒有晉封為周王,由於建文朝史料過略,沒能找到相關記載。不過考慮到朱允炆對付宗室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廢藩,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最大的可能應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永樂朝:艱難的迴歸路
朱允炆的削藩行動,惹得各地藩王人人自危。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幾乎被逼到牆角的燕王朱棣誘殺北平布政使張昺及謝貴,打著“靖難”旗號,以清君側為名,樹旗反旗揮師南下。
建文四年(1402年),隨著戰局逐漸對朝廷不利,朱允炆將朱橚押回京師,目的嗎,自然是想把他作為要挾朱棣的一張牌,然而並沒有卵用。六月十三日,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啟金川門迎降,燕兵進京。隨即,皇宮內燃起大火,朱允炆下落成謎。
十七日,朱棣跟群臣玩完三進三辭遊戲後,正式登記稱帝,下詔廢除建文年號,以洪武年號向接續,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次日,恢復周王朱橚、齊王朱榑的親王爵位。又將困居雲南蒙化的周藩成員取回,一併恢復原有爵位。
朱橚既然恢復了周王的爵位,得以重回開封開府,朱有爋這個當初以子告父的逆子自然要倒大黴。朱橚對他的處理意見很簡單,既然子告父應當“棄市”,那麼就以朱有爋的血來踐行“父為子綱”的綱常吧。因此上疏皇帝大兄,要求直接賜死朱有爋。
“建文中,有爋嘗告其父定王不軌,父被削奪囚繫。至太宗皇帝臨御,其父始釋,復爵。遂奏乞誅有爋,太宗委曲解之。”(《明宣宗實錄卷》)
不管是為了避免落下“殘害宗室”的名聲也好,還是為了與朱允炆形成強烈對比,體現他友愛宗室也好,朱棣這位四伯對朱有爋還是很夠意思的。
八月初六,朱棣下詔恢復周、齊兩藩諸子的名譽,重新冊封他們為郡王,朱有爋名列其中,再次為汝南王,同時冊立潁州衛指揮丁剛之女丁氏為汝南王妃(注:應當是次妃)。針對朱橚、朱有爋父子倆水火不容的現狀,考慮再三於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初十下詔,遷汝南王於大理(今雲南大理市大理舊城),將朱有爋遠遠地打發去了雲南。既保全了其性命,又給弟弟出了一口惡氣。
“戊子……命汝南王有爋居雲南大理。賜鈔二萬錠,海<貝巴>(注:音bā)十萬索,錦左五百疋。祿米歲二千石,儉歲千石。有爋,周王橚第二子。建文中,嘗告其父不軌。至是弗容於父,遂有是命。”(《明太宗實錄》)
從這條記載可以得出,朱有爋此去雲南,比父兄要舒服的多,不但爵位沒丟,臨行還獲得了大量賞賜,俸祿依然是郡王級的頂格——二千石。當年四月,還下旨在大理修建汝南王府。
至於就國地點不與本府親王相同,也屬正常,晉王朱棡的庶四子慶成王朱濟炫,永樂年間先封山西潞州(今山西長治市),後改封汾州(今山西汾陽市),庶六子永和王也建府於汾州,並不與本府親王同城太原。何況朱有爋還負有特別使命,與鎮守昆明的岷王朱楩,一東一西牽制“雲南王”——當時的西平侯,後來的黔國公沐家。
可以說朱有爋徒封雲南,除了離京師遠點、環境差點,該有的待遇並沒有被剋扣,賞賜也不少,小日子比當年被貶雲南的父兄要舒坦地多。且他別居雲南期間,朱棣這個四伯,為了彌合周藩父子兄弟之間的感情,可謂是操碎了心。
永樂元年閏十一月十九,又一次賜予朱有爋幣帛等物,並寫了一封親筆信進行寬慰:“汝在遠,吾念之不忘。今特賜幣帛等物。其修身、慎行、致力詩書,以副朕懷!”(《明太宗實錄》)
永樂五年(1407年)十二月十一,汝南王妃盛氏去世,朱棣收到訃告,立即按正常流程賜予用以陪葬的明器、儀仗。
朱有爋兩次從雲南從雲南進京朝覲,朱棣獲知其抵達的時間,會方設法讓他和兄弟們見上一面。
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初六,朱有爋風塵僕僕的從雲南趕到京師獻馬,朱棣讓皇太子朱高熾在文化殿後殿設宴款待,並留他多住些時日。當月十六日,周世子朱有燉從開封來朝。二十八日,朱高熾再次在文化殿後殿設宴為朱有燉、朱有爋兄弟倆踐行。以朱棣的這番做法來看,兩人共同在京的12日間,必然有過其他交集。
永樂九年七月十九,朱有爋再次進京朝覲,其六弟永寧王朱有灮與他同日抵達。二十四日,兩王又同日辭陛。按照慣例會有歡迎宴及歡送宴,所以兩人肯定見過面。
朱棣的調解顯然收效甚微,世子朱有燉等兄弟對朱有爋如何先不去說,老父親朱橚對他的態度始終如一,只當沒有這個兒子。由於朱楩不顧大局,永樂後期以宗室牽制黔國公的計劃破產,朱棣便打算將朱有爋這個侄子調回開封,然而朱橚一直不鬆口。到底是親兄弟,朱棣也不好用強,只得另覓他法。
永樂二十年(1422年)六月,周王正妃馮氏去世。嫡母去世,諸子為其服喪天經地義,朱有爋是她的親生兒子,自然更應如此。於是朱棣藉著這個機會逼著朱橚接回朱有爋一家子。
“乙卯,敕周王橚曰:‘汝南王母歿,子婦鹹應守喪。其及宮人在大理者,即令人取回。’”(《明太宗實錄》)
迫於聖命,更迫於禮法,朱橚只得奉召而行。至此,朱有爋終於回到了闊別20年之久的開封。
洪熙朝:實力坑子
朱有爋雖然藉著母喪得以迴歸開封,但朱橚不想見到這個兒子,只希望他滾得越遠越好,最好一家子重新滾回雲南大理,老死不相往來。當然攝於皇兄的聖命,朱棣在世時,他朱橚再是不爽也得受著。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朱棣第五次親征蒙古歸途中,駕崩於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熾登基,是為明仁宗。龍椅上坐著的由四哥換成了性格寬厚的大侄子,朱橚終於敢透露心聲了。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朱橚給朱高熾打報告,提出給朱有爋一家子換個居住地,至於地點嗎,建議以河南都司衙門改建。朱高熾很體諒自家五叔的不易,同意讓堂弟朱有爋挪動一下,但都司衙門牽涉祖制不可移易,可在已經閒置的周藩三護衛衙門內選個寬敞地方給他們居住。如此朱橚父子倆總算離的遠了點。
當年閏七月,朱橚薨逝。然而這段持續了20多年的父子恩仇,並沒有隨之告終。兩人隔著時空依然鬥得不亦樂乎。
朱橚的嫡長子,繼任周王朱有燉允文允武,為人忠孝,在明宗室中屬於有名的賢王。但他有一個致命弱點:無子。《皇明祖訓》中“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條,同樣適用於藩王。這意味著,只要朱有爋能在與時間賽跑遊戲中贏過兄長,一旦朱有燉故去,既嫡又長的他,是理所當然的周王第一順位繼承人。
這一點,正是朱橚絕對難以容忍的,所以他一早就做好了萬全的準備。為破除這一局面,他採取了釜底抽薪之法,把朱有爋的庶長子朱子墐過繼給了朱有燉。如此一來,朱有燉故去後,身為其嗣子的朱子墐將成為周王爵位的法定繼承人。
給朱有燉立嗣子,可以跳過朱有爋;拿朱有爋的兒子過繼,又可以讓他再有不甘,也無力可施。朱橚這招可以說相當毒辣。朱有爋雖然是朱子墐的生父,但朱子墐已經過繼給大伯,在法理上與他脫離了父子關係,只能算叔侄。如此,他生前不能進封周王,死後也不會被追封為周王,算是直接被摁死在了汝南王位上,對周王爵位可望而不可近。
需要強調的是,此事發生在朱有爋遷居大理時期,而非迴歸開封后。過繼時,朱子墐才出生數月,而非已經成年,如此才能更好的培養他與朱有燉之間的父子感情。但《明宣宗實錄》敘事時,將過繼之事放在了朱有爋迴歸開封之後,才產生了誤解。
“……後以定王老,始命歸河南。有爋同世子有燉嫡出。有燉無子,有爋庶長子子墐生數月,定王命為有燉後,有燉甚愛之。年幾壯矣,定王薨,世子嗣封。”(《明宣宗實錄》)
朱有爋對此表示,你有張良計,我有城牆梯,所以老爹咱們且走著瞧。因為背叛,他在朱橚手上吃盡了苦頭,所以老頭子在世時,不敢輕舉妄動。但現在王位上坐著的不是自己相對寬厚的兄長嗎,所以朱有爋頓時露出獠牙。
“兄終弟及”的規矩朱橚懂,朱有爋也懂。許是四年貶謫雲南的牢獄生活,侵害了朱有燉的健康,以至於襲封周王之後,一直體弱多病。這無疑讓他看到了兄終弟及的希望,唯一的障礙就是朱有燉有嗣子。
於是,朱有爋首先將手伸向了周藩準世子、自己的親兒子朱子墐。他先是千方百計的意圖讓朱有燉放棄對朱子墐的收養權。然而多年相處下來,朱有燉對朱子墐已經視若己出,不願割捨。讓朱有爋想盡辦法,都無法得手。憤怒不已的他對朱有燉咒罵不已。
無計可施的朱有爋,最終選擇了不顧兄長的勸阻,硬是把朱子墐從周王府中要了出來,重新和自己生活在一起。至此,朱有燉算是與朱子墐脫離了父子關係,重新變為伯侄。如此,朱有燉一旦去世,由於沒有子嗣,他朱有爋就能透過兄終弟及名正言順地繼任周王。
為了王位,如此坑子,也是沒誰了。
宣德朝:構陷胞兄
兒子要了回來,自己又成為周王爵位第一順位繼承人了。可眼瞅著大哥越活越滋潤,天天在那吟詩作對,詩詞、散曲、雜劇洋洋灑灑寫了無數,博得了“博學善書”的美名。再這麼下去,搞不好沒等到大哥無嗣而終,自己就要先一步去見太祖皇帝了。於是,朱有爋坐不住了。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初一,朱有爋的好哥們漢王朱高煦在山東樂安(今山東惠民縣)起兵,以此向老爹致敬。只可惜,朱高煦不是朱棣,朱瞻基更不是朱允炆。聞訊,御駕親征,當月二十日,大軍抵達樂安,次日朱高煦出降。漢王之亂從爆發到平定僅僅持續了21天。
朱高煦這頭紙老虎面對朱瞻基終究現了原形,但並不妨礙藉此屢屢上疏構陷親大哥。朱瞻基確實要削藩,但其所作所為與乃祖一樣,想要削減的是藩王手中的軍事力量,而非如同朱允炆那般想把所有藩王打倒在地。周藩手中掌握的軍事力量——周王三護衛,早在永樂年間就已經上繳,現下的周藩就是頭沒了爪牙的老虎,不具威脅性,不在他的打擊範圍之內。且朱有燉素有賢名,又終日舞文弄墨,遠離政治紛爭,也不相信他會謀反。
為此朱瞻基特地給朱有燉去信,表示:朱有爋雖然有過,大拿畢竟是手足兄弟,本著篤愛之心,就不要與他計較了。
“己酉,汝南王有爋數奏兄周王有燉之過。上知有爋之曲也,遣書諭有燉曰:‘過雖在彼,叔宜篤愛弟之心,不足與校。’因謂侍臣曰:‘人之兄弟所以失和者,多因讒言致忿。馴至鬩牆,浸成大惡,當念同氣至親,各生愛敬,則自然和協。古人言,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又曰:‘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毋相猶矣。此言最好,凡為兄弟者,皆當以此存心。’”(《明宣宗實錄》)
朱有燉接受了皇帝侄兒的調解。但朱有爋並不領情,依然不知悔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主掌彰德衛事務的都指揮王友上奏朝廷,稱在西門外城壕邊撿到一支箭,上面綁著一封書信。書信出自周藩祥符王朱有爝之手,內容為邀約趙王朱高燧一同謀反。
這項罪名相當致命,一旦確實必然又是一場政壇大地震。關鍵是朱高燧這位當今皇帝的親三叔,曾經與二哥朱高煦勾勾搭搭,漢王之亂時又態度曖昧。是以平定叛亂後,戶部左侍郎陳山這位朝廷重臣就建議趁機將他一併拿下。朱瞻基一度猶豫不定,好在內閣大學士楊士奇一力反對,朱高燧才免於牢獄之災。
事後,朱高燧相當聰明的於次年將王府護衛——常山中護衛上交,透過自廢武功換來了朝廷與侄子的信任。所以滿朝上下並不相信此時此刻朱高燧會造反。
更重要的是王友與朱高燧有私仇在身。此前王友派兵包圍趙王府,禁止府中人員出入。朱高燧為此上奏朝廷鳴冤,朱瞻基降旨切責王友,令他撤圍。結果王友不迎詔,因此被彈劾,並打算將捉拿回京問罪。當此時刻,發生了王友意外撿到謀反書信事件。
故朱瞻基懷疑此事是王友為了報復朱高燧而故意為之,將他捉拿後命三法司審理此案。但不管怎麼審問,王友都拒不認罪,呼號自己是被冤枉的。
與此同時,事件的另一個當事人朱有爝,也被傳召到京問詢。他提出自家五弟新安王朱有熺一向與自己不和,且為人狂博,此事必定是其所為。於是,朱瞻基再次給朱有燉下旨,透過他之手召朱有熺進京問詢。
朱有爝一向與自己關係密切,朱有燉很清楚此事必然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幕後指使者也呼之欲出。且朱瞻基傳召朱有爝時,也對他提到了這一猜想。為了自救,他一早就在秘密查訪此事。就在朱有熺進京途中,確證其曾派人往返彰德作案的事實之後,立馬飛報朝廷。
在封地作威作福的朱有熺,面對比他還先抵達的證據,立刻化作軟骨頭,馬上咬出此事乃二哥朱有爋主使。
“遣書周王有燉,告之故,並錄書示之曰:‘此必祥符王怨家所為。但祥符一來,面詢之,怨家即得矣。叔亦宜遣人密察,如得實即馳報。’於是遣敕召祥符王有爝。王友先至,鞫訊無所得。及祥符王既至,以書示之。祥符王言:‘此非外人,臣愚不能事弟新安王,彼素惡臣,或其下人為此,然不敢必。’上遣書與周王,言前事祥符王疑新安王所為,須令新安來京回質之,事可明。並敕召新安王有熹。有熹未至,周王遣人馳奏,言密訪得新安王曾遣人往彰德。至彼遽還,考其日月,與書合。上曰:‘是矣。’命中官以錦衣衛官校馳詣河南,潛執所遣者。又得新安王所使造偽書、偽印之人。皆執之至京,鞫之,皆引伏。”(《明宣宗實錄》)
人證、物證具備,朱有爋抵京後無可辯駁。奇葩的是,為了爭取寬大處理,朱有爋竟然與朱有熺相互攀咬了起來,結果落得一地雞毛,雙雙被廢為庶人。朱有爋周王夢就此泯滅。
阿越說
汝南王朱有爋,明明可以安安靜靜的在一邊做個美男子,風輕雲淡地閒看周王府中風起雲落,臨了撿個現成的親王爵位過把癮。然而志大才疏的他,放著眼前通天的金光大道不走,非要來個蜀道一日遊。
你說你要搞事情也行,但至少學聰明點啊,何必明知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自己一方,還要頭鐵的往南牆上撞呢。結果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自己被貶為庶人不說,連本來可以躺贏的朱子墐被一併廢為庶人,累得後世子孫都要為自己先祖的錯誤買一輩子單。
有時候庸人自擾,無外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