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圍困北京城,明朝守衛北京的很多將領選擇不戰而退。
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開啟外城西側的廣寧門,農民軍進入今復興門南郊一帶。
三月十八日,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雙方談判破裂。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開啟正陽門,迎劉宗敏所部軍,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
這個時候崇禎帝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4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
其實當時的大明王朝並非無力抵抗李自成,在南方的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
然而左良玉並沒有去京城勤王,雖然他按兵不動,為何還被稱為忠臣呢?
左良玉當時按兵不動主要有三點
第一點:左良玉的八十萬大軍有水分
左良玉所率領的部隊,曾經被李自成的部隊打敗,左良玉兵力損耗特別嚴重。
《明史·左良玉傳》記載:“良玉兵八十萬,號百萬,前五營為親軍,後五營為降軍。”
從這段記載來看,左良玉即便是有八十萬大軍,這裡面還是有水分的。
人數雖然不少,但是這後五營的降軍,打起仗來,可能就不如前五營的親軍。
當時左良玉駐紮在武昌,崇禎在北京,從武昌趕去北京,在明朝這段路程也來不及。
第二點:左良玉年老多病,沒有收復中原的雄心了。
從崇禎元年(1628年)左良玉擔任遼東車右營都司開始,就一直在打仗。
到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已經45歲的左良玉已經是戎馬半生。
再加上左良玉在多次戰爭中,留下許多暗傷。《明史·左良玉》記載:“良玉已老且病,無中原意矣。”
第三點:內憂外患,左良玉也是無力迴天
當時的大明王朝大勢已去,李自成的軍隊勢力特別強大,同時面臨著關外的後金。
就這樣內憂外患的局勢,不是左良玉八十萬大軍能拯救的。對於李自成的軍隊,左良玉沒有必勝的信心打敗他。
左良玉還想著留在南方發展,保住大明的半壁江山,這是左良玉發揮的最大價值。
左良玉為何被稱為忠臣呢?
左良玉這個人,在明朝末年的忠臣裡面,屬於一個驕橫跋扈,擁兵自重的人。
但是大家不得不承認,他在死前的最後一刻,都沒有想過向清朝投資,而是全力抵抗清軍南下。
左良玉的野心也是想,在以後穩定南明朝政,為自己的家族爭取更豐厚的地位和價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