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武帝蕭賾統治南朝的十多年是南齊少有的和平時期,在這段時期內政治局勢平穩,國家經濟和軍事逐漸恢復,在歷史上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儘管如此這段時間南朝還是出現了不少內亂,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巴東王蕭子響謀反案和檢籍政策引發的富陽唐寓之叛亂。相對於後者,蕭子響謀反案更顯得撲朔迷離,史料中很多疑點難以自圓其說。蕭子響謀反的動機、具體行為等等都沒有切實的證據。即便在面對朝廷派出征討的軍隊時,蕭子響也一再表示退讓和祈求,可最終卻被逼反抗,落得個謀反被殺的下場。
對於這樣的案子,在歷史文獻中說法很多,後世學者們也進行了合理的推測和評估,但都沒有確切的結論。從史料上來看,很多地方是無法證實的,其中蕭子響、蕭長懋和蕭賾行為也不符合常理,所以事情充滿了很多疑點。本文就這個疑案進行一些分析,看看後面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事情。
蕭子響是齊武帝蕭賾的第四個兒子,在案發時為巴東王,並且能夠持節,都督荊湘雍梁寧南北秦七州軍事,官拜鎮軍將軍,荊州刺史。從這個職位來看,當時蕭賾還是很信任蕭子響的,給予的權力和地位都很高。在外放的蕭賾兒子中,蕭子響的軍政大權是數一數二的。
讓人比較意外的是,蕭子響到任不久便與荊州當地的蠻族密切交往,還私下製作錦緞官袍和深紅色棉襖,與當地蠻族交換兵器。這個事情被長史劉寅等聯名告到蕭賾處,被汙衊為謀反。蕭賾派人下來查案,蕭子響非常害怕,便把劉寅等人召集起來調查審問。得知真相後蕭子響大怒,衝動之下便把這些告狀的人都殺了。這個事情傳到建康便引起了蕭賾的震怒,派衛尉卿胡諧之、遊擊將軍尹略、中書舍人茹法亮率羽林軍三千人抓捕蕭子響。如此一來事情便鬧大了,蕭子響知道難以收場,便主動向胡諧之等人解釋。
胡諧之等人不聽,蕭子響又派人送了酒肉果品等物,卻又被尹略扔入了江中。然後蕭子響殺牛擺酒犒勞建康來的軍隊,胡諧之等人卻又扣留了蕭子響派來的官吏。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蕭子響的好意,蕭子響終於按耐不住便出兵攻打胡諧之等人的軍隊。一戰下來胡諧之等人大敗,尹略被殺,胡諧之和茹法亮乘船逃回建康。然後蕭賾又派遣丹陽尹蕭順之領兵討伐蕭子響,同時蕭子響帶三十多人乘坐小舟到建康申辯。半路上兩人相遇,蕭子響主動向蕭順之說明情況,蕭順之卻乘機將蕭子響縊殺。
從這些史料來看,這個謀反案的疑點非常多的。首先,蕭子響謀反的罪名便站不住腳。蕭子響作為荊州刺史,以懷柔政策對待當地蠻族,這是當時作為荊州官員的常用手段。說他用錦袍與蠻族換取兵器用來謀反,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蠻族的兵器有南朝的好?知道中國古代歷史的人都清楚,中原在生產力的各方面力壓蠻族。很多時候中原控制蠻族,就是禁止向蠻族輸出兵器。什麼時候蠻族的兵器還能向中原反輸出了?況且在南北朝時期,南朝經濟出了名的發達,工業能力出類拔萃。就算蕭子響真要造反,也該是在江南購買。
其次,從發起這個事情的長史劉寅到最後殺死蕭子響的丹陽尹蕭順之全是蕭賾的親信,可他們的行為卻都違背了蕭賾的命令。蕭賾派胡諧之出兵荊州,原始命令是抓捕殺死劉寅等人的官吏,只要蕭子響自首便可保全性命。可軍隊到了荊州,胡諧之等人卻以謀反的罪名直接向蕭子響威逼。蕭子響幾番分說解釋,甚至承諾獨自去建康請罪,但這些人都不幹。蕭子響在擊敗胡諧之後,又帶著人乘船去建康請罪。半路上遇到蕭順之,本來蕭子響是自首來的,可蕭順之卻將其縊殺。這些人都是蕭賾的心腹,卻堅決的拒絕蕭子響自首,這太可疑了。
史料中有一段文字特別有意思,皇太子蕭長懋與蕭子響不和,不想讓蕭子響到建康自首,便暗中命令蕭順之除掉蕭子響。於是有的學者把這個案子歸於蕭子響和蕭長懋的矛盾,認為是蕭長懋暗中佈置了這個針對蕭子響的殺局。從表面證據上看,這個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由於蕭子響和蕭長懋不合,他所處的位置可能受到蕭長懋的猜忌。蕭長懋是皇太子,早晚要登基稱帝的。而蕭子響是荊州刺史,同齡長江上游的所有兵馬。自魏晉以來,荊州兵便是建康的最大威脅。史上多次叛亂,都是由荊州兵順流而下發動的進攻。所以蕭長懋怕蕭子響反叛,趁他羽翼未豐時除掉。
可是這些人都是皇帝蕭賾的心腹,蕭長懋設計暗害蕭子響,他就一點都不知情麼?如果這些心腹都瞞著他幫蕭長懋做事,那他這個皇位還坐得穩?實際上以蕭賾控制朝廷的手段看,不大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即便蕭長懋是皇太子,這些蕭賾的心腹們也不可能毫無原則的幫他殺人,更何況殺的是蕭賾的第四個兒子。沒有蕭賾的暗中授意,這些心腹們敢違背公開的詔令,暗中就把蕭子響給處決了?從這些疑問來看,很大程度上蕭賾對於情況是非常瞭解的。尤其是胡諧之兵敗之後,他又派出了蕭順之,顯然不可能完全被蕭長懋所矇蔽。
第三,蕭子響在蕭賾的兒子中地位非常特殊,他有兩個爹。除了親生父親蕭賾意外,蕭子響還有個過繼的父親蕭嶷。蕭嶷是齊高帝蕭道成的兒子,蕭賾的弟弟。蕭嶷早年沒有兒子,蕭賾便把蕭子響過繼給蕭嶷。當時蕭嶷的爵位是豫章王,所以蕭子響還當過豫章王世子。蕭賾即位後才讓蕭子響迴歸本家,改封為巴東王。蕭嶷在蕭道成時期非常受寵,蕭道成晚年一度想改立他為太子。因此蕭嶷在朝廷中位高權重,掌握著建康的兵權,擔當太尉的職務。可以說在蕭賾執政的大部分時間內,蕭嶷是朝廷中聲望和影響力最大的領袖。
可是在蕭子響被殺的過程中,蕭嶷出奇的安靜,居然沒有發出任何反對的聲音。最有意思的是,蕭嶷在蕭道成時期的官職是都督荊、湘、雍、益、梁、甯、南、北秦八州諸軍事,南蠻校尉,荊、湘二州刺史,持節、侍中、將軍、開府如故。這個官職看起來雖很大,但實權和蕭子響在荊州相仿,只是地位更高而已。這對不是父子的父子,幹了同樣的職位,擁有相似的兵權,這就讓人不得不產生猜疑了。如果真的是蕭子響在荊州謀反,那作為朝廷領袖的蕭嶷不應該保持沉默。如果是蕭長懋構陷蕭子響,那蕭嶷更應該出來為兒子申冤。
從上述種種不合情理的史料記載可以看出,這個案子並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而是有著很深層次的矛盾。從史料記述來看,當時的朝廷背景正是蕭嶷放權隱退,和蕭賾收回朝政大權的關鍵時刻。在這個使其作為蕭嶷義子的蕭子響以謀反罪被殺,又沒有真實謀反的行為,顯然這裡面是有政治鬥爭因素存在的。而蕭嶷在此之中保持沉默,可見他在朝廷鬥爭中已經落於下風了。結合部分稗官野史的說法,蕭嶷之死是蕭長懋暗害的。如此看來這場鬥爭就是在蕭賾父子和蕭嶷父子之間展開的,而最終失敗的是蕭嶷父子。
從這個邏輯倒推,設計構陷並處死蕭子響的並不是蕭長懋,而是蕭子響的父親蕭賾。因為蕭子響掌握上游荊州的兵權,能夠和蕭嶷內外呼應,這直接威脅到他的皇帝位。雖然蕭子響是蕭賾的親生兒子,但曾經過繼給蕭嶷,長到十幾歲才回歸,還當過豫章王世子,自然不可不防。後來蕭賾從蕭子響的王妃那裡拿到了蕭子響表明心跡的遺書,才感到後悔莫及,失聲痛哭。這個史實也從側面證明了,蕭賾之前對蕭子響是有很大誤會的。如果蕭子響是在蕭賾不知情的前提下被處死,那他不該是痛哭,而是勃然大怒,並找蕭順之麻煩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