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軍被剿滅後,慈禧太后對平亂的最大功臣——曾國藩及其湘軍動了剷除之心。難道真要“兔死狗烹”,曾國藩可不是兔和狗,怎會坐以待斃!震驚朝野的“刺馬案”,兩江總督馬新貽刺身亡與曾國藩有何關係?曾國藩會因此被慈禧扳倒嗎?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清末恐怖的政治鬥爭。
同治三年(1864年),曾國藩和曾國荃領導的湘軍攻破了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南京)宣告了清末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運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從1844年金田起義至1864年天京失守,從道光、咸豐至同治,太平天國運動就像利劍一樣懸浮在三朝統治者頭頂,讓他們惴惴不安近二十年。
今朝告破,太平軍已不在,這對於清廷來說本應是天下太平,但對於當時的實際統治者慈禧而言,外部的危機是解除了,但內部依舊存在巨大隱患,那就是曾氏兄弟與其領導的湘軍,湘軍實力不斷壯大對慈禧造成了威脅,這對於慈禧而言是不能容忍的。
心中雖有恨意,但曾國藩畢竟是剿滅太平軍的最大功臣,朝廷也已昭告天下進行了封賞。現在的曾國藩是兩江總督、太子太保、一等侯爵等加身,曾國荃也補授了浙江按察使。如果此時出手,就顯得出師無名,容易失了人心。怎麼辦?
慈禧盯上了曾氏兄弟中的曾國荃。他在攻破天京的時候,有毀城、濫殺無辜、強略財產等惡行,南京人民憤恨地稱曾國荃為“曾屠戶”。由於曾國藩對曾國荃的行為進行了掩飾,慈禧一時未能抓到把柄。
作為卓越的政治家,曾國藩何嘗不瞭解“上級”的意圖,他早已敏銳地覺察到危機,因此太平軍剛滅之時,他就主動請裁湘軍2.5萬人,以圖自保,但實際效果未能令慈禧滿意。
一計不成,慈禧又想到了“制衡”。她想扶持朝中另一大員李鴻章來助她牽制曾國藩和他的湘軍勢力。但李鴻章與曾國藩淵源頗深,在其落第之時,曾國藩不僅讓李鴻章作自己的幕僚,後期更幫助他組建了淮軍,淮軍也成為當時重要的地方軍事力量。此計也不成。
既然李鴻章不願意,那就換人。於是馬新貽登上政治舞臺。馬新貽,道光間進士,仕途早期多在安徽為官,也參加了清廷剿滅太平軍的行動,且以勤政愛民著稱,官碑不錯。但他真正發跡是始於1968年,被慈禧賞識之後。
慈禧以論功行賞為名,將曾國藩調任為直隸總督。這次官職的變動,明升實降,直隸總督受中央直接管轄,並且與安徽相距遙遠,這在一定程度限制了曾國藩與湘軍的聯絡。
這次調任受益的是馬新貽,他被委任為兩江總督,兼任通商大臣之職,可謂一步青雲。但是但凡有點政治頭腦的人都知道,馬新貽來兩江是為慈禧蒐集整倒曾國藩罪狀的。馬新貽自己也深知此行的兇險,他曾對其兄說自己可能一去不回。到任後,為確保安全,他還申請增加了一支2500人的軍隊。
小心再加小心的馬新貽還是沒有躲過自己預感的命運。1870年8月22日,他在參加湘軍閱射盛典返程的路上,被圍觀人群中冒出的一名刺客連刺8刀殞命。這個刺客行兇後並未急於逃走而束手就擒,他有名有姓叫張汶祥。
兩江總督當街遇刺身亡,這是大清自建立以來從未發生過的事件,“刺馬案”也成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就為官而言,馬新貽在地方上還是做了不少實事的,他修水利、減賦稅,算得上是“清官”;就個人生活而言,他死後,其夫人殉情自殺,可見夫妻感情甚篤。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引來殺身之禍呢?難道真是曾國藩?沒人敢觸及。張汶祥在審訊期間,反覆翻供,審理官員換了多名,案件審理停滯,最後還是交由曾國藩審理方結案。
官方給出的馬新貽遇刺原因是:張汶祥曾參加太平軍,運動失敗後當了海盜;而馬新貽既殺害過太平軍,也下令捕殺海盜。因此張汶祥的刺殺行為純屬個人復仇。
這件轟動朝野的案件就這樣了結了,曾國藩沒有因為此事件受到影響,而馬新貽的死亡則令慈禧太后的如意算盤暫時又落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