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的時間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在這吾道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近代史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
首先我們看一下時代大事件年表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919年,五四運動,中國各階級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召開。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出席。
1924年,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廣州舉行。這共產黨員李大釗、毛澤東等20多人參加了會議。李大釗被孫中山指派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孫中山主持開幕式並致開會詞。
1925年,孫中山逝世
1925年孫中山病情驟然惡化溘然長逝,享年59歲。孫中山的逝世是中國國民黨、中國革命和中國人民的巨大損失,毛澤東後來指出:孫中山全心全意的為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1926-1928年,北伐戰爭,在全國人民迫切要求和共產黨的影響與推動下,廣東革命政府決定出師北伐。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及第七軍一部作為北伐先鋒,開赴湖南,揭開了北伐戰爭的序幕。
1927年,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秋收起義是繼南昌起義後,共產黨組織的又一次重大起義。
1928年,井岡山會師;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和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和南昌起義部分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
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沈陽,以武力侵佔東北的事件。九·一八事變是由日本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企圖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端,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1931-1945年,抗日戰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結束,共14年抗戰。1931年9月18日,日軍進攻瀋陽,由於當局的不抵抗 ,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佔領中國東北,併成立偽滿洲國。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抗戰爆發,中日軍隊第一次全面對抗和較量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偉大的衛國戰爭,是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地區後,所扶植的一個傀儡偽政權。“首都”設於新京(今吉林長春)
1934-1936年,紅軍長征,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700多座縣城,期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
1936年,西安事變,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毅然在臨潼對蔣介石實行“兵諫”,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1937年,七七事變;淞滬會戰;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為中國堅持長期抗戰起到重大作用。”
1937年,平型關大捷;南京大屠殺;平型關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為阻擋日軍攻勢組織的戰役,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南京大屠殺,侵華日軍於南京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1937年,重慶國民政府成立;第二次國共合作,日本大舉侵略中國,直逼南京。1937年10月蔣介石提出遷都重慶,同年國共第二次提出聯合抗日。
1938年,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在臺兒莊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 ,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
武漢會戰,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是抗日戰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1940年,汪偽國民政府成立;汪精衛(本名汪兆銘)等投靠日本的政權,“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實際上則是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扶持的傀儡政權之一。
1940年,百團大戰,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蕩”的戰役,
1939-1942年,三次長沙會戰長沙會戰,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據統計,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 [8] ,殲滅日軍共計11萬餘人
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45年,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今井武夫飛抵芷江洽降。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主甲板上舉行。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中國南京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1945年10月25日,中國國民政府在臺灣舉行受降儀式,這成為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重要標誌。
1946-1949年,解放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是一場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決戰。
參戰人數:國民黨420萬餘人,共產黨170萬餘人。傷亡人數:國民黨250萬餘人,共產黨130萬餘
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頒佈
1948年9月-1949年1月,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共產黨全面取得勝利,大力度加快促進了了中國解放進展
1949年4月,渡江戰役;共產黨勝利,加速解放南方地區,國民黨政權退往臺灣。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的入侵使中華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殖民掠奪和侵略。封建專制統治不但依然頑固不化,而且和西方列強相勾結。中國人民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由此提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1840年以來總是落後捱打和革命失敗的現實,一再地教育中國人民,要想徹底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須從根本上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在新的社會基礎上改變國家落後面貌,求得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劉大年指出:“中國近代歷史上有兩個基本問題是:第一,民族不獨立;第二,社會未能工業化、近代化。”實現民族獨立和現代化,就成為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這兩大歷史任務不是相互獨立、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緊密聯絡、不可分割的。前一任務為後一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後一任務是前一任務的繼續和延伸。如何解決這兩大歷史任務,成為考驗中國近代各種社會力量政治派別的試金石。
歷史表明:在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而沒有其他哪個政治力量能夠提出正確的綱領,團結一切進步力量,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問題,解決中國人民實現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問題,從而把中國人民引向繁榮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