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新知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創新鏈”是從基礎研究開始到產業化或商業化應用結束的整個過程,其中包含知識創新、核心技術、一般技術、產業化應用等環節。我國創新鏈處於市場開發階段,創新鏈效能偏重於“一般技術到產業化應用”環節。隨著科學技術一體化程序加快,市場提升成為當務之急,創新鏈效能向“知識創新到核心技術環節”轉移。當前,創新鏈整體效能存在的問題是,“知識創新到核心技術”環節效能被導向“產業化應用”效能,下游創新充分,上游創新不足,缺少從基礎理論到核心技術創新效能評估,與科技一體化趨勢脫節。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需要以知識為導向,突出知識創新到核心技術環節效能評估。
受技術轉移影響,我國創新鏈效能偏於用產業化應用衡量。產業化應用效能主要以產品市場化應用佔比衡量。產業化應用更偏重於從資源佔有、材料開發、一般技術,到市場佔有等過程。帶來的後果,一是資源消耗。資源佔有情況下的產業化,創新只是侷限於用不同資源組合推動市場化應用。資源更替同時往往意味著資源浪費。二是地域性強。比如,有的地方只能有限地發展某些產業。三是難以適應市場升級要求。市場升級意味著需求升級,環境保護要求升級,原有產業難以適應新要求。四是社會被動適應。不同資源組合,促使資源所有權改變,社會相關法律法規需要改變。
隨著市場轉變,產業應用效能評估越來越不適應市場對創新的整體要求。科學技術一體化,意味著創新效能更側重於在技術升級上體現。技術升級有兩方面的導向,一是更節約資源。新技術朝小型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利用微觀領域改造使技術升級,技術越來越小型化;材料的主導效能與輔助效能更協調地服務於技術功能,產品越來越集約化。二是高質量滿足人的需要。新技術要求輕便化、多功能和智慧化。不再是人去適應技術,而是技術適應人的要求。知識創新引發的技術創新有更強的地域適應性和社會適應性。
技術升級帶來產業化應用的改變,知識創新到核心技術環節在創新鏈整體效能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並且更關鍵。從原始創新角度,這一環節具有風險大、收益大的特點。從核心技術到廣泛的市場應用,需要經過諸多環節,滿足眾多條件。它起始於創新,首先要滿足一定範圍內的應用。這意味著它能在本領域起到節約資源、滿足需要的作用。為此,市場要為小範圍創新提供空間。其次它要擴充套件應用。這是核心技術真正起作用的關鍵。擴充套件應用意味著新技術能在別的領域同樣起到節約資源和滿足需要的作用。它更多地需要基礎理論支撐,同時基礎理論要能發展為具體技術。真正做到這一點是小機率事件。這也是核心技術創新風險之所在。創新一旦成功,它的收益也非常大。它的創新效能主要體現在收益上。
當前,知識創新到核心技術有兩條路徑,一是追趕最新核心技術,二是促進核心技術原始創新。對於前者,需要更多自上而下的資源投入。對於後者,從知識創新到核心技術的“小機率”成功,不但需要智力及資源的投入,還需要市場有充分的應用空間。原始核心技術創新的市場應用從小範圍開始,逐漸擴充套件到更大範圍。
為此,必須提升知識創新、核心技術創新在全創新鏈中的比重和位置。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和科研人員的培養。深化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基礎研究,擴大基礎性科研創新隊伍。加強大學科技園的構建,推動大學科技園與市場的結合。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為引領,突出培育能形成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價值技術創新,解決資訊、生物等戰略產業領域,能源資源環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緊迫問題。加強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的研發部門之間合作進行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設計開發。構建合理的利益共享機制,特別是基礎性研究在創新鏈中的創新收益比重。
加強全創新鏈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和應用。加快智慧財產權資訊服務平臺建設,為產學研結合提供資訊開發服務。以創新鏈為基礎推動科技服務業集聚式發展。政府在政策制定上給予支援,政策支援力度應該視創新鏈執行情況而定,在鏈條薄弱環節對能起到補充、連結和黏合作用的科技服務機構要大力扶持,尤其是為創新鏈上游提供服務的科技企業和組織。加強產學研合作資訊平臺建設,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加快為成果轉化服務的技術支撐平臺建設,縮短科研與企業之間的供需距離。引導和構建較為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務,透過這些服務,高校、科研院所能夠在第一時間滿足企業的科技需求。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