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個南北朝時代,在為數不多,能稱得上前明後暗的君主中,能憑藉一己之力把英明和昏暴發揮到極致的:
便只有北齊文宣帝高洋。
高洋劇照
在講高洋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清楚北齊內部的一些事情:
晉陽遙控中央
高洋的父親,後世人稱“低配版曹操”的高歡擁立元善見稱帝,建立東魏。
和西魏宇文泰的領導班子相似,高歡集團的內部細分為:
六鎮起義的豪帥,河北的世家大族,舊都洛陽的胡漢貴族,還有招撫的爾朱榮殘部。
在這其中鮮卑人占主導地位,高歡在穩定局勢後,將原本的六鎮起義的流民收攏到以晉陽為中心的區域,所以東魏軍隊主要力量是鮮卑人。
同時也形成了高歡坐鎮軍事重鎮晉陽(今天的太原),用這支軍隊掌控鄴城首都的局面。
如此局面下,高歡與麾下六鎮豪帥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主僕關係,而是透過高歡的權力建立起來的一榮俱榮的關係網。
但隨著高歡位極人臣,六鎮豪帥的地位也隨之上升,搖身一變成為貴族集團。
高歡清楚貴族權力過大,長此以往,高家的地位也會被動搖。
於是他便安排兒子高澄,利用六鎮勳貴的腐敗問題削弱其力量,同時為兒子樹立威望。
高澄為了削弱勳貴,便開始透過改革官員選拔提升漢人官員的地位。
這一招取得了成效,但勳貴集團對高澄因此也心生不滿。
高歡死後,東南道大行臺(類似於河南軍區總司令)侯景在河南叛亂,勳貴們便藉機把罪責推到漢人官員的頭上,實則是把矛頭對準高澄。
幸虧侯景叛亂在西魏、南梁的干預後被引向南梁,高澄又趁機拿下潁川城,獲得戰功,這才穩定住了人心。
當高澄正準備籌劃代魏稱帝的時候,被自己的廚子蘭京刺殺身亡,蘭京作為一個不穩定因素,再一次打破了東魏政權內部的平衡。
從《北史》、《北齊書》的有關資料看,高澄之死確實是蘭京策劃的偶然事件。
但是關於高澄之死,總有觀點認為是其弟高洋是幕後主使的猜測,畢竟誰得的好處多,誰的嫌疑就越大。高澄死後,繼任者高洋自然也就成了被懷疑的物件。
可惜此事因為歷史材料的限制,已經成為一樁歷史懸案。各方學者就已有的依據紛紛猜測,但這並不可以認定成為歷史真相。
隱忍和鋒芒
高歡一共有15個兒子,長子為高澄,史書記載:
時年十二,神情俊爽,便若成人。神武(高歡)試問以時事得失,辨析無不中理。自是軍國籌策皆預之……入輔朝政,加領左右、京畿大都督。時人雖聞器識,猶以少年期之,而機略嚴明,事無凝滯,於是朝野振肅。
——《北齊書•文襄紀》
之後從老三到第十五個兒子,除了十二子沒有評價,十三子最孱弱,十五子早夭外,其餘兒子都是正面評價。
到了二兒子高洋時,雖然《北史》,《北齊書》都在強調高洋的外表很平庸,但是內心聰明:
不好戲弄,深沉有大度。
內雖明敏,貌若不足。
——《北齊書•文宣紀》
但是在高洋的兄弟看來,高洋卻是一臉的呆傻模樣,三弟高浚經常看到自己的二哥高洋,每次看見大哥就流鼻涕:
《北齊書·永安王浚傳》:“文宣性雌懦,每參文襄,有時涕出…”
事情的轉變,發生在高洋幼年時候,高歡曾經把一堆混亂的絲線交給兒子們,讓他們分開,來觀察他們的才能,
在眾人犯難的時候,高洋一刀切斷,獲得高歡的讚許,這也是成語“快刀斬亂麻”的來歷:
《北齊書·文宣帝紀》:高祖(高歡)嘗試觀諸子意識,各使治亂絲,帝(高洋)獨抽刀斬之,曰:“亂者須斬!”
而後的高洋,又變得呆傻起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作為二子的高洋,受到了長子高澄的猜忌,高澄為了保住地位,需要時刻提防自己的二弟,而高洋為了保全自己,也不得不隱忍,甚至故意表現愚笨,隱藏才能:
《北史·齊紀中·文宣帝》:“而帝(高洋)善自晦跡,言不出口,恆自貶退,言鹹順從,故深見輕,雖家人亦以為不及。”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高澄遇刺身亡,彼時的高洋正在鄴城擔任京畿大都督,尚書令。
因此,在群龍無首的時候,高氏集團的老臣們第一時間,便是要找到高洋主持大局。
鄴城
而高洋一改往日的愚笨呆傻,有序指揮,從容不迫,穩定住了鄴城的局勢。
高洋接替高澄後,第一件事便是拉攏勳貴集團:
晉陽舊臣、宿將素輕(高)洋。及至,大會文武,神采英暢,言詞敏洽,眾皆大驚。澄政令有不便者,洋皆改之。
這裡的“政令不便者”,指的就是當初高澄打壓勳貴的政策,但問題是,高洋裝了這麼多年傻子,以至於他變得正常了,大家卻覺得不正常了。
不僅勳貴們這麼認為,他的兄弟也不太相信他,所以在他接管權力後,其威望甚至不如高澄,很難獲得勳貴的鼎力支援。
所以,透過稱帝的方式控制局面,就擺在了高洋麵前。
明君?暴君?
高洋想透過稱帝的方式來掌控局面,但是稱帝也就意味著,高氏一族與勳貴的關係將會從盟友轉變成上下尊卑的主僕關係。
曾經和高氏一族一榮俱榮的勳貴也就會變成皇權之下的臣子。
因此在六鎮勳貴的視角下,一個庸人突然提出要登基稱帝,還要分走他們的一些軍權,政治特權。
北齊地圖
勳貴們肯定不答應。
就連高洋的老媽都反對高洋:
汝父如龍,兄如虎,猶以天位不可妄據,終身北面,汝獨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
而贊成高洋稱帝的高德政,楊愔都是漢人大臣,在原來的高歡集團中僅僅屬於從屬地位,他們必須要在勳貴的監控下處理事務。
但現在他們可以依附皇權,提升到和勳貴平等的大臣地位,高洋透過這股反對勳貴的力量,由此完成了改朝換代的目標。
但由於擔心勳貴們的不滿和反叛,高洋也做出了讓步,把原來晉陽的軍事權力留給了勳貴。
因此在高洋稱帝之初,他拼了命地展現才能,就是為了打消世人對他的刻板印象。因而對外作戰時,高洋也常常親自衝鋒陷陣,也是為了獲得威望以來對抗晉陽的勳貴。
在驅除匈奴,柔然,剿滅山胡勢力之後,高洋的下一步目標本來是要滅亡西魏,重新完成統一北方的功業。
但他發現想要集中北齊全國的軍事力量已經不可能,而西魏趁著侯景之亂拿下江陵,益州,實力再次劇增,滅亡西魏似乎不太可能。
而軍事層面的阻力正是來自於晉陽勳貴。對於他們而言,經過之前的五次大戰,東西兩國的力量已經達到平衡,調集全國的軍事力量討伐,萬一把自己搭進去風險太大。
更重要的是,西魏存在的情況下,晉陽會一直作為北齊的軍事重鎮,勳貴們的地位和權力也不會受到巨大沖擊。這種矛盾導致勳貴和高洋不能同心。
福不雙至,禍不單行,北齊又在攻打南朝的建康(今天的南京)屢屢受挫,軍事層面的不給力,導致高洋也更加倚重宗室和漢人大臣來加強皇權。
重用漢人後,崇尚儒家的漢人士大夫往往會用禮法約束高洋,而高洋又一直崇尚鮮卑胡人風氣,因而漢人這樣的約束方式會引起高洋強烈的不滿。
而在登基6年後,高洋也從英雄天子的巔峰一步邁向深淵:
既征伐四克,威振戎夏。六七年後,以功業自矜。遂留情耽湎,肆行淫暴。
——《北齊書•文宣紀》
為何高洋的性情會發生如此突變?《北齊書》的作者李百藥認為,這是高洋功業有成後的自我放縱與倦怠。
而在今天又有一種說法,是高歡和婁昭君以及他們的孩子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除了這些點,也許我們可以透過心理層面來分析高洋昏暴的原因。
高洋從幼年開始收斂鋒芒,日日裝成呆傻愚笨的樣子,一朝得勢卻受到大臣,家人的質疑,拼盡全力也沒能夠解決勳貴問題,最終透過酗酒來麻痺自己,透過暴虐刑法來彰顯權力。
以上多種因素結合在一塊,或許成為了他性情突變的原因之一。
這兩處謎團,成為了高洋的傳奇經歷,也是中國古代歷史的懸而未決的一大秘密。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分析你認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