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古代賢臣名相,一般人都會想到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漢朝的蕭何,蜀漢的諸葛亮,唐朝的房玄齡,宋朝的趙普,明朝的劉伯溫。然而在歷史上只有一位“宰相”歷時五朝帝王,極具奇謀,功勞顯赫,卻低調到連在故鄉都鮮為人知!他就是江西吉安泰和縣澄江鎮的明代“內閣輔臣”楊士奇。
楊士奇是明太祖長孫建文帝朱允炆時的一個朝廷小文書。建文帝在位時,要給他爺爺修編《明太祖實錄》,就命吏部對朝廷的文書們進行考核,結果筆試完畢之後,建文帝和考官們看了楊士奇的試卷文章驚為天人,並欽點其為試中第一名,立馬升為翰林學士,作為《太祖實錄》的主編之一。
後來,建文帝歷經“靖難之役”,四皇叔燕王朱棣造反,奪取了皇帝之位,朱棣改年號為“永樂”,也就是後來的明成祖,成祖早讀過楊士奇的《太祖實錄》,說道:“這個人寫老爸的歷史,就像親歷其間一樣,看了不由讓人潸然淚下!”於是,在攻下南京應天府之後,立馬將他找來談話,談話之後,便將楊士奇升為內閣成員,日常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議,得到了非常的器重。
沒多久,明成祖又派楊士奇去地方進行巡視,結果巡視歸來之後,明成祖竟得到錦衣衛的一份密報名單,說巡視官員們集體受賄,名單上卻唯一沒有楊士奇。
明成祖就把楊士奇召來詢問,楊士奇坦然答道:“地方送禮的時候,我恰好不在場,如果在的話,恐怕我的名字也一樣會出現在名單上,且地方官並沒有送什麼大禮給巡視官員,不過是一些紀念品而已,請皇上不要過度猜疑!”明成祖聽後,非常欣賞楊士奇,也就沒有再追究其他官員,並將那份名單給燒燬了事。當時“靖難之役”剛結束,建文帝舊部人人自危,楊士奇自汙獻策,實則是為明成祖穩定了人心,避免了更多的殺戮和動盪。
楊士奇除了在朝廷,私下從來不與任何人議論朝政公事,行事十分謹慎,也深得明成祖倚重。後來,成祖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而屢立戰功的次子漢王朱高煦非常不滿,楊士奇一心只支援仁厚的太子朱高熾,甚至和太子成為了詩文之友,關係十分密切,因此得罪了漢王,並受到誣陷獲罪。
明成祖深知楊士奇為人,然而又不得不“做出樣子”來平息漢王勢力的不滿,就把他打入了錦衣衛的牢獄,沒想到殘忍的錦衣衛對楊大人也是十分敬重,並沒有為難他,第二天,楊士奇就接到聖旨被無罪釋放了。
楊士奇考慮到漢王將來一定會不利於太子,於是就在朝堂上公然以“堅守禮制”的名義,要求漢王就藩到地方上去,漢王無奈就只好離開京城前往藩地。太子朱高熾由此非常感激楊士奇,不久楊士奇被升任為左春坊大學士,相當於“副宰相”的位置了(明朝從李善長、胡惟庸案之後就不實設宰相之名)。
到明成祖永樂十八年,漢王朱高煦回到京城,又開始找太子和楊士奇的茬,楊士奇為保太子,被扣以“教導太子失職”為由下獄,可僅僅過了十天,又被明成祖放了出來。
明成祖駕崩之後,明仁宗朱高熾即位,楊士奇晉升為華蓋殿大學士,兼禮部侍郎,授太子少保銜。當時很多大臣都上書歌頌太平盛世,唯獨楊士奇當皇帝的面規勸道:“皇上雖然做了許多先帝沒有做的好事,澤被了天下萬民,然則國家經過多年的戰亂,並沒有得到真正的休養生息,臣請陛下不要過度沉迷於當下的太平,應該做更多的好事來使百姓安定,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太平盛世!”
明仁宗聽後,十分贊同,說道:“滿朝文武,只有楊士奇五次上書給朕,一直在匡正輔佐,糾正朕的錯誤,你們卻均無一言,難道不感到慚愧嗎?”群臣聽後都低下了頭不敢作聲。沒多久,楊士奇又擔任了《明太宗實錄》的主編(明太宗就是明成祖)。
明仁宗在位時間不到一年,就病重不起,他在臨終前命楊士奇書寫遺詔召太子朱瞻基從北平到南京即位,楊士奇則再一次成為了託孤顧命大臣。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楊士奇又擔任修撰《明仁宗實錄》的主編。明宣宗宣德元年,皇叔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反,明宣宗御駕親征平定叛亂,又是楊士奇好言規勸皇帝不要擅殺漢王,更別枉殺太多人,避免引起更大的動盪,明宣宗非常虛心聽取了他的意見,很快就使漢王人馬土崩瓦解,也沒有使明宣宗背上殺叔的罪名。明宣宗與楊士奇之間,也像明仁宗一樣,亦臣亦師亦友,關係十分融洽。
後來明宣宗去世,太子朱祁鎮即位為明英宗,楊士奇再次擔任了輔政大臣之職,又做了《明宣宗實錄》的主編。明英宗正統三年,楊士奇以老病為由,請求退休返還,明英宗不予批准。
直到正統九年,楊士奇達八十歲高齡,才壽終正寢,明英宗為此罷朝三日,哀悼不已,並追贈其為“太師”,授予“文貞”二字的極高諡號。楊士奇和當時的福建楊榮、湖北楊溥同為內閣輔臣,被稱之為“三楊”,江西吉安楊士奇也確確實實是歷史上唯一輔佐過五代帝王,最後還能善始善終的一代賢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