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71年前那場可歌可泣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國慶檔電影《長津湖》,不僅引發人們再次回憶起共和國建國初始那種不畏強手的拼搏精神,同時電影裡志願軍如潮水般衝向美軍的鏡頭,也再次引起網上的爭論,有些意見認為這種所謂的“人海衝鋒”是自殺戰術,還有很多人認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戰果,不過是“人海戰術”倚多為勝,那麼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電影《長津湖》海報。
所謂戰爭,就是雙方使用各自的全部資源以武力意圖達到自己目的的一種人類活動。因此,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每一方在戰爭前和戰爭中都會想方設法造成對己方有利而不利於對方的形勢,這也是我軍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的原則——集中優勢兵力。
再看《長津湖》,再看抗美援朝戰爭初期的一次戰役和二次戰役,相信大家都會對志願軍所採用的的戰略戰術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會。
集中優勢兵力,絕不是很多人理解的什麼簡單的“人海戰術”,而是必須綜合利用多種複雜手段再加上所指揮部隊的堅決果斷才能達成的對己方極其有利的一種態勢,甚至要在總體上兵力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也能在區域性戰場創造出優勢兵力。總是能夠達成這種態勢的指揮員,才是真正的謀略高手,而總是陷於兵力劣勢的指揮員,哪怕偶爾打出以少勝多的戰例,也不能算是高明的軍事家。
創作戰爭相關藝術作品的藝術家們,出於作品感染力的需要往往會創作出一些誇張的戰爭場景,讓很多不瞭解戰爭的人們誤以為這就是真正的戰爭。可惜這些藝術作品絕大部分都和戰爭的真實場景無關,因為假如真實還原的話,這些作品的觀賞性就大大下降了。
︎一幅反映上甘嶺戰役的畫作,真正的打仗肯定不是這個樣子的嘛,但不這樣畫不好看啊。
相比《長津湖》電影中的“人海衝鋒”,其實我軍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逐漸形成並由林彪在後來的解放戰爭時期在東北總結成熟了步兵進攻時的“三三制”戰術,這種戰術同樣應用在後來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它要求步兵最基礎的作戰單位“班”在進攻時按照每三人一組的形式分為三個戰鬥小組,個人和小組均呈三角形分佈,個人之間的間距要保證不會被一顆手榴彈團滅,小組之間的間距要保證不會被一發炮彈團滅。
相比三三製成熟的四野部隊,三野部隊中來自於原國民黨軍的解放戰士比例也不低,這些原國民黨軍的基層士兵和基層軍官,其戰術素養也不低,同樣也會注意在進攻中儘量不要集中,這些也會影響到三野的整體部隊。
︎我軍“三三制”步兵進攻隊形示意圖。
電影導演不是教員,他當然沒工夫也沒必要去表現這些複雜的步兵戰術。對他來說,要的是“大場面”、“震撼性”,只要電影院裡的觀眾們集體高潮了、血脈賁張了,他就成功了。
︎美國的反映朝鮮戰爭步兵衝鋒的圖畫,你看,同樣是“人海衝鋒”。
但是朝鮮戰場上的志願軍戰士們哪怕是在優勢兵力下,也很少會採用電影上那種“人海衝鋒”,用血肉去面對敵人用大炮和機槍所組成的火網。部分自媒體說長津湖戰役第9兵團直接使用人海戰術衝鋒,我們是不認同的,原因我前文已有說(第9兵團原屬於三野)。
︎志願軍號手吹響進攻號角,部隊向前衝鋒的真實場景,哪裡有什麼“人海衝鋒”?
當然這不是說人們所傳說的“人海衝鋒”在志願軍的戰鬥中是不存在的。在兩種情況下它也會出現,或者更準確點講是叫密集衝鋒。
一種是夜戰條件下,志願軍近距接敵。抗美援朝時,因為美軍掌握有火力優勢和制空權。志願軍大多數時候只能在夜間近距接敵,藉以抵消美軍的火力優勢,而在戰鬥發起時,立馬發起衝鋒,這種時候很難不出現密集衝鋒的情況,畢竟越近一米越多一把槍就可以抵消一分美軍的優勢。
當然也出現過缺乏戰術素養的指揮下,簡單蠻幹的情況。這種情況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都出現過,從而導致不必要的重大傷亡。為此,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專門在1951年夏在對第三兵團軍以上幹部的講話中指出:我軍的最大缺點就是不善於組織火力,不講究戰鬥隊形,特別是在與敵人的運動戰中不會利用地形隱蔽起來接近敵人。僅僅靠著蠻勇,一窩蜂地衝上去,從而導致我們傷亡慘重,這樣的教訓是一定要吸取的。
︎在軍隅裡戰鬥中正在衝鋒的志願軍戰士,實際上除了電影和繪畫等藝術作品之外,很少能找到志願軍進行所謂“人海衝鋒”的真實照片或者影片。
︎這是另一張志願軍發起衝鋒的戰場照片,這個密度算“人海衝鋒”嗎?
第二種情況就是在判明敵人缺乏重火力以及我方需要集中火力時,也會出現密集的衝擊隊形。其實不僅志願軍,美軍也同樣會在合適或者不得已的情況下以密集隊形發起攻擊。
例如在上甘嶺戰役中,針對志願軍兩個連堅守的只有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美軍集中了6萬多兵力發起衝鋒,在這種情況下,想要隊形不密集也不可能。當然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急速上升的傷亡數字:持續42天的戰鬥中美軍傷亡1500餘人,南朝鮮軍傷亡將近5000人。
︎美軍在上甘嶺戰役中進行攻擊,這個隊形夠密集的吧。
再如二戰中的著名戰役諾曼底登陸,在狹窄的灘頭上展開幾個師的兵力,只能依靠“人海衝鋒”,利用強大火力盡快打破德軍防禦。
︎諾曼底登陸除了“人海衝鋒”之外也沒別的辦法了。
“人海衝鋒”是冷兵器時代的標準戰法,具有加強己方士氣、震懾敵膽的巨大作用。但隨著火器的發展,特別是一戰中重機槍的普遍使用,“人海衝鋒”這種方式早已不適合現代戰爭的戰場環境了。但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打仗就是實用主義,甭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戰法是死的,人是活的,當合適的條件出現時,已經死亡的戰法也可以再次出現,拿來為我所用,爭論這些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多意義。
︎一人進攻,一人掩護,一人支援,“三三制”要從孩子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