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劉邦始封七大異姓王,即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長沙王吳芮。以後歷朝歷代沿襲發展了異姓封王制度。
異姓封王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開國之功勳之大臣。漢初韓信、彭越等即為此類,後代也有類似封賞。
電視劇《楚漢傳奇》韓信劇照
二、皇親國戚。如嘉慶帝的嗣外孫僧格林沁被封為親王。
三、前朝舊主或藩邦之主。宋太祖曾封前吳越皇帝錢俶為鄧王。漢朝南越王趙佗為一邦之主。
四、王朝中興之勳臣。如唐代主謀推翻武周恢復李唐的大臣張柬之被封為漢陽郡王,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
異姓封王一定程度上使得功臣對朝廷心存感恩,各朝各代藉此來穩固自己的統治基礎。但是王爺們位高權重,往往擁兵自重,分散中央實力,甚至起兵反叛朝廷,最終被剿滅。即使王爺們安分守己,但是他們往往遭到朝廷的猜忌和誹謗,從而有的舉兵反叛走上了不歸路,有的在流言蜚語中鬱鬱而終。
隨著歷史的發展,為加強中央集權,朝廷不斷採取一系列措施對異姓王的分封加以限制,以穩固皇權。
以下列舉各大一統王朝異姓封王的大概情況,至於亂世豪強四起,隨便拉起一票人就稱王稱霸者不計其數,但往往曇花一現,故不列入敘述範圍。
漢初七王,韓信誣陷被殺,英布等四王先後因反叛被殺,張耳封王第二年秋天病死,只有吳芮得以善終且爵位得以世襲。漢末魏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為一君,只差沒做皇帝而已。
唐初,高祖李淵封羅藝為燕郡王,賜姓李氏,唐太宗時謀反被殺,復其羅姓。李淵還封過杜伏威為吳王,賜姓李氏,後被毒殺。但是唐朝到了中後期,王爵氾濫。武則天一朝,異姓封王竟達20餘人。玄宗時期有所好轉,但是安史之亂之後異姓封王又比比皆是。
宋朝重文輕武,對封王的問題自然十分慎重。開國之初封后周柴宗訓為鄭王,沿襲後周封符彥卿為魏王,封吳越王錢俶為鄧王。而對開國柱臣和有功之臣皆是死後追封,如趙普被追封為韓王,曹彬被追封為韓王,岳飛被追封為鄂王等等。
明朝沿用宋朝舊制,異姓王都是死後追封,事實上達成了非宗室不得封王的制度。明朝追封之王有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等。
清朝除清初因戰爭需要封了五個漢王:孔有德、耿仲明、吳三桂、尚可喜、孫可望外,異姓不王。但是滿蒙旗人可封郡王,蒙古人僧格林沁起初就是世襲的郡王。
縱觀歷朝歷代,生而封王以後不叛逆造反且世代甘為臣下為國盡忠,最後又得以善終的少之又少,漢初吳芮算一個。漢朝以後,幾乎再無善終的異姓王,唐朝中期的郭子儀算是其中的另類。
郭子儀畫像
雖然唐中期以後“王爵始賤”,但是郭子儀的汾陽郡王是靠赫赫戰功換來的,算得上一個貨真價實的異姓王。有人說,郡王等於國公,不算王。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唐制郡王食邑和田畝均高於國公,是貨真價實的王爵。
郭子儀是著名軍事家,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了叛亂的史思明。後聯合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唐代宗時,叛將僕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84歲高齡才告別沙場,李唐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被唐德宗尊稱為“尚父”,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也算是為數不多的異姓王善終佳話了。
電視劇《大唐榮耀》郭子儀劇照
最後,用一段打油詩概括異姓王制度:
異姓封王,始於劉邦。後世因之,駕馭有方。
皇親國戚,勳臣藩邦。有賞有受,奈何難當。
天子猜忌,大臣誹謗。明爭暗鬥,有死有傷。
少有能人,全身退讓。箇中深意,細細思量。
以上是我多年前寫的一篇關於異姓封王的小文,如有錯漏之處,請朋友們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