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數千年曆史裡,數百位帝王中,毫無疑問,明熹宗永遠是那個最獨特的存在。父親朱常洛辛辛苦苦當了二十年的太子,結果僅當了一個月皇帝就駕崩了,皇位也就傳到了他手中。可他倒好,明明出生就是明朝的最高點,他卻用行動告訴了世人一個“道理”:不想當木匠的文盲不是一個好皇帝!
幼年曲折的朱由校
出生在帝王家族,許多皇子都是從小就接受最高等的教育,而明熹宗朱由校卻是其中一個特例。
作為鼎鼎大名的萬曆皇帝之孫,因為深受“二龍不得相見”的影響,再加上父親朱常洛身份卑微,僅為萬曆帝臨幸的宮女所生,朱由校從小並沒有得到多少長輩的關愛。而母親王氏在他十五歲那年,受盡欺辱離世,他也被交由選侍李氏撫養。
爺爺不疼,再加上父親苦熬於太子之位,朱由校幼年生活也就無人管控。好不容易等到父親朱常洛登基為帝,結果還沒來得及成為太子,父親就因為“紅丸案”一命嗚呼了。
就這樣,這位未來皇帝的路算是徹底扳不正了。
朱常洛病逝後,李選侍夥同太監魏忠賢,企圖將朱由校控制住乾清宮,以達到干涉朝政的目的。可在大臣的據理力爭之下,李選侍的計劃也隨之破產,雙方矛盾也隨著日益激化。最後在內閣諸臣和大太監王安的幫助下,一場"移宮案"爆發,而朱由校也終於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大明天子。
文盲天子鬧出的笑話
由於曲折的幼年經歷,直到明熹宗16歲登基之時,他所學有限,文化程度更是堪憂,比之伴讀太監也有著諸多不如。
要說帝王不識字其實也沒什麼,畢竟皇帝也不需要參加科舉,而且先祖朱元璋乞丐出身,也沒有什麼文化,這在大明朝也沒什麼好稀奇的。可壞就壞在,朱由校雖然看不懂奏章,但他卻愛面子,平日裡擬稿決斷事務經常不懂裝懂,經常搞的大臣啼笑皆非。
為此,朱由校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讓隨身太監將摺子中的事務念給自己聽,然後再由自己去決斷。
明朝末年叛亂時常發生,當時江西撫軍就曾平定過一次賊寇,事情解決後,就上了一份捷報請功。為了體現他們的辛苦,整日東奔西跑,不曾懈怠,主筆之人在這份捷報中加了一句“追奔逐北”。
當時負責給明熹宗念奏章的太監名為何費,自身所學十分有限,將“追奔逐北”給念成了“逐奔追比”,並自以為是的給朱由校翻譯了一遍。在他的翻譯之下,“逐奔”變成了“追趕逃走”,而“追比”更是成了“追求贓物”。結果明熹宗聽了當即大怒,不僅沒有獎賞辛苦的江西撫軍,反而罰了他們的俸祿。
還有一次,扶余、琉球、暹羅三國派使臣前來大明進貢,三國使臣皆帶來了當地奇珍,並在金殿之上,畢恭畢敬的將進貢的奏章獻了上去,為了讓大明君臣看到他們的態度,他們在奏章之中還特地採用中文書寫。
善於討好皇帝的魏忠賢結果奏章後,原本想替君分憂,結果看了一眼,發現自己大字不識幾個,就俯身將奏章呈給了明熹宗朱由校。目不識丁的朱由校拿起奏章,若有其事看了一會,以為這是外交交涉書,於是他站起了身,氣憤的將奏章扔到了地上,並說了一句“外邦小國無理至此”,轉身便拂袖離朝。
而除了不識字之外,這位明熹宗還有一個愛好,那就是做木工活,因此他也有一個“木匠皇帝”的外號。
平日無事,明熹宗就喜歡窩在寢宮做木工,其所造器物活靈活現,堪比魯班在世。他也對此極為痴迷,甚至經常幹活幹到廢寢忘食。在瞭解到明熹宗這個愛好後,魏忠賢就時常趁著明熹宗沉迷之時,拿著奏章過來詢問事宜,或請他御筆硃批,使得明熹宗對政事愈發反感。
終於,又一次雅興在被打斷後,明熹宗朱由校勃然大怒,不耐煩地對魏忠賢說道“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而魏忠賢也抓住這個機會,開始在朝堂攪弄風雲,大肆構陷東林黨人,將朝中弄得烏煙瘴氣。
而在朱由校的手裡,原本就在走下坡路的大明一朝,更是逐漸深陷危局。
說來也好笑,朱由校臨死之前,除了將大明這個爛攤子交給了弟弟朱由檢之外,仍舊不忘將心腹魏忠賢推薦給崇禎帝。而崇禎帝卻一改其作風,登基數月後,就將閹黨剷除,可惜大明危局已定,再也無人可以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