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每逢佳節胖三斤,說的是節假日胡吃海喝對人的影響。不過胖是可見的變化,假期的放肆還會帶來一種無法直接看出來的變化——腸胃的損傷。近日,記者特邀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脾胃病科主任趙小青,談談節後的腸胃保護和中醫湯飲食補問題。
探因
脾胃是健康生活的根本保障
“脾胃為後天之本,是我們得以健康生活下去的根本保障,而往往它卻不受重視,尤其是節日的脾胃容易受損。”趙小青認為,“歸納起來,最主要的是兩點,一是飲食不規律,二是進食太多太雜。”
據介紹,人體有生物鐘,每個器官系統也是一樣,假期的睡懶覺、熬夜、出遊都會可能不按時進餐,打亂了脾胃執行的時間節律,造成各種消化酶的分泌紊亂,胃腸運動的節律的紊亂,留給我們的是胃脹、胃痛,胃口下降等各種不適,就是所謂的消化不良了。
醫學證明,消化道雖然要接觸外來和自身分泌的各種東西,但其實人體的消化道黏膜還是很脆弱,經不起太多的不良刺激,各種辛辣刺激的食物,直接接觸消化道黏膜,造成炎症;同樣,吃得太多太膩,也會造成消化功能的負擔急劇加重,甚至直接崩潰,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等各種不適。
解惑
三分治七分養“三忌三宜”恢復腸胃活力
針對不少人提出的腸胃問題,中醫專家提倡“三分治七分養”,出現腸胃病狀後再進行治療,也不能完全減少腸胃病再次的出現頻率,中醫提出了“三忌三宜”有助於幫助腸胃不適人群恢復腸胃活力。
一忌過於清淡。“有些人認為讓腸胃休息,就是要吃粥面,少鹽少油,甚至無鹽無油。”趙小青說,“其實清淡不等於粥面,不等於油鹽嚴重減少”,相反,一日三餐都進食粥,反而因為胃排空過快,胃曠置的時間太長,胃酸對胃黏膜直接親密相處時間多,反而對黏膜修復不利,適當每天1次粥或面,其餘時間正常飲食就好,油鹽較平時減少1/3即可,避免出現電解質的紊亂。
二忌少食多餐。胃腸消化時間有一定規律,自古至今,按點三餐進食才是正常規律,為了讓胃腸休息,改為每次進食減少,而增加進餐次數實則不可取,加餐或宵夜其實都是改變了胃腸受納的正常規律,依舊是打亂了生物節律,不宜長期如此。
三忌濫用藥物。但凡有腸胃不適,許多人會根據經驗自行服用家中備用藥物,如奧美拉唑、黃連素甚至抗生素等藥物。趙小青補充道,“這些藥物都有一定的適應症和禁忌症,使用不當不僅無效,還有可能導致其它不良反應,不宜隨便使用。”
一宜細嚼慢嚥。市民做急診胃鏡時,經常見到胃腔內大量成形的米飯或粉面,說明狼吞虎嚥是許多人的進食習慣,這其實是加重胃的負擔,胃腸更適宜接受嚼爛的食物,無論米飯、粉面,還是蔬果和肉類等。
二宜多運動,好消化。中醫有句俗話,“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運動能加快人體代謝,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腸道蠕動,對消化不良腹脹明顯的緩解非常有效,並且,運動可增加呼吸的深度與頻率,促使膈肌上下移動和腹肌較大幅度地活動,從而對胃腸道起到較好的按摩作用,改善腸道的血液迴圈。運動不宜過於激烈,適度才能利於健康,運動時的心率,每分鐘以170減去年齡為妥,最好在飯後30分鐘以後開始。
三宜睡眠好,心情好。睡眠太少,胃病來找,按時入睡,胃腸安康。胃腸道是最能表達情緒的器官,當人憤怒緊張時,胃液分泌顯著增加,過多會傷及黏膜;恐懼悲傷抑鬱時,胃血流減少,胃酸分泌減少,會消化不良,長此以往,甚至還會導致黏膜萎縮。
小貼士
學會中醫湯飲妙方,手把手教你保護腸胃
不少市民在社交平臺上反映假期飯局吃了不少的燒烤和肉類,回家後會出現腹脹、腹瀉臭穢等問題。趙小青表示陳皮消食清熱化積粥是好的用餐選擇。有需要者可以準備陳皮10g、山楂10g、炒麥芽、炒谷芽各30g、馬齒莧20g、幹雞內金一個、生薑5g,用紗布包裹煮水,以藥汁煮薏米粥,隨量而服。
珠海作為沿海地區,珠海人的餐桌上少不了寒涼和海鮮類食物,腸胃不好的人很容易出現腹脹、腹瀉稀薄。針對這一情況,中醫推薦的陳皮驅寒祛溼化積粥可以很好起到很好的驅寒祛溼功效,食材包括陳皮、炒山楂、紫蘇梗、生薑等都是暖胃食材。
據不少學生黨和上班族反映,假期沒有了上班上學的時間約束,不少人的飲食也變得極其不規律。餓的時候靠零食、麵食充飢,正常餐點的時候反而胃口變差,伴隨腹脹、腹瀉現象出現。趙小青表示這也是引起腸胃不適的一個主要原因,日常的飲食搭配一碗陳皮炒米茶可以有效緩解這個情況。
另外,趙小青也向記者分享了一箇中醫湯飲的配方,“姜厚朴、炒萊菔子各10g,打粉,每次1-2g,水調紗布貼於神闕穴,2小時後取下,也可起到行氣消滯的作用。當然食療代替不了治療,如果症狀明顯,還是到醫院為妥,以免耽誤病情。”
【採寫】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吳楓
【作者】 吳楓
健康珠海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