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的喜歡談丹田,因為丹田是道教修道的重要部位,分為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而王宗嶽的《太極拳拳論》也說“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因此,如果不談丹田好像就不配談拳,不談丹田就不是超凡脫俗的高功夫。以前寫過幾次批評丹田的文章,結果遭到了很多人激烈地批判。這說明很多人還是很信丹田神功的,有的名人還專門練丹田,甚至拿了世界第一,創了世界紀錄。
陳鑫先生說的“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與“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是一個意思,並且比後者更準確。氣能下去不僅身體重心低而穩,否則頭重腳輕,容易失去平衡。而且氣下去對養生保健也有好處。年老的時候氣血容易上頭,不容易到腳,因此老人容易頭疼而腳腫。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是氣血暢通的標誌。氣要達到梢節,不要只到丹田,氣能沉到腳才好。
還有人把丹田當作發力的根本,這更是大錯特錯。力的來源是熱量,力的形式有多種多樣,身體各部分都有活性,也都有力。丹田部位正是腰部,那裡是身體的中樞部位,前後、上下、左右、旋轉的各種力都要透過這裡上行下達、外開內收,但並非這裡就是發力的主要部位,力最大的地方是腳,而丹田的力極小。
有的人發現摔人、抱人、推人、提重物、舉重物都要胸腹運氣。這不是為了發力,這是為了保護身體,也是對抗反作用力的狀態。是力作用到了自己身上,身體內的空腔充滿氣體,充實身體,以免身體受傷。人打沙袋,或者打人時,丹田是放鬆的,如果丹田緊張力就變小。因此,人們是把受力狀態與發力狀態弄混了,以為丹田運氣是發力,實際上是對抗外力。舉重時因為重物的重力落到了自身上,丹田必須充實。人衝擊我的時候,我也必須丹田充實才不至於萎縮。但我們用腳或手打擊外物的時候,只有腰、背、胳膊、手、腿、腳部發力,胸腹是放鬆的,否則力就滯了,滯在自己身上,既慢又小——意在哪力在哪。對敵時,意在敵,所以力也在敵方那裡,而不在丹田。
意守丹田是道教的一種精神內守的功法,但是意不能重,更不能運氣,否則後果很嚴重。意守也不是什麼結丹,而是神定,意定,氣定,做到意中有神,神中有信,信似虛中之實,比作為丹。實際上是虛中之實。
散亂之氣虛虛地凝聚起來,不擾亂心神,神就閒了。因此,即使是氣沉丹田也是自然下沉,不要刻意追求。
當然,承力時一定要運氣,否則會傷到自己。但承力時運氣都是短時間的,不會影響精神和氣血的執行。常年重體力勞作的人都胸悶胸疼,那就是運氣過了留下的病。我們練拳要練到氣下去,不要胸運氣,要腹部運氣,就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練到一定程度,能含胸拔背了,承力時就胸空腹實了。
要技擊,學會丹田放鬆。要養生,也要學會丹田放鬆。只有放鬆,氣才能自然沉下。使氣努力,會瘀氣。瘀氣甚於瘀血,練拳者不能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