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
第二時間
我們很難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但我們會在第二時間權威發聲。第二時間,與您相伴。
近日一則“女子長期吃隔夜菜重度貧血暈倒”的新聞一度衝上熱搜榜第一。媒體報道說:武漢的胡女士一個人獨居,為了省事,她總是一次做2天的飯菜,每次要吃的時候再拿出來加熱一下。最近,她總感覺渾身沒勁兒,甚至在家中暈倒,被鄰居緊急送往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查出重度貧血,究其原因竟是長期吃隔夜菜惹的禍。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範志紅看到這則新聞有點驚訝,在給人民政協網撰文時指出:隔夜菜以前曾經被說成“和胃癌有關”(其實根本沒科學證據)、“會食物中毒”(其實放冰箱冷藏過夜也不會中毒),現在居然又多了一個罪過——導致貧血!
到底什麼理由呢?範志紅表示想不出。
貌似有理有據,其實疑點頗多
媒體報道中是這麼說的:“醫生介紹,長時間烹飪會導致食物中的葉酸和維生素B12被高溫破壞,易患上巨幼細胞貧血,因此最好不要食用二次加熱的食物、隔夜菜。”
範志紅認為,這話貌似有理有據,其實疑點頗多。
首先,說女子重度貧血,而且是和營養有關的貧血(還有遺傳性的),到底是什麼型別的貧血?是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還是惡性貧血?或是缺鐵性貧血?文中語焉不詳,無法判定是哪一種貧血。不妨一一分析。
可能性1
葉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如果真是這個問題的話,最大可能性是這位女士攝入富含葉酸的食物太少。
富含葉酸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葉菜、豆類、動物內臟、肉類等。即便天天吃當天做的飯菜,如果既沒有足夠的綠葉蔬菜,也沒有足夠的肉類食物,也不經常吃豆類食物,葉酸來源也是不足的。
此外,蔬菜中的葉酸確實是比較怕熱的,就算天天吃新鮮做的蔬菜,如果加熱過度,也會造成葉酸分解,並不比製作合理的“隔夜菜”好多少。
反過來說,如果吃了足夠的綠葉蔬菜和肉類、內臟、豆類等富含葉酸的食物,而且是合理烹調的,就算在冰箱中放一夜,第二天加熱殺菌幾分鐘,葉酸的攝入量也不會太低,不至於因為葉酸缺乏引起嚴重貧血。人體對葉酸是十分珍惜的,還有肝腸迴圈機制來重複利用。短時間的缺乏並不至於引起嚴重的巨幼紅細胞貧血。
要知道,餐館的菜餚原料很多都是提前備好的,超市買的熟肉、豆腐、饅頭、花捲、麵包等也是頭天甚至幾天前做好的,速凍食品是提前做好冷凍的,吃之前都要再次加熱。很多加工食品保質期就更長了。難道吃它們都是引起貧血的主要原因嗎?
可能性2
維生素B12缺乏引起的惡性貧血
如果是這種原因,因為隔夜菜造成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首先,維生素B12在正常烹飪條件下損失較小,就算兩次加熱,也遠不會“全軍覆沒”。滷豬肝之類的食物,都經過一兩小時甚至更久的煮制,其中維生素B12大部分仍然可以保留。
其次,健康人體的肝臟中會儲存夠用幾年的維生素B12,幾個月不吃它都不會引起嚴重貧血,除非成年累月純素食。
可能性3
最常見的缺鐵性貧血
如果是這種貧血,就更和隔夜菜無關了。因為食物中的鐵元素是不會輕易跑掉的。肉類也好,內臟也好,堅果油籽也好,其中的鐵元素都不怕熱,也不怕隔夜儲存。
可能性4
其他營養素不足引起貧血
維生素C、維生素B2和維生素B6的不足,也會增加貧血危險。但是它們並不會因為在冰箱裡放一夜就完全損失掉,特別是維生素B2,如果有植物細胞結構保護的話,還是相當皮實的。鋅和其他微量元素缺乏也可能造成貧血風險上升,但它們就更不怕熱、不怕冰箱儲存了。
那麼,這位女士為什麼會出現嚴重貧血呢?範志紅推斷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一個人獨居,有可能是因為嫌麻煩,日常飲食總量太少、品種過於單調,或食物內容不合理,造成營養供應不足,多種營養素缺乏。
二是文中說她“生活非常節儉”,也可能是因為怕胖,肉類、魚類、豆製品、堅果油籽等營養豐富的食物攝入太少,綠葉蔬菜攝入也不足,這種飲食狀態容易引起貧血。
三是可能有消化吸收能力嚴重低下的問題。而且消化吸收不良和營養不良之間形成惡性迴圈,越消化吸收差越不敢吃,越不敢吃越營養不良,越營養不良,消化吸收能力越差。
維生素B12要靠胃裡的“內因子”來幫助吸收,胃病患者產生內因子的能力有降低,特別是萎縮性胃炎患者,因為胃壁細胞產生胃酸和內因子的能力不足,嚴重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利用。
葉酸利用則與腸道健康有關。從蔬菜攝入的“多聚穀氨酸鹽”形式的葉酸,必須經腸黏膜刷狀緣分泌的一種“γ-谷氨醯胺羧肽酶”作用,轉變為單穀氨酸鹽才能被吸收。如果腸道功能低下,或有腸道炎症,或者鋅元素缺乏,就容易造成葉酸利用不良。
五是存在其他影響血紅細胞合成的疾病情況,比如腎臟疾病和肝臟疾病都可能引起貧血。
六是服用某些藥物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影響造血功能、造成內出血等。
所以,文中一味把貧血的原因歸為“吃隔夜菜”,實在有點證據不足,站不住腳。
冰箱冷藏、冷凍食物也能保證營養價值
如今獨居人士越來越多,即便結婚成家,畢竟也經常會有伴侶不在家的時候。一個人生活,不可能頓頓都重新做飯,而且還只做一小碗飯,一小盤菜,然後把吃不下的全部扔掉,一點“隔夜飯菜”都不吃。
其實,合理的備餐並不會引起營養缺乏,甚至相反,能夠有效增加食物品種,對預防營養缺乏很有幫助。透過合理的分裝、冷藏、冷凍,能讓一個人的生活也能吃上一天12種以上的食材,能讓每一餐都有葷有素,營養充足。
比如說,一週做一鍋燉牛肉,一鍋紅燒魚,然後都分成幾份,冷凍起來。中午取出一份肉,加點蘿蔔土豆熱一下;晚上取出一份魚,加點蘑菇木耳熱一下;再配一份新鮮蔬菜即可。
主食也一樣,做一鍋大米小米飯,分幾份冷凍起來,每餐取出一份,用微波爐餐盒,加1勺水,大火熱2分鐘就能吃了。
這樣,天天都能有葷有素,各種營養素充足,這對預防貧血也是非常有好處的。
如果做飯做菜必須精準符合一餐食量,只要當天吃不完就得扔,那麼全國每天要扔掉多少食物?這和節約糧食、愛惜資源的潮流不一致,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相背離,給億萬家庭造成經濟負擔,給農業生產造成更大壓力。
用冰箱來冷藏、冷凍食物,就是為了透過降溫來延緩微生物的繁殖速度,也降低維生素損失的速度。明明是有利於食品安全性、有利於保持食品營養價值的措施,怎麼還變成有害做法了?冰箱無辜躺槍,含冤受屈,“隔夜飯菜”也不分青紅皂白背了鍋……
策劃:李木元
稿件編輯:何方 張佳琪
編輯:黃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