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至7日,第五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舉辦。本屆中國戲曲文化周以“中國夢·中華魂·戲曲情”為主題,在傳承、融合、對話中,呈現“園林中的戲曲、戲曲中的園林”鮮明特色,堅持守正創新,創新表現形式,將戲曲、曲藝、園林、遊戲、裝置、講座、教育普及等有機融合,形成全方位、立體式、多互動的戲曲體驗,在秋日美景中,為遊客與戲迷帶來別有韻味的品戲體驗。
本屆戲曲文化周重點邀請京津冀地區的專業院團,包括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北京交響樂團、北方崑曲劇院等18家專業院團,形成了京津冀地區“名團名劇名家”競相演出的局面,是對三地名院團實力、名劇目魅力、名角色技藝的集中展示,讓院團輪番輪番競技,京劇、崑曲、評劇、河北梆子、北京曲劇等會依次上演。
曲景交融品崑曲
北京園博園憶江南園區以江南園林為藍本,集中展示了世界文化遺產中南京瞻園中的一覽閣,江蘇留園中的揖峰軒等景點名園的各種造園要素和典型景觀。本屆戲曲節期間,北方崑曲劇院在園博園內的“憶江南”園,圍繞“崑曲絲竹吟”概念,根據憶江南園的特點,將其打造成為崑曲生態文化園。舉辦了一系列演出、互動、培訓等活動,帶領戲迷遊客品味崑曲、重溫經典,感受戲曲魅力。
在“憶江南”園的讀書軒、攬勝閣,崑曲《玉簪記·偷詩》《長生殿·小宴》《牡丹亭·驚夢》《牡丹亭·尋夢》《玉簪記·琴挑》《孽海記·思凡》《玉簪記·問病》《奇雙會·寫狀》……好景中好戲連連,經典名段引得遊客戲迷掌聲不斷,現場觀眾大呼過足了戲癮。
在園裡的各個角落,崑曲傳習夏令營、崑曲妝容體驗、崑曲文創展覽等活動同步舉辦。遊客觀眾可以多維度、多方位欣賞和了解崑曲藝術。在演出區,北方崑曲劇院還以演前導賞、互動體驗、有獎問答、身段教學等新穎別緻的形式增強與遊客觀眾的互動,讓他們切身體驗崑曲的一招一式,瞭解博大精深的崑曲藝術內涵,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精神內涵的理解和認同。
與此同時,北方崑曲劇院在北京園“華彩韻京城”系列活動中參演崑曲《孽海記·雙下山》《春香鬧學》等,在陽光劇場“英雄今古情”系列活動中參演崑曲《西廂記》,在4號門舞臺“風華百年頌”系列活動中參演現代崑曲《飛奪瀘定橋》。
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北方崑曲劇院院長楊鳳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到“參與中國戲曲文化周5年以來,北方崑曲劇院都會以講座、經典劇目、培訓、互動等多種形式,吸引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關注崑曲,關注中國戲曲藝術,為戲曲藝術的發展壯大培養深厚的觀眾基礎。”
古老崑曲講好紅色故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4號門舞臺‘風華百年頌’系列活動中,北方崑曲劇院為戲迷遊客帶來了現代崑曲《飛奪瀘定橋》,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讓遊客觀眾在國慶期間,感受百年崢嶸歲月留下的紅色印記。”楊鳳一說,新版《飛奪瀘定橋》是一部故事線索完整、表演文武兼備的大型劇目,將交響樂與合唱融入到崑曲演出中,講述了“飛奪瀘定橋”的歷史故事。
將“飛奪瀘定橋”這一紅軍長征中的重要戰役搬上崑曲舞臺,經過幾代崑曲人的傾力奉獻。“崑曲有著600多年的歷史,如何用崑曲的藝術形式表達現代題材?這是非常具有挑戰和難度的,因為崑曲的唱腔、表演形式等都是慢節奏的。為了讓崑曲藝術與時俱進為時代發聲,近年來,崑曲人在嘗試用崑曲講好紅色故事方面做出了努力,《飛奪瀘定橋》《陶然情》《紅霞》等革命題材劇目在這一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果。”楊鳳一說,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在中國戲曲藝術周的舞臺上再度亮相北方崑曲劇院傳家戲,推出新版《飛奪瀘定橋》,是北方崑曲劇院和崑曲人對黨的祝福,也是在奮進文化強國路上,新時代文藝工作者以文化人,講好時代故事的新形式、新手段。
多變方式與不變的傳承初心
中國崑曲是中國古典戲劇的傑出代表,其藝術成就與文化價值超越了國界和民族。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佈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中國崑曲位列其中。20年來,在推動崑曲藝術的傳承、發展方面,北方崑曲劇院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被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後,北方崑曲劇院推出了一批優秀作品,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青年演員,崑曲藝術迎來了現代以來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得到年輕觀眾認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這為崑曲藝術的傳承發展打下了紮實的群眾基礎。”在楊鳳一看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非常大的魅力,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年輕人是民族的未來,只有他們意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貴,才能讓這些文化基因得以傳承發展。“他們紛紛走進劇場來關心、關注崑曲藝術,對崑曲人來說,我們所付出的努力才是值得的。事實表明,北方崑曲劇院推出的膾炙人口的劇目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同時也得到了專家和社會各界的好評,這是崑曲人的欣慰,也是崑曲藝術發展的未來。”楊鳳一說。
中國戲曲文化周注重專業品質與群眾參與,編織“園林中的戲曲”與“戲曲中的園林”情境,已經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名片、戲曲文化體驗的盛大節日。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戲曲+園林”“戲曲+裝置”“戲曲+遊戲”“戲曲+教育”等“戲曲+”活動,以互動體驗、任務闖關、有獎打卡、近身表演等多種喜聞樂見的形式與新穎別緻的手段,吸引遊客戲迷與園博園的多個活動區產生聯動,感受戲曲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強大魅力,使得戲曲文化在遊園中得到更好的傳承、傳播與推廣。“我覺得中國戲曲文化周是一個非常棒的專案,舉辦5年來已經慢慢做成了一個品牌。在園林中品戲的形式讓中國古典戲曲與觀眾有了更近距離貼近的機會。”楊鳳一介紹,與傳統的劇場舞臺相比,園林中的舞臺少了繁雜的燈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演員有了更開闊的視角和更放鬆的心態。古典園林與古典戲曲的相融,讓熱愛國潮的觀眾找到了更多共鳴,這種交流是在舞臺上難以達到的。“中國古典戲曲的傳承需要這樣的平臺,戲曲人也特別願意有這樣的機會,能夠走近大眾,為觀眾提供實景版、沉浸化、體驗式的演出,演員和觀眾像切磋技藝一樣相互交流才會相互吸引,才會真正助推崑曲藝術得到永續傳承。”楊鳳一說。
來源: 北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