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家長交流一:成績穩定性的因素
以高中數學為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數學學科特點與學生學習貫、心理素質等有關係。
高中數學知識點多,難度大,從初中常量數學到高中變數數學,發生了質的變化;高中一般實行小旋環,高一新生是當年送高三畢業的老師任教,老師從教學高三綜合素質,應試能力培養,學科知識綜合教學,一下又回到義務教育的初三剛進入高中的學生,雙方差距較大,也是有一個磨合的過程;老師授課速度快,往往前面知識還沒有完全弄懂,老師又講在新課了,這必然導致學生知識理解不深,記不牢,一學一邊忘記,絕大多數同學第一期所學數學知識都不紮實。高中數學考查的是學生的思維和能力,題目千變萬化,老師課堂上講的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與課後作業,和考查題目難度相差較大,聽得懂課,或本章節主要的知識和基本方法掌握了,老師佈置的習題、考題中涉及前面的舊知識,這些舊知識當時就沒有掌握好,所以出現本章節內容掌握了但還是考試不會做題的現象;高中數學有一百多個知識點,這些知識點可以組合成無數個考題。試題難度可分為基礎送分題,也可以是難到連題目都看不懂的難題,學生不可能每個考點都掌握得很好,每個考點掌握程度也有比較大的差異,某次考到知識薄弱點、盲點時成績就差一些,即成績不穩定性與試卷的綜合程度關係。 其次,相比初中,學習不僅要努力,還要講究學習方法。有的同學到高中幾個學期後還是初中學習方法去死記硬背,不重視知識體系的建立和理解,缺少歸納總結,不能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不注意平常的記憶和積累,總是在考前突擊,記一下有關的知識點和公式,考試後就忘了,課後不及時複習等等。某一次考前沒“急時抱佛腳”,這次考得成績就差一些,這也是不穩定因素之一。
再其次,情緒不穩定,老師要求養成好的習慣,堅持幾天,某次考試效果不太明顯就放棄了。又回到:簡單的基礎練習題不做,難題又不會做;有時對題目有了思路,自認為“懂了、會了”又不馬上寫一寫,畫一畫,結果考試時自認為會的還是沒做對。明知自己這樣是不對,但老師建議不接受不願糾正那些不良習慣;有學生的只有長計劃沒有短安排,學習上不是旋序進漸,還在高一高二就只釘那些偏、奇、怪需要用絕招的140分以上題目,而忽略了考通性通法的高考真題,失去學習興趣和信心;比如手裡拿的是三角函式題,沒有靜下心來看題讀題認真審題,沒有把題目中獲取的資訊聯絡三角函式主要知識點、常規題型、主要的解題方法上找突破口或叫切入點,不是如何把這個題目解決,而是又想到老師還佈置得有數列題,數列題也沒有認真去做又想到解析幾何題,考試時還是類似的做法,哪道題都試一下,哪道都沒有寫出過程,一混兩個小時就過去了。“以平時成績不重要,只要高考時認真做考好就行了”為自己開拓。所以,情緒也是影響某次考試的主要因素之一。
學生在學校、班級排名起伏比較大,學生成績相對不穩定是正常情況,每次考試後,不過需要認真總結,從知識方面查漏補缺的同時,還要從非智力因素方面查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有糾偏、努力的方向。
不過也有兩類學生這種現象不明顯,而成績較穩定。一是基礎紮實,成績特別好,無論題目如何變化,難度如何提升都不影響他正常發揮:另一類是成績特別差,無論多基礎的題都不會做。
“成績特別好,無論題目如何變化,難度如何提升都不影響他正常發揮”。這樣的學生固然有老師引導的方式得法,但他的聰穎、悟性遠非常人所能及,自嘆不如。老師看多了學霸的共性,也深諳真正的學霸心性與常人的差異,所以老師一般不會強求學生成為學霸。老師也看到了很多因努力而走向輝煌的學生,所以堅定不移地支援學生努力、勤奮。知道學生需要哪些能力,怎樣使其擁有鬥志,更明白學生在低谷時需要什麼,在前進中需要怎樣助力……但不是要學生與天爭與地爭的非做學霸不可,而是不斷突破自我達到自己最高的上限。或許,這才是老師作為存在的最大意義吧。
20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