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駛過荒漠,眼前的一切變得蒼涼與寂靜,雖然是8月盛夏,但嘉峪關市的地貌依舊貧瘠,連綠樹都成了稀有植物。這是獨屬於西北的氣質,原始粗獷卻又飽含生命力,令人變得渺小,變得敬畏。
這次旅途的目的地,是建於荒漠中的嘉峪關。兒時讀書時,便對這座關隘充滿嚮往,我最為敬重的兩位歷史名人:林則徐與左宗棠,都因各自因緣來過這裡。
林公目睹雄關的高聳巍峨,寫下了:“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徵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雲低”的詩句。左宗棠收復新疆回來,意得志滿,站在嘉峪關城樓上看江河豪邁,落日高懸,寫下了“天下第一雄關”的牌匾。
嘉峪關是值得這樣稱讚的,這座600多年的險要雄關,是西北最堅韌的堡壘。
嘉峪關的地理選址很巧妙,南部是險峻的討賴河與高不可攀的祁連山,北部是黑山和無邊無際的荒漠,只有中間這條孤道可走,扼住了這條道便扼住了整條絲綢之路。
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明朝開國大將馮勝所建,最初是土城,之後的160多年來陸續築造城牆,形成了內外兩城的格局。
雖說明朝才開始建,但宋元時期有關無城,只是充當商貿節點。明朝建國後,朱元璋已無深入西域的野心,便在此興起關隘,作為邊界橫隔了東西兩方。《明會典》中記載:“嘉峪關外,並稱西域”,在當時出了這座關隘,就算來到了國外。
嘉峪關比想象中的還要雄偉,內城高10.7米,外城高12米,通體以黃土夯築,以磚包牆,雄偉堅固,威嚴不可侵犯。遊客走入關內,如同陷入城堡之中,顯得渺小脆弱,黃土藍天的壓迫感瀰漫而來,令人充滿敬畏之心。
這些天塹般的城牆在修建之初可謂費盡功夫,光是沉重的石塊都不好搬動,於此誕生了“潑水成道”、“山羊託磚”的故事。
當地的工匠們,將水潑在地面上,寒冬臘月的西北頓時結成了冰塊,於是一條可以運輸石塊的冰道便成功完成。到了城牆下,如何將城磚搬上呢?山羊便成了省力的載物工具。
沒想到高大威猛的嘉峪關,還有如此細膩聰明的一面,都說西北人豪放不羈,可做起事情來同樣有精巧細緻的一面。
明朝之後的嘉峪關,幾經重修和完善,基本儲存完好。現在關內有幾十座古建築房屋,都是清朝時期的文物,城牆上的箭樓、敵樓、角樓也有幾百年的歷史。
關內的建築多和商貿有關,比如遊擊將軍府,這是駐紮嘉峪關的管理場所,任何通關商人都要經過將軍府的同意才可出入境。府衙儲存完好,初建於明隆慶年間,各機構辦公地井然有序,漫步其中彷彿能聽見古時官員通報的聲音。
外城東部有座關帝廟,始建於明末清初,供來往商人祭祀所有。沒想到關羽信仰在遙遠的西北邊界也可以尋到,真是令人感慨。關帝廟不大,古樸典雅,大殿、過廳、馬房和牌樓應有盡有,建築文物都是清朝末年的。
整座關隘有3大城門,從西往東分別是嘉峪關樓、柔遠門、光華門,三座城門位於同一條中軸線上,這是“過洞式城門”的典型建築風格。
城門之上都立有巍峨城樓,站在城牆上眺望,三座城門遙相呼應,壯觀至極。倘若遇到落日時分,金色夕陽將光線灑在城門上,整座關隘陷入金色暖陽中,金黃耀眼,褪去了軍事城堡的威嚴,顯得柔和肅穆,美麗動人。
如今的嘉峪關已成了西北必打卡的景點,遊客絡繹不絕,漫步其中身邊常會出現“將軍帶兵巡遊”的場景,這是景區推出的沉浸式的遊玩體驗,令人印象深刻。
嘉峪關不僅是天下第一雄關,還是萬里長城的起點。關隘不遠處有座“長城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從西向東的第一座墩臺,距今已有500多年曆史。墩牆被圍欄環繞,表面已經被風沙洗禮的凹凸不平,透露著滄桑與厚重。
“清流討賴臨危壁,大嶺祁連斷戰氛;鎧甲冰河聞拆鬥,旌旗旭日舞鵬鯤”。我注視著這個黃色的土墩,內心感慨萬千,它就像最堅韌的衛士,默默守護了幾百年的時間,哪怕已到了風燭殘年,卻依舊堅守使命,令人心生敬仰。
順著“長城第一墩”往北,是獨特的“懸臂長城”。城牆建於黑山之上,陡峭險峻,坡度較大,像是懸著的手臂一樣,因此得名。登上城牆眺望遠處的風景,除了嘉峪關繁華的市區,四周皆是一片荒蕪,西北的荒涼之感油然而生。
如果你想要感受西北的魅力,嘉峪關一定要來看看。這座長城上的最大的關隘,經歷了無數的戰火與硝煙,目睹了盛大的使臣朝貢和絲綢貿易,這些一點一滴的歷史記憶,都留存在了關隘的一城一磚中。
地址: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公里處
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家!更多景區、養老、免費旅遊資訊,關注我即可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