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從事了教育行業,還是需要好好來看一下“雙減”政策的。網上已經有很多關於“雙減”政策的解讀,但不妨礙我們再解讀一次。
畢竟“雙減”政策並不是一時的熱點,而是會成為未來3-5年內被反覆強調的內容。
01
什麼是“雙減政策”
“雙減”檔案的全稱是:《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指出,要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
我先說結論:這份檔案直接給教育培訓機構判了死刑,但指明瞭未來中小學教育發展的方向。
工作目標:1年內有效減輕,3年內成效顯著,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顯著提升
兩個目標:緩解教育焦慮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三個具體措施:管控作業;提升課後服務水平;規範校外培訓行為
所以說,“雙減”說的是“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減輕校外培訓負擔”,如果說人話的話,說的就是:一是要減少校內的作業,二是要減少參加校外補課班。
減少校內作業自然不用多說,畢竟大多數學校都是公立學校,對於政府檔案的執行都會非常到位,問題主要是對於校外培訓機構的治理上。
對於校外培訓機構的治理重點內容:
1.校外培訓機構將由營利性機構變成公益性機構
2.校外機構培訓的資金將由銀行監管
3.被監管的物件不只是線下教學,線上教學也要被監管
4.所有資本必須和教育機構脫鉤,已經上市的要退市,已經融資的要退股,不允許外資接盤。
02
我們的“擔心”
其實檔案一出臺,我們都開始擔心2個問題:
1.取消校外培訓,會不會造成階級固化
2.市場需求依然在,會不會造成“私教”盛行?
當這份檔案出臺之後,大家最害怕的就是我們會出現韓國上世紀80年代的情況。
當時的韓國政府也發現了國內的“校外行業”會給家庭造成巨大的教育負擔,增加韓國的生育成本,且導致韓國青少年在高壓狀態下的精神扭曲,從而加劇韓國“少子化”的趨勢。
所以韓國在1980年開始嚴厲打擊課外補習,但是這一政策卻催生出了專門針對權貴家庭的秘密上課補習的服務,被稱為“別墅補習”。
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政府只是禁止了對於平民的課外補習,而韓國權貴的子女可以在家接受秘密的“別墅補習”。
最後權貴階層的子女反而以更小的競爭壓力,獲得了更大考入名校的機率從而繼續維持權貴階級。
而平民子女直接成為了改革的犧牲品,更加考不上好大學。
因此,韓國改革的結果,就是:私教盛行,階級固化。
所以我們的擔心不無道理,但是重新反觀韓國禁止補課的改革為何失敗。
其實就是韓國政府只敢禁止中下層韓國人的補習班,卻不敢管權貴們在別墅的私人補課。
這樣的結果,自然導致的是階級固化,私教盛行的局面。
第二,是韓國社會除了透過高考來實現階級躍升的途徑之外,真的沒有其他可以改變命運的方式。
大家都知道韓國是被幾大財閥控制,巨頭企業肆意壟斷,勞動法幾乎不被執行,除了公務員、醫生和大企業核心部門之外,普通韓國人基本沒有什麼體面的出路。
普通人最好的逆襲方式,就是名牌大學畢業之後,進入大企業做一個螺絲釘,除此之外,就真的只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永世不得翻身。對於韓國底層有多慘,看過電影《寄生蟲》的人應該都知道。
所以韓國人對於孩子補課的重視,是遠遠高於我們的。
光從這兩點出發,我們就能看到我們現在的“雙減”政策和韓國禁止補課的相同和區別:
相同:第一,都是想透過禁止補課,來提升大家的生育慾望,避免進入“少子化”社會;第二,都是希望幫小孩子減輕學習壓力,可以有多元的發展。
不同的,是韓國不敢對權貴階級動手,只是禁止了補課,並沒有疏通階級流動的通道。
但是我國,不一樣。
03
"三胎政策"與“職業技術大學”
在“雙減政策”提出之前,是“三胎政策”的落地,“雙減政策”可以看做是“三胎政策”的支援政策。
只有解決了家長們的對於子女的教育問題,當養育子女的成本下降,家長才敢放心生三胎。
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人口,人口是最重要的資源。
“雙減政策”的核心就是為了給家長減少撫養子女的成本,從而促進人口的增加。
光從這一點就知道國家對於“雙減”的力度之大,並且禁止教培機構上市,禁止資本操作,力度遠遠大於韓國只敢禁止平民補課,不敢對權貴動手的方式。
當然會有少部分的富人可以繼續讓自己的子女進行“別墅補習”,但並不會想韓國一樣成為“風氣”
第二,和“雙減政策”同時出現的是呼籲各地成立“職業技術大學”。
雖然中考要將學生五五分流,一半去普通高中,一半去職業高中,但去職業高中的不代表他們就不能考大學。
在未來,以培養職業人才的“職業大學”也會成為主流,透過學習的上升通道並沒有堵死,反而是擴寬了一條道路,所以並不用擔心考不上大學的問題。
並且在未來,藍領的工資一定是高於白領的,當技術工人,並不比坐在辦公室辦公的白領工資低。
這其實就是趨勢,原因就是隨著物價的提升,當更多的工作被機器取代之後,真正需要人工的工作,一定是越來越高的。
比如“理髮”,小時候理髮是5元,現在便宜點的理髮店也需要20-30元,這是因為理髮師的技術變高超了嗎?
並沒有。
而是因為理髮是一個無法被機器取代的工作,並且物價的提升,讓人工費用越來越貴,一個tony老師的工資,或許都比你的高。
04
“反壟斷”和“共同富裕”
除了“三胎政策”、“雙減政策”,最近被大家議論更多的,還有“反壟斷”和“共同富裕”、“三次分配”
“反壟斷”是必然趨勢,是經歷改革開放40年後對“公平”和“效率”的再一次調整。
在國家一窮二白的時候,“公平”是必須,的只有側重“公平”才能得人心,但當國家需要快速發展的時候,需要犧牲一些“公平”,換取“效率”。
改革開放後40年裡的風起雲湧,就是大家對於“效率”的追求,這一階段,創造了無數的造富神話,但是金錢對於權力的腐蝕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
其次,就是各個行業崛起的龍頭逐漸成為了行業的壟斷者,一旦有壟斷的出現,“效率”也就不會繼續再發揮作用。
這時開啟“發壟斷”,不僅是對於“公平”的追求,更多對更高“效率”的要求。
所以,我們不必對國家對於巨頭的打壓感到恐慌或是焦慮,這是社會進一步發展時,國家必須使用的手段。
所以說,在未來,創業的機會會越來越少,因為在這個再次追求公平的時代,想透過血腥的資本積累實現暴富的機會越來越少,但是透過打工實現小康的途徑越來越多。
因為國家對應行業的整頓,不僅是在打壓壟斷,更是讓各個行業認認真真的遵守法律,給勞動者創造了更好的就業機會,如今開始說“996”違法也是出自於此。
不信回首十年前的新聞,還有很多“血汗工廠”“黑磚窯”的報道,但是現在,這些事情已經不復存在了。
再者是“共同富裕”,“三次分配”的政策。
“共同富裕”很好理解,在改革開放時期,我們提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在追求效率的時候,無法避免要犧牲掉一部分公平,但是現在,到了“先富帶動後富”的時候了,所以提出了“共同富裕”,“三次分配”
所謂的三次分配,是指:
初次分配:即初次收入分配。
再分配:指國家的各級政府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透過稅收和財政支出的形式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過程。
三次分配:主要由高收入人群在自願基礎上,以募集、捐贈和資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分配,是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補充,有利於縮小社會差距,實現更合理的收入分配。
但是,“三次分配”是不可能指望先富群體發善心來進行募捐的,真正的手段,是開始徵收“房產稅”,“資本利得稅”,高額“遺產稅”。
中國目前還沒有開始真正徵收“房產稅”和“資本利得稅”。
這兩種稅在過去追求財富的階段,是沒有徵收的,但當社會風氣從追求個人財富變成“共同富裕”,這兩種稅收的開徵就有了成熟的條件了。
富人是不可能把錢掏出來的,就像你不可能無緣無故掏出1萬塊錢給陌生人,只有透過更強硬的稅收手段,才能真正調節高收入群體收入過高的問題。
所以,再回過頭來看“雙減政策”的兩個疑問:
取消校外培訓,會不會造成階級固化
市場需求依然在,會不會造成“私教”盛行?
階級固化不是取消校外培訓造成的,解決階級固化的方式也會透過“共同富裕”解決。
“反壟斷”之後,社會各行各業會更加欣欣向榮,勞動待遇也會變高,大家對於人生的追求可能也不只有透過“中高考”上大學,當白領。
去職業大學,學一個一技之長,做一個技術工人也成為了一條非常好的人生選擇。
補課的市場需求,或許也沒那麼強烈了。
05
“教培行業”的落幕
來再看一下教育培訓行業。
在此之前,最容易創業的兩個行業,一個是餐飲行業,另外一個就是教培行業。
因為這兩個行業最適合開夫妻店,並且只需要簡單的人力資源要求,不需要太多技術和裝置,並且需求量還極大。
餐飲就不用多說了,每個城市都有無數條小吃街,一個人,一個三輪車,就可以是一個攤位。
而教培行業,只用找幾個大專生,大學生,就可以撐起場子了。
很多時候在國家要禁止一個行業的時候,民間都會用一句“百萬曹工,衣食所繫”的話,來賭國家不會對於一個行業一刀切。
因為任何一個行業,都有數百萬乃至上千萬的從業人員。
比如說教育培訓行業,至少有1000萬的從業人員,一旦這個行業倒閉,隨之而來的就是1000萬人失業,如此龐大的失業人群,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不穩定因素。
但是這次,國家在面對1000萬失業人群,和持續走低的生育率面前,選擇了生育率,畢竟人口才是一個國家的基礎。
我們不可能和歐洲一樣,透過引入移民的方式來補充國家人口。
那需要的就是創造一個養育子女低成本的社會,讓大家更願意生孩子,那對於加劇教育焦慮的教培行業,那隻能說對不起了。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每個人身上都是一座山
但時代不會因為你而停留,我們能做的,就是看清時代趨勢後,再奮力追趕
把1000萬人趕出教育行業,也是為了讓大家創造更多的價值。
教培行業的發展,本來就是在加劇內卷。
當部分學生去參加培訓的時候,會提高他們的分數,但當所有的學生都去參加培訓的時候,只會提高分數線。
劇場效應造成的結果,只能是學生犧牲了全面發展的時間。
這個時候,教培行業不僅沒有創造社會的總價值,反而給社會造成了傷害,整治教培行業成為了必然,只是沒想到這次整頓的如此徹底
06
時代的趨勢
最後,很多人都在說,中國要開始走“德國模式”。
確實,德國目前的狀態和我們要追求的狀態很像。
德國技術工人的工資很高,非常注重職業教育的發展,這和“雙減”政策相關。
對於富人和企業會徵收重稅,社會福利高,這和“共同富裕”相關。
德國對房屋買賣徵稅25%的重稅,對租房租金進行上限管制,這和“房住不炒”相關。
……
所以,在我們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們已經知道了國家的大方向要往哪裡走了,趨勢,就是如此顯而易見。
我們不必再去討論“雙減”政策對於教培行業的打擊,因為這和P2P一樣,已經成為了歷史
我們也不用在擔心沒有了教培,孩子的成績如何提升,畢竟我們生來的夢想,不是成為一個小鎮做題家!
教育本來就是用來篩選人的!
當教育迴歸了教育的本質,我們可能會少了一位透過高考塑造的小鎮做題家,多了一位接受過職業大學教育後的高薪藍領
當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一切都豁然開朗,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做什麼?
關注職業教育,教育永遠長青,打擊的只是中小學的教培行業,不代表整個教育行業的覆滅,終身學習的社會,教育永遠是最大的財富
研讀德國現代化程序,既然中國開始要借鑑“德國模式”,那就馬上去了解德國模式的利弊,至少讓我們看清未來5-10年的政策趨勢
唯有看清趨勢,才能讓我們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自助者天助之!
願與諸君共勉!立足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