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形的物品或手勢,常被人們用來表達愛意,“愛心其實是心臟”這個概念,彷彿已經深深刻在人們的認知裡。
如果問心臟是什麼形狀,大多數人也會回答,心臟就是心形的。但科學家認為,心臟的真正形態是個螺旋形的莫比烏斯環。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為你講述心臟形狀被發現的過程,並教你在生活中保護好它。
受訪專家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 許頂立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 李傳昶
心臟其實不是“心形”的
早在16世紀就有人發現了心臟整體的圓錐形態,也就是我們以為的心形。
17世紀,英國醫生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發現了迴圈系統,將心臟和肺接入了整個迴圈系統的閉環中,他認為,人類的心臟是一塊同質的肌肉,包含4個腔室,心肌收縮時排出血液,放鬆時充滿血液。這也成了300年來人類對心臟的主流認識。
大約在50年前,一位叫Francisco Torrent-Guasp的西班牙醫生有了新突破。20世紀50年代,他還是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醫學院的一位四年級的學生,那時起他就不斷解剖各種動物的心臟。
經過25年的研究後,他發現心臟整個就像一條寬面,是一個由肌肉構成的橡皮帶;更有趣的是,這根勁道肌肉條是以螺旋的形態組織成心臟的。後來這條肉帶就被稱為心肌帶。
圖片來源:David Geffen School of Medicine UCLA
這條肌肉帶以螺旋線的方式絞成了心臟。也就是說,心臟是一個莫比烏斯環,是一個扭成了8字的螺旋。心肌帶以扭了3下的莫比烏斯環(A行中的3X)的形式構成了心臟(C)。
圖片來源:(DOI)10.1016/j.ejcts.2006.03.011
實際上,這種螺旋結構遍佈在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心臟中,而螺旋線本身在大自然中很常見,貝殼、松果、向日葵等都含有螺旋線。
別忽略5個“傷心”細節
知道了心臟的形狀,有助於我們更加了解自己身體的神奇構造,但這還遠遠不夠。
心臟全天24小時無休,它看似堅強,實則很脆弱。大部分人關注心臟疾病,常聚焦於肥胖、高血壓等導致心臟病的元兇,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易被忽視的“傷心”細節。
1氣溫過高/過低
- 高溫讓人體新陳代謝加快,血液中攜帶的氧氣量減少,心臟負荷加重;大量排汗,易導致血液黏稠度升高,產生血栓、栓塞、動脈硬化斑塊。
- 低溫引起血管收縮,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引起血壓增高、心率加快。此時,心肌容易缺血、缺氧,誘發心絞痛、心梗。
2睡眠時間過短/過長
睡眠不足的時間持續5天,心臟功能就會減弱,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過度睡眠同樣影響心臟健康。每天最佳睡眠時間為6~8小時。
3經常服用止痛藥
長期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雙氯芬酸、布洛芬等)止痛,會增加心肌梗死和中風的風險,服用阿片類藥物患心臟病的風險更高。
4愛吃甜食
攝入過多糖會導致體內甘油三酯水平上升,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易導致心梗。
5不注重口腔衛生
口腔中的致病菌會隨著血流至心臟,導致心肌發炎。口腔健康狀況差還會使血壓產生波動,增加中風風險。
此外,運動過度、脾氣暴躁、暴飲暴食、用力排便、吸菸酗酒等,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也會影響心臟健康。
8個習慣讓心臟更堅強
生活中堅持8個好習慣,能有效降低心臟病風險。即便只能養成一半好習慣,也有利於心臟健康。
// 每週運動150分鐘
對大部分人來說,一般建議每週至少堅持運動5天,每天至少30分鐘,鍛鍊以慢跑、步行、騎車等有氧運動為主。老人不妨打打太極拳。
// 體重指數控制在18~25
超重會加重心臟負擔,還可能導致心肌肥大,甚至引發心肌病等後果,且肥胖情況越早出現,對心臟的傷害越大。
如體重超標情況一直得不到改善,心臟受損情況會更嚴重。成年人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應控制在18~24.9,25~29.9為超重;大於或等於30屬於肥胖。
// 戒菸戒酒
吸菸者心血管病發病率是不吸菸者的2~3倍,還應注意遠離二手菸。飲酒量越大,高血壓的發生風險就越大。全球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的一篇文章顯示,酒沒有安全劑量,即使喝一點也有害。
// 少吃加工肉類
香腸、培根、熱狗、火腿等加工紅肉製品含有較多鈉、硝酸鹽、磷酸鹽等。如果是煙燻、燒烤肉食,還會含有多環芳香烴化合物,對心臟健康不利。
// 多吃果蔬和穀物
菠菜、韭菜、芹菜等蔬菜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纖維素,有助降低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胡蘿蔔、西紅柿等富含胡蘿蔔素,有助緩解動脈硬化。
日常還應多吃穀物,包括全麥粉、燕麥、糙米、大麥、玉米、蕎麥和小米等。
// 低鹽飲食
長期高鹽飲食可能引起的心血管病。
烹調時少用鹽和醬油,可試著用香料或其他天然調味品代替,例如大蒜、姜、檸檬草等。建議全天食鹽總攝入量小於等於5克。
// 定期體檢
普通人群每年要進行心電圖檢查,有各類心血管疾病、心源性猝死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到醫院進行全面心臟檢查。
// 控制好其他疾病
多項研究證實,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以及糖尿病等都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素。建議及早改善生活方式,並進行相應治療。▲
本期編輯:王曉晴
版權宣告: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