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在自然科學以及物理、化學、材料等領域不斷進行研發,如今已經取得了
相當優異的成績,成為國家重要的戰略科技力量。
從近段時間媒體透露的相關訊息來看,從雜交制種到太空衛星,中科院再度突破了2項關鍵技術,提升了我國在國際科學界的話語權。
成功研製全球首顆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
9月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透露,在中科院相關人員3年的共同努力之下,目前中科院自主研發的全球首顆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目前已經完成相關研發工作。
據郭華東院士透露: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能夠透過晝夜全天時的檢測以及多載荷的協同觀測,為相關檢測、評估提供先進、開放、共享的資料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除了具備熱紅外、微光以及多光譜成像儀3種載荷以及11天便可實現全球覆蓋的功能實現了行業打突破之外;同時,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作為全球首顆可持續發展衛星,其成功研發意味著中國在可持續發展大資料領域取得了重要成績,掌握一定的國際話語權。
培育高產優質雜交海帶新品
中科院在水產新品種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據農業農村部近日釋出的“2021年審定透過水產新品種”名單顯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大連海寶漁業有限公司聯合培育的高產優質雜交海帶新品——中寶1號赫然在列。
筆者瞭解到,中科院與大連海寶漁業有限公司自2008年就開始進行優質雜交海帶的選育、研製工作。歷史10年時間終於成功培育“中寶1號”,對於雙方而言是最大的肯定。
據悉,高產優質雜交海帶新品“中寶1號”不同於傳統的採孢子制種方式,而是選擇單倍體克隆雜交方法完成規模生產。
這就意味著中寶1號具備高產量、高出成率以及藻體寬闊等顯著優勢,有效彌補了誕下我國海帶生長過程中存在的栽培種群遺傳多樣性降低等缺陷。
業內人士透露:在相同培育條件下,中寶1號與普通養殖海帶相比平均產量可提升63.9%,燙菜加工出成率提高10%以上。
由此可見,中寶1號的成功研製以及未來的大規模推廣,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海帶產業的良種化發展,進而促進整個水產養殖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