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人體的血管全長約10萬公里,如果全部首尾相接,可以繞地球赤道兩圈半。這其中佔絕大多數的是毛細血管,它們細小到肉眼無法看見,除軟骨、角膜、毛髮上皮、牙釉質外遍佈全身。心臟把血液從動脈輸送到毛細血管,在毛細血管進行物質交換,再從靜脈流回心臟。
動脈是輸送血液給器官的血管,它的管壁較厚且富有彈性。按照動脈管徑的粗細可以依次將其分為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微動脈。大動脈包括主動脈、肺動脈主幹及其發出的最大分支。左心室射血時,一方面推動動脈內的血液向前流動,另一方面使主動脈擴張,稍後被擴張的大動脈管壁發生彈性回縮,將貯存在大動脈內的那部分血液繼續向外周推動。大動脈的這種功能稱為彈性貯器作用。它就像“第二心臟”一樣參與泵血,變間斷的心臟射血為持續的血液流動,還可以緩衝動脈血壓,使其不致大起大落。
中動脈是從大動脈發出的分支,其作用是將血液輸送至各器官組織,也稱為“分配血管”。我們平時在手腕觸及脈搏的橈動脈就是中動脈,其血壓和大動脈相比落差不大。醫生通常用壓脈帶和聽診器測量肱動脈血壓,觀測人體動脈血壓的波動。
小動脈和微動脈的管壁富含平滑肌,可透過平滑肌的收縮或舒張使血管口徑發生明顯的變化,進而調節組織器官的供血。例如奔跑的時候,供應骨骼肌的小動脈和微動脈舒張,供血增加,此時供應胃腸道的小動脈和微動脈收縮,供血減少。
毛細血管是血管內血液和血管外組織液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在這裡完成,營養物質的運輸、代謝廢物的排放也是在這裡進行。毛細血管的管徑為6—9微米,是頭髮絲的十分之一,僅能容納一個紅細胞透過。紅細胞在毛細血管中魚貫穿行,並裝卸它們攜帶的氣體分子。生理學上把發生在微動脈與微靜脈之間的物質交換命名為“微迴圈”。如果微迴圈發生障礙,輕則手腳麻木,重則器官壞死。
毛細血管之後是微靜脈,然後逐漸匯合成小靜脈、中靜脈、大靜脈,再回到心臟。靜脈和相應的動脈比較,數量較多、口徑較粗、管壁較薄,故其容量較大。靜脈容納全身迴圈血量的60—70%,起著血液貯存庫作用。人體失血10%以內,通常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就是靜脈這個血液貯存庫在進行調節。
每個器官都有其“專用”的血管系統,比如供給大腦的血液由頸內動脈和椎動脈流入,分散至各個腦區進行物質交換後透過大腦靜脈系統向心髒迴流,而不會流向下一個器官。各器官迴圈是“並聯”的關係,這可以確保每個器官都得到來自心臟的新鮮血液,而不會是其他器官代謝之後的血液。
血流的直接動力是血管內的壓力,血壓依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微動脈、毛細血管漸次下降,到靜脈就很低了,回右心房的時候幾乎為零。醫生通常關注動脈血壓,如果動脈血壓太高,就可能衝破血管引起腦溢血等疾病;如果動脈血壓太低,就可能使心、腦等器官的供血不足,引起眩暈、休克等表現。
安靜狀態下,我國健康的青年人收縮壓為100—12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60—80毫米汞柱。隨著年齡的增加,血管會發生一定程度的彈性下降導致血壓升高,這屬於自然規律。但是如果同時有飲食過鹹、吸菸、飲酒、熬夜、情緒緊張、肥胖等因素使血壓超過上限,就變成了危害健康的高血壓。高血壓是當代社會的“流行病”,是人體健康的“無聲殺手”,如果不控制會引起心、腦、腎臟、眼底等多個部位的病變,造成心衰、腎衰、腦溢血等嚴重惡果。
希望大家從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做起,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困擾,讓身體中的血脈順暢地執行。
作者系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湖北省生理學會理事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王欣
編輯:吳桐
稽核:王飛
終審:陳磊
<公眾號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