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為什麼以前的人不學語文?”小女孩用稚嫩的聲音問道。
媽媽疑惑地反問道:“誰說不用學語文?你別想找藉口不寫作業。”
小女孩說:“可是,我看民國的時候,他們從來不上語文課呀!”
確實,小女孩說得沒錯,語文這一說法,或者說這一門課,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才有的。
清朝土崩瓦解之前,儒家思想和宋明理學是朝廷公認的正統思想,學子們為了能夠金榜題名,從小便苦讀四書五經,鑽研八股文章。
1905年,隨著科舉制的廢除,西式學堂的興起,學習四書五經的人越來越少了,並逐漸被國文課和國語課代替。時至今日,臺灣省仍沿用國語課這一說法。
後來,隨著白話文的興起,葉聖陶和夏丏尊兩位教育家聯名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著手準備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為抗日戰爭的爆發而被迫終止。
1949年,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向當時的華北政府教育部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如今,我們語文課本封面上的 “語文”兩字就是葉聖陶寫的。
葉聖陶,曾寫出《稻草人》《倪煥之》《多收了三五斗》的文學家、教育家,他是如何從一名小學教員蛻變為中國“語文”學科的奠基者?又是如何憑藉著一幅書法抱得美人歸?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1894年秋,蘇州吳縣的葉家喜得一子,取名葉紹鈞。
長大後,葉紹鈞把葉姓和自己的筆名“聖陶”合二為一,改成了葉聖陶。
父親葉鍾濟是職業的賬房先生,為一位吳姓的大戶人家管收田租。葉鍾濟為人實誠,仁慈友善,旁人對他的評價頗高。
葉家祖上曾是大富人家,靠著開豬行和絲綢店賺了許多財富,買下了懸橋巷,後來,因為太平軍攻克蘇州,葉家被洗劫一空,從此家道中落。
葉鍾濟一直希望能夠光復祖業,可談何容易,為了生計奔波已經耗費了他全部精力。為此,葉鍾濟一直把希望放在了兒子葉聖陶身上。
葉聖陶的性格與父親相似,從小敦厚老實,為人聰明,與同齡的小孩相比,顯得稍微安靜。不過,葉聖陶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坐得住,學得下去。
當其他小孩在“捉迷藏”、“老鷹抓小雞”等遊戲世界玩得不亦樂乎時,葉聖陶總能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地捧著書本學習。
得益於此,1907年,葉聖陶順利考入草橋中學。期間,因為家裡經濟越發困難,葉聖陶幾次想要輟學,去打工賺錢幫助父親減輕負擔。
葉鍾濟告訴兒子,還有2年馬上就畢業了,如果這時候不繼續讀下去,那就半途而廢了。而且,沒有文憑,想要謀份好的差事並不容易。
當時,隨著科舉制的廢除,新的選拔人才標準孕育而生,根據規定,學校人才之的資格大致是小學和中學畢業對應的是廩生或秀才,高等學堂的畢業生對應舉人,大學畢業生對應的是進士。
這意味著,只要葉聖陶熬到畢業,拿到中學畢業文憑,那麼他就可以謀得一份差事,甚至可以到國外留學。這也是葉鍾濟反對兒子中途輟學的重要原因。
在父親的全力支援下,葉聖陶回到學校繼續完成學業。畢業之後,因為成績優異,葉聖陶得到草橋中學袁校長的推薦下,成為蘇州言子廟小學任教員,每月的俸祿是二十枚銀元。
雖然從生活的角度而言,葉聖陶是不幸的,但從親情的角度看,有這樣一位父親,無疑是幸運的。
對於這份工作,葉聖陶非常的珍惜,他並不像多數人一樣,把工作當作謀生的工作,相反,他把自己的精力和熱情全部投入到教學之中。
從蘇州言子廟小學開始,葉聖陶愛上了教育這份工作。在之後的歲月裡,他一直為之努力,並在中國的教育史上寫下壯麗的詩篇。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葉聖陶任教的蘇州言子廟小學也不例外。
因為為人敦厚老實,一心撲在教育上,並不過多地參與學校複雜的人際關係,由此導致葉聖陶逐漸被邊緣化,並於1914年被排擠出校。
離開言子廟小學後,葉聖陶並不留戀,唯一不捨的是那群可愛的孩子。
當時,葉聖陶剛滿20歲,雖然不確定自己的未來會怎樣,但年輕氣盛的他隱隱約約地覺得,離開是對的。
1915年,葉聖陶告別家人,獨自前往上海找工作。可是當時的大環境並不好,找工作也並非一件簡單的事。
所幸的是,早在言子廟小學當教員的時候,葉聖陶就已經給上海商務印書館的《小說月報》投稿,併成功的發表了《兒童之觀念》一文,由此與報社編輯相識。
所以,來到上海後,他便受到了編輯的邀請,來到商務印刷館旗下的尚公學校當教員,繼續從事自己所熱愛的教育工作。
在那裡,葉聖陶利用業餘時間寫出了中國第一部童話故事《稻草人》,他一生中真正意義上的創作生涯也由此開啟。
當時的上海,聚集了大量的文人墨客,藉助商務印刷館這一平臺,葉聖陶結識了茅盾、朱自清、周作人、沈雁冰、鄭振鐸等文人騷客。
這群志趣相投的年輕人,常常聚在一起談文學,談創作。
但不久之後,五四運動爆發了。受五四運動影響,革新思想逐漸深入人心。
在此背景下,葉聖陶也越來越意識到,作為文人和知識分子,自己也要在時代的大勢下為國家和民族做些什麼。
於是,葉聖陶與周作人、沈雁冰、鄭振鐸等人於1921年共同發起併成立文學研究會,其宗旨是“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
文學研究會是新文學運動中成立最早、影響最大的作家團體之一,它高舉“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旗幟,以《公理日報》為抓手,向廣大讀者宣傳反帝愛國思想。
一邊參加愛國運動,一邊筆耕不輟,葉聖陶陸續地創作出了《小白船》《一粒種子》《含羞草》《旅行家》等童話作品。
這些作品言語生動有趣,深受廣大中小學生的喜愛,葉聖陶的名氣也因此越來越大。
後來,當有人問葉聖陶為何會選擇從事兒童文學創作,他說是受自己母親的影響。
從小,葉聖陶就跟著母親一起猜謎語、唱山歌童謠,比如《搖搖歌》《踏月歌》《踏水車》等。
這些既有韻味又有樂趣的兒歌,陪伴著葉聖陶度過了快樂的童年,與此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葉聖陶未來的文學創作。
在那個國家動盪,戰火紛飛的年代,葉聖陶就像一朵奇葩,一頭扎進兒童文學的世界中,為千千萬萬處在亂世中的孩童送上“美味”的文學“大餐”。
1916年8月的一天,葉聖陶在蘇州老家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婚禮,新娘是北平女子師範學校畢業的高材生胡墨林,結婚之前,兩人素未謀面。
洞房花燭之夜,只見新娘胡墨林坐在床邊,頭頂著紅蓋頭。望著自己的新婚妻子,葉聖陶激動不已,為了這一刻,他足足等了4年。
藉著酒勁,葉聖陶鼓起勇氣,走向胡墨林,隨著紅蓋頭被慢慢挑起,新娘子的樣貌逐漸清晰,纖細的身材,白嫩的面板,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非常靈動。
葉聖陶見了欣喜不已,一把抱住胡墨林,心裡懸著的一顆石頭也終於落下了。
婚禮當天,高朋滿座,其中有葉聖陶的同學,也有從上海遠道而來的“文學研究會”摯友,他們在送上祝福的同時,也八卦起葉聖陶是如何抱得美人歸。
說起兩人的緣分,還要從4年前的另一場婚禮說起。
1912年,18歲的葉聖陶受邀參加同學王彥龍的婚禮。作為好朋友,葉聖陶不僅包了個大紅包,愛好詩詞的他,還特地寫了《賀新郎詞》送作賀禮。
《賀新郎詞》不僅詞好,而且筆精墨妙,如行雲流水般,在場的人,包括胡墨林的姑母胡錚子,看了都讚不絕口。
胡錚子是一位很有見識的女性,年輕的時候,曾東渡日本留學,留學歸來,在北平女子師範學校當老師,因此,能被她誇讚,著實難得。
胡墨林是浙江杭州人,比葉聖陶大一歲,就讀於北平女子師範學校讀書。因為自幼父母雙亡,是姑姑胡錚子一手把她帶大的,兩人親同母女。
看著眼前這位優秀的小夥子,胡錚子決定為自己的侄女胡墨林牽線搭橋,請好友王伯祥作媒人,前往葉家拜訪葉鍾濟。
王伯祥生於1890年,比葉聖陶大四歲,1908年,兩人曾與幾位朋友在蘇州共同組織詩社,彼此之間志趣相投,是好兄弟,好哥們。
幫好兄弟做媒,王伯祥自然是非常的賣力。到了葉家,王伯祥把胡墨林的家事、為人以及胡家的意思仔仔細細地告訴葉種濟。
此時的葉鍾濟也正為兒子的婚姻大事著急,得知王伯祥的來意,又聽完他的介紹,自然是開心地應允了。
兩人交換了庚帖和照片之後,這門親事算是定下來了,而遠在上海的葉聖陶對此卻一無所知,直到收到父親的來信和照片之後,才知道家裡已經給他尋了個媳婦。
剛開始,葉聖陶有些不樂意,但看著照片裡的胡墨林,眉清目秀,而且又是北平女子師範學校的高材生,也就欣然接受了。
葉聖陶與胡墨林兩人是“先婚姻,後愛情”的典範。
婚後,基於相似的工作、愛好以及互補的性格,兩人相處得非常融洽,感情也在不斷升溫,並最終成就一段佳話。
在之後的日子裡,葉聖陶一直在教育行業中潛心耕耘。
“九一八”事變後,他參加發起成立了“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盟”,到開明書店當編輯,並且主辦了《中學生》雜誌。
抗戰期間,葉聖陶又前往四川繼續主持開明書店編輯工作,同時還參加發起成立“文藝界抗敵後援會”。
抗戰勝利之後的1946年,葉聖陶再次回到上海,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總務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學教師聯合進修會和中學教育研究會的顧問。
和平時期也好,戰亂也好,葉聖陶的工作始終是圍繞著教育開展的。
1949年1月7日,已經辭去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總務部主任的葉聖陶,趁著夜色,帶妻子胡墨林悄悄地乘車前往上海華盛碼頭,準備乘船前往香港。
原來,葉聖陶是應中國共產黨的邀請,準備從上海乘船前往香港,再由香港進入解放區。
1949年3月18日,經過兩個多月的長途跋涉,葉聖陶終於抵達北平。
出了北平車站,看到時任北平市市長葉劍英等中共領導人早已等候在車站,葉聖陶心頭一暖,覺得自己這次選對了。
之後,葉聖陶奉命組建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作為編審委員會主任的葉聖陶,為了能夠更快更好的編出教科書,他每天把自己的工作排得滿滿的,甚至星期天也不休息。
在編審委員會會議上,葉聖陶為了激情大家的鬥志,提出了:“解放軍打到哪裡,教科書送到哪裡”的口號。
就這樣,以拼命三郎的姿態,葉聖陶先後主持修訂了新中國第一套小學語文課本、初中語文課本、高中語文課本、大學國文等近三十冊。
由此,他也被譽為新中國大、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在新中國的教育史上,葉聖陶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如今,雖然他頤離我們遠去,但他用畢生心血為祖國教育事業播下的種子,已孕育出無數的“花朵”。
縱觀葉聖陶老先生的一生,可以用“溫潤如玉”四個字來形容。沒有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但是他將一生都獻給了心愛的教育事業,這種兢兢業業的態度已足以讓我們這些後輩生出敬佩之情了。
今時今日,當我們捧起語文課本,在知識的海洋裡盡情遨遊的時候,也千萬不能忘記葉聖陶和老一輩教育家們為之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作者:江湖笑笑生
責任編輯:茶九
稽核:藍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