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愷
【編者按】古語說“民以食為天”,足見中國人對吃的熱情。美食的背後,則是悠長曆史、山川湖海、四季物候、儀式人情,更是對生活樸素又真摯的熱愛。
為了進一步解析中國人的“美食基因”,美食作家王愷、資深媒體人戴小蠻花了三年,遍訪國內百年名店、人氣餐廳與街頭小館,從 “菜、肉、魚、禽、豆、米、面”等七大食物類別出發,選取有代表性和煙火氣的美食,配合以飯桌觀察 、在北京、上海、南京、揚州、蘇州,成都市集採風以及現場攝影作品,生動呈現嘈雜聲色與平民智慧,整合一冊《中國人超會吃》,正如陳曉卿所言“關於食物出產的歷史與地理,藏在‘吃’背後的獨特價值觀,最好要知道的烹飪學原理……在這本書裡你都能找到”。
《中國人超會吃》,王愷、戴小蠻 著 劉小柱 攝影,活字國際 策劃, 世紀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
經出版社授權,摘選《中國人在旅途上怎樣吃》一文,看看在不同的交通工具上,大家吃了什麼,吃得如何。
時間和體力有限的旅人們,通常被迫放低對旅途食物的期待。與獅同行/圖蟲創意 圖
毫無疑問,過去的中國人是最擅長在旅行中進行便捷餐飲的民族之一。現在的各種博物館裡,都可看到專門供外出使用的食物提盒展示,有竹製或者瓷制;有用布做的長條包裹,被稱為“褡褳”,裡面可以攜帶各種乾糧,如燒餅或煎餅,或陝西一帶需要結合熱湯水食用的“饃”“饢”等;除此之外還有各種鹹菜,都可以在旅途中食用。簡而言之,主要的搭配就是“乾糧”加“鹹菜”。
時移勢易,對現代中國人來說,旅途時間不再需要漫長的幾個月,且中間幾乎不再有長時間找不到人煙的路途,於是,“乾糧”逐漸成為被遺忘的稱呼,而旅途中的食物,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20世紀是中國食物走向現代化的過程,研究這一時期中國旅行食物的變化,最為有趣。
在輪船上吃
在中國最大的航道長江上,一直跑著運輸人和貨物的大型輪船,因為空間龐大,為烹飪創造了相對較好的條件,使得輪船食物一度成為旅行中最好的食物。輪船的餐廳一般設於二樓船尾,因為控制長江航運的多為長江中上游的人,導致這裡的餐廳口味偏辛辣和新鮮,有錢旅客會很享受坐輪船溯江而上,在三峽邊吃著芳香辛辣的炒菜邊看風景的過程。
這一場景,經常被記入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電影裡,那時候的中國剛從動盪時代恢復過來,進入一個講究生活品質的年代,所以船上餐廳的飲食也不含糊,有鮮花,有桌布,有幾道葷素搭配的菜餚,還有漂亮的女服務員。輪船上的餐飲還有一大好處,就是當船停泊於各個港口時,沿岸城市會有小商販坐小艇前去販賣食物,或者站在岸邊碼頭上,拿竹竿挑起食物販賣到船上。由於沿岸城市的水系很發達,鴨子是這裡的主要食物,所以輪船上的人可以吃到各地的鴨子,如南京的鹽水鴨、安徽的板鴨,還有湖北武漢的鴨脖子。這些食物都經過大量鹽和辛香料的處理,可以儲存較長時間,在輪船上三四天不壞,保證了船上的人也可以享用有趣的食物。
1990年代,隨著火車運輸的崛起,輪船運輸開始走下坡路,這也是方便食物興起的年代,包括午餐肉、泡麵,還有各種袋裝的餅乾、麵包、蛋糕。這時開水供應成了輪船上重要的服務內容之一,於是發明於日本,卻在中國發揚光大的泡麵一統了江湖。隨著輪船客運的減少,目前長江上僅有的輪船又恢復為旅遊目的,餐廳重新恢復,但此時的餐廳已不再具備四十年前電影裡的魔力,變成了最日常的食物供應處。
在火車上吃
上海虹橋火車站內景。在經濟發達城市,重要交通站點的餐飲服務已不僅僅停留在滿足旅客的實用需求,同時也兼顧了審美和舒適。i舞光拾色/圖蟲創意 圖
中國的火車餐廳一直存在。民國時期,火車票分為幾等座位時,餐廳是純粹模仿西方火車供應食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火車票供應緊缺的年代,火車餐廳的座位往往被工作人員當作額外的收入來源,開始販賣餐廳座位,導致很多餐廳不能正式運轉,只能銷售盒飯,由列車員推著餐車販賣。
甚至可以說,中國最早的盒飯體系,成熟於火車之上。在多數食堂還需要人們自己帶餐具決定買什麼的時候,火車已經實行了標配製度:一份葷菜,往往是肥豬肉片,再加幾片素菜,和一塊大鍋蒸出來的方方正正的米飯,就算是高檔伙食。更低一等的是沒有豬肉的全素伙食,幾乎沒有別的選擇。這種劣質的餐飲系統,同樣刺激了鐵路兩旁小商販的聚集。據說中國燒雞行業的興起,和鐵路餐飲伙食的糟糕有密切關係。從1900年開始,國內鐵道線最早透過的地方,都有著名的燒雞品牌,比如符離集燒雞、道口燒雞、溝幫子燻雞、德州扒雞、辛集燒雞。因為這種食物方便食用且容易攜帶,適應了乘客們厭棄劣質食物的心理,成為著名土特產。
1970年代末中國開始改革開放,鐵路上的餐飲體系並沒有隨之好轉,因為自由經濟興起的原因,人們更想挖掘食物的最大利潤,所以食物的品質越變越不好。沿線的各種車站,不僅僅提供燒雞,也提供各種盒飯,但並沒有像鄰近的國家日本一樣,讓鐵路便當成為著名的餐飲,受到很多人的歡迎——一大原因就是中國人對旅行餐飲不挑剔,覺得就是充飢的食物,隨便怎樣都行;二是鐵路沿線的供應體系都覺得,乘客很多也許一生中只路過一次,所以隨便怎麼吃都不會回頭。這些思想的橫行,導致中國的鐵路餐飲業遲遲沒有進步。
一直到2000年之後,高鐵路線逐漸增多,鐵路餐飲中,突然冒出了高鐵盒飯這一供應體系,雖然很多人批評並不好吃,仍舊不如日本,也不如中國的臺灣地區(那裡提供著名的現做現賣的炸排骨飯),但也有很大改進:一是飯菜都是滾燙的,因為使用微波爐很便利;二是飯菜更多樣化,提供一兩種葷食配三四種素食的高價盒飯,大約人民幣50元起售。儘管還有很多人批評,但高鐵的盒飯體系還是大大提升了中國人在旅途中的就餐體驗,既保證了營養,也有一定的滋味。最關鍵的是,飯菜的熱度超過了日本的冷食盒飯,讓喜熱食的中國人的胃舒服了一些。
與此同時,過去火車上流行的泡麵正在減少,因為泡麵味道很重,在密閉車廂裡吃它的話,旁邊的人會對你側目而視,所以這種商品在逐漸喪失在火車上的生存空間。
隨著網際網路業務的發達,鐵路沿線供應餐飲的體系也在不斷革新,人們可以用網際網路軟體在沿線各站訂購肯德基食品、包子、麵條和蓋澆飯,不過,一百年前車站站臺佈滿擁擠小販的市井熱鬧的場面再也看不到了。
在長途汽車上吃
相比鐵路和輪船,在中國的高速公路發展起來之前,反而是乘坐長途汽車最有吃到好食物的可能性。很多公路旁都有無數小餐館聚集,形成了一個個類似古代驛站的體系,但又比驛站選擇多。
現在中國一些公路旁的餐館,也並不比某些小型鄉鎮的餐館少,甚至因為這些公路餐館是專門供應司機群體的,味道反而更加好。
飛機上通常提供葷素搭配的套餐。 貓二大人VX 13720400260/圖蟲創意 圖
為什麼?因為司機走南闖北,是天然的美食家,最能分辨哪家好吃,並且很多司機會反覆走這條路線,你家餐館如果太差,他可以再開車一百公里去另一個地點吃。所以,中國的公路餐館誕生了一些本來專供司機吃,後來流行到大眾群體的美食,比如沸騰魚片——傳說是重慶地區某公路旁的小餐廳發明的:一位廚師快用光了餐廳所有的原料,只剩下油、魚片、豆芽、當地常備的辣椒和花椒,最後廚師用油烹飪了魚片和豆芽,成就了此後流行大江南北十多年的名菜。
另一道著名的新疆菜也是如此。很多人知道大盤雞是新疆名菜,但不知道這道菜同樣是為長途汽車司機發明的。在公路旁一個叫沙灣的地方,很多司機到這裡為車加油並原地修整,於是當地的小餐館經營者用辣椒、土豆、西紅柿、洋蔥等常見食材和雞肉塊合炒,成就了大盤雞這道美味。這道菜在中國流行的歷史也就20年,現在這個叫沙灣的地方依然沒有發展成小城鎮,卻有近百家餐館售賣大盤雞,不僅僅是司機們會去吃,很多遊客也專門開車去吃。
但是1980年代以來,公路兩旁的餐廳一度名聲不好,因為很多司機貪圖便宜,帶乘客去吃自己熟悉的店家,結果自己吃免費餐,乘客只能吃到昂貴難吃的菜餚。這屬於典型的剛剛恢復市場經濟的1980年代中國的小毛病,乘客們怨聲載道,但也無法可想。隨著高速公路體系的完善,路邊都是按照統一標準興建的休息站,裡面販賣可樂、餅乾,也有一些中國的傳統點心,比如南方的粽子、北方的包子。不過總體來說,這些車站的點心味道都很一般,還是那個定理:售賣者覺得你是過路客,今世今生只會見你一次,所以隨便應付你。
責任編輯:朱喆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