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乾隆皇帝,大家比較熟悉的是他的詩詞,但乾隆皇帝的一生還特別喜歡賞玉,甚至他還擁有一個因為愛玉而得來的雅號“玉痴”。當時朝廷為了定製玉器,還專門設立了兩個打造玉器的造辦機構,而且在全國範圍內比較發達的玉器重鎮,還有八個直屬的造辦中心。每一次在宮廷玉工製作一個比較重要的玉器時,乾隆皇帝都會親自來過問,不管是從最初的畫稿、模型還是到玉器的製作,每一個細節他都要逐一審查,等到這件玉器製作完成以後,乾隆皇帝還會在這上面題字、賦詩。
也正是由於這種對玉器的摯愛,清代玉工在繼承前代人智慧的基礎上,把玉器工藝做到了極致。在乾隆年間,有一種玉器作品被叫做“玉山子”,它是清代獨有的一種玉器樣式,玉山的體積非常龐大,所以人們經常用“渾然鉅製”來形容它。
高達兩米多,重量超過5000公斤的這個龐然大物,體現的是當年大禹治水的場面,在這上面涉及了很多複雜的人物和山間野林的造型。據資料記載,這個龐大的傢伙歷時十年才製作完成,工程之浩大,工藝之複雜,在當今的研究人員們看來簡直匪夷所思,這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工程,現在如果要做一個這麼龐大的東西,不使用電動工具的話根本做不出來。
而這些玉山子的玉料來源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文獻》有過記載,清代時期的玉料供應主要是來自新疆的和田地區,從和田地區到京城期間相距有5000多公里,像這種重達數噸乃至數十噸的玉料,只有在常年被積雪覆蓋的高山上才能夠採集到,這中間開採的困難和運輸當中的艱辛,讓我們後人幾乎難以想象。要運送這樣的龐大玉料,需要特別定製一種有數丈寬的鐵製大車,再動用數千人力以及上百匹駿馬,荒山裡開路,搭橋過河,這當中的辛苦和危險不親身經歷是無法體會的到的。在當時這種惡劣的運輸條件下,前進的速度是不言而喻的,波瀾壯闊的大隊人馬每天才能前行十多里路,遠在萬里之外的京城彷彿就是一個永遠也望不到盡頭的終點。但正是這種巨大人力以及物力的耗費,清代玉器到了一個極其繁榮昌盛的時期。
這個時期,在新疆地區的高山雪域上,每天都會上演同時有幾千人作業的浩瀚場景,因為從和田地區到京師的這萬里之路上,每一年都要運輸數以千萬公斤的玉料,它就這樣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京師,有時還會被轉運到全國各地的制玉重鎮。實際上,當時蘇州和揚州一帶的制玉工坊幾乎是晝夜不停地進行著工作的,而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也更是爭著搶著的翻新工藝技術,彼此較量著精工細作。
在這一時期的日常生活當中,人們會把玉器做成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具,比如薰香的香爐、照明用的燭臺,甚至還有用來澆花的水壺以及放在臥室床前的痰盂。文人墨客們所使用的文房用具,同樣被做成了不同形態的玉器,有筆筒、筆洗、筆架、鎮紙等等,有的富貴華麗,有的清新而淡雅。而象徵著吉祥的玉器也大量的出現了,有代表著“三陽開泰”的三隻羊組合在一起的玉器,也有將玉做成了“靈芝”形狀而寓意著長壽的玉器。
清代時期還流行硬木傢俱,所以各種與硬木組合在一起的“玉傢俱”便應運而生了。玉工們把不同圖案以及造型的玉片嵌入到傢俱上,成為了清代時期獨具特色的一種玉工藝,可以說在清代年間,玉器融入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玉器的紋飾和型狀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豐富。
而在乾隆100多年以後,清代玉器文明開始為之一變,在玉文化史上一直無人問津的一種玉料,身價在突然之間開始倍增,它的名望幾乎超過了傳統的和田玉,而這種變化的起因,竟然是源於一個女人的喜好。在清末民初由她主政的期間,清澈而又透亮的“翡翠”成為了她的最愛。
當時中國並不出產翡翠,它的產地一般是集中在當今的緬甸北部,當時慈禧太后專門下旨,命令各省的官員大量進貢翡翠,而宮裡的妃嬪們也開始紛紛佩戴起翡翠,所以到清末的時候,它的身價一躍而起,在當時超過了傳統的和田玉,這也促使翡翠的需求與發展大大增強,從開採到製作,整個產業鏈迅速繁榮。現如今這些凝聚著古老文化的古代玉器,在一些博物館的陳列室裡向後人們傳遞著遠古的訊息,這是一段非常漫長而又悠遠的歷史,這是屬於前人們的文化傳奇。
搜尋關注“玉雕匠人衛喜珍”,收穫更多玉石收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