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破Napopo
“林下風雅——故宮博物院藏曆代人物畫特展(第二期)”這些天持續引發關注,這樣的展覽策劃與呈現有什麼突破?對當下的書畫策展有何啟發?
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的“吉金耀河東——山西青銅文明特展”在策劃中又有哪些新意?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評展”欄目本期關注的是北京的這兩大展覽。本欄目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
林下風雅——故宮博物院藏曆代人物畫特展(第二期)
展期:2021年9月1日-10月31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文華殿書畫館
點評:晉唐宋元書畫作為典藏國寶,本身嬌貴、數量不多,而近年書畫展覽的熱門之選,則往往是把晉唐宋元書畫基數做大。那做大之後又該如何?故宮這一期的書畫展逐漸將視角從仰視調整到平視,改變評判書畫展覽的傳統“價值觀”。雖然其中尚少學術發掘,但仍然值得點贊。
評星:四星
無論是策展方、觀看者,對中國古代書畫名跡展一直都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以至於這類展覽數量一直居於高位。就質量而言,能夠讓各方長久回味、引為經典的書畫展覽,則為數不多。綜合近20年“好的書畫展”來看,如“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翰墨薈萃——美國藏中國古代書畫珍品展”“石渠寶笈——故宮博物院九十週年特展”等,均是以晉唐宋元這類典藏國寶為多,按照內容策劃多個主題單元的模式開展,以最為耀眼、最為矚目的典藏國寶,引爆社會熱點,吸引公眾對古代書畫關注。
而上海博物館的“董其昌書畫特展”、“海上千年書畫特展”則更加註重學術的梳理與呈現。
近期開幕的北京故宮博物館“林下風雅——故宮博物院藏曆代人物畫特展(第二期)”並沒有按照上述路子走,卻也不失為一個好展覽。特展選取76件反映文人高士軼事、雅趣的繪畫,展現文人日常和精神世界。其中,五代至元時期書畫12件,佔比約16%。這些佔比不高的元以前繪畫,發揮著關鍵引領作用,帶領更多明清時期繪畫,展示了文人的隱居和雅集生活。
名士風度方面。《采薇圖》是屈指可數的南宋李唐真跡之一,伯夷、叔齊面容清癯卻目光堅毅,樹石用筆蒼勁淋漓,且書有款識,無疑是其代表作。明戴進《商山四皓圖》、崔子忠《李白藏雲圖》和清石濤《人物故事圖》緊隨其後,同時還策劃了展線較長的陶淵明主題,彙集明王仲玉《陶淵明像》、張風《淵明嗅菊圖》等人物畫逸品,展示了名士在隱退出仕和道德修養方面的選擇。
雅集結社方面。蘭亭雅集、“香山九老”尚齒會、琉璃堂文會、西園雅集、玉山雅集這些反映歸隱、交遊、詩賦、宴飲等主題的題材無一缺席,其中兩卷宋畫吸粉無數,一卷五代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上偽宣和印璽累累、更似北宋畫院複製之風,引起部分觀看者交耳,一卷《石渠寶笈續編》著錄的宋人以劉松年風格所繪《會昌九老圖》,是宋人相同母題中最精工者,後有趙構行書草書長題十分精彩堪稱代表之作,明清繼而有一卷明文徵明《蘭亭修禊圖並書蘭亭序》畫於大幅金箋之上變幻莫測十分可人,一軸明郝敬《隱居圖》有董其昌重要題跋十分難得,一卷《西園雅集圖》是明陳洪綬絕筆十分珍貴。可惜玉山雅集只以清王概《玉山觀畫圖》軸展示,若輔以故宮珍藏玉山草堂遺物“造雲石”,上面的顧阿瑛、楊維楨、張雨、鄭元佑、張詩、顧璘、董其昌等人題刻會令雅集主題,有“一子落而全盤皆活”之感,將給展覽內涵增色不少。
生活雅趣方面。北宋畫院《聽琴圖》前“門庭若市”,顯示出宋畫在展覽中的“點睛”之功能,趙佶和蔡京“聽無弦一弄”的同頻共振君臣關係,彼時調琴賞樂、焚香聽風、插花賞石的高階宮廷生活,成為觀看者議論焦點。宋人《盧仝烹茶圖》舊題劉松年所作,經研究雖非出其親手,但確鑿為宋人佳構無疑,和元王振鵬《伯牙鼓琴圖》、明丁雲鵬《玉川煮茶圖》、仇英《竹院品古圖》、陳洪綬《觀畫圖》、清董邦達弘曆《唐宋人梅花詩意圖》一道,組成了以宋元典藏國寶為引領,朝代從宋到清、縱橫馳騁800餘年的展品陣容,可看可賞可玩指數較高,是做好主題類書畫展的有益嘗試。
此番,盤活“宋畫”意識突出。眾所周知,宋畫這一概念,包涵真宋畫和“偽好物”,真宋畫中又有名家名作、佚名佳作之分,品相上還有好壞之別。就北京故宮而言,名家名作如北宋郭熙《窠石平遠圖》、佚名佳作如南宋人《韓熙載夜宴圖》、品相佳者比如南宋馬麟《層巒冰綃圖》等真宋畫,以數十年時間之力,集中推廣已成經典。但,按照傳統學術觀點,一方面像展覽中的北宋李公麟(傳)《竹林七賢圖》《龍眠山莊圖》,以及所謂宋人《竹林撥阮圖》《南唐文會圖》頁這等“偽好物”常用作辨偽案例,另一方面按照傳統展示眼光,像展覽中的前揭《會昌九老圖》《盧仝烹茶圖》這些絹地黝黑的佚名真宋畫,還有佚名佳作宋人《竹磵焚香圖》,均是常年不得一睹真容,這次都得到展示,可謂重新整理選件理念,盤活館藏資源,充分發揮宋畫品牌引領價值。
此番,唐代陸曜(傳)《六逸圖卷》首次展出尤為引人注目,一是作為唐代名手畫工作品的摹寫副本,其魏晉形象之天然、凹凸暈染技法之古拙,透著高古,韻味綿長,非常罕見;二是切散剩下的幾則宋人題跋,一則北宋題跋屬於呂大臨,他著有《考古圖》,是“中國考古學鼻祖”,一則是南宋畫龍高手陳容酒後乘興所為,自書詩後有“信口高吟,博數千百年後一笑”,或令人肅然起敬,或令人“千百年後一笑”,此可謂書畫欣賞之真趣;三是六位魏晉時期荒誕半裸男子“越名教而任自然”風氣,被後世學人在題跋中,當做醉酒失態立為反面典型,時代背景差異之大令人驚歎。同時,畫中邊韶五經笥一圖,作為母題之“母”,幻化成不少“子孫”畫作,微信也出現了《六逸圖》“躺平”系列表情包,首次得見不免感到親切。
一直仰視典藏國寶,對此之外豐富的館藏資源不聞不問,當然是喪失平等理性,對於普及知識、開啟民智更為不利。蹚出一條典藏國寶比例較低的好書畫展覽之路,引導觀看者把視角從仰視調整到平視,改變評判書畫展覽的傳統“價值觀”,平等理性科學地看待中國古代書畫,構建一個價值體系更為多元,服務物件更為多樣的書畫特展生態圈,非常必要。
“林下風雅——故宮博物院藏曆代人物畫特展(第二期)”正是做了這樣嘗試,相比較上博系列書畫特展的學術發掘的深度,這方面雖有不足,但仍然值得點贊。
吉金耀河東——山西青銅文明特展
展期:2021年7月1日-10月15日
地點: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點評:這一展覽注重了學術體系的完整,意圖全面展示青銅器發展脈絡,並以考古為策展思路,為展覽增添了趣味性、互動性。而山西青銅器展在北大展出,始於一段情感和緣分,令人想起北大人的考古往事。
評星:四星
山西,正成為一座中國古代青銅文化輸出大省。山西博物院“晉國霸業”基本陳列完成設計提升,現代化藝術化的燈光讓晉國六百年偉業,得以史詩化展示。山西青銅博物館完成內容整合,山西吉金光華、先秦禮樂制度以及青銅範鑄“黑科技”得以系統性展示。民國風的太原晉商博物館,集結迴歸青銅器,串聯晉商文化。在做強做大本省青銅文化之餘,山西也注重對外輸出。
2021年,北京有兩個有關山西青銅器時代展覽走進北大和清華學府。其中,“吉金耀河東——山西青銅文明特展”已經開幕。該特展與省內展覽相比,強調跨越收藏單位的借調,內容上更注重學術體系的完整,意圖全面展示青銅器發展脈絡。
運城市博物館收藏的此件青銅爵,發現于山西夏縣裴介鎮,其造型與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爵相近,是許多以青銅器收藏見長的博物館缺項的夏代青銅器。原來一直誤認為是商代早期之作,這是此爵第一次以夏代銅器的“新身份”亮相。
知道河南是二里頭文化發祥地的多,知道山西同樣是青銅文化發祥地的少,這是因為陶寺遺址僅有的幾件二里頭文化銅器原件藏在北京。從展覽角度看,山西在青銅文化起源時期物證長期缺如。運城市博物館于山西夏縣裴介鎮揀選的一件爵,過去一直被認為是商代早期二里崗文化之物,近年才認為其造型與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爵相近,是許多以青銅器收藏見長的博物館缺項的夏代青銅器,是講述山西青銅故事的“根源”。此爵第一次以夏代銅器的“新身份”亮相,可謂“一子落而滿盤活”,不僅完善了山西青銅文化體系,也讓北大“吉金耀河東”特展,成為繼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之後第三個具備完整反映青銅文化體系的展覽。
山西臨汾博物館收藏的鳳鳥紋方簋,2002年出土於堯都區龐杜遺址。整個青銅器時代方簋僅有兩件,另外一件亞醜方簋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這是大陸唯一可見者。
近些年,山西夏商和兩週考古取得重大突破——“年代早”“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的絳縣西吳壁夏商冶銅遺址,填補中國冶金考古空白;聞喜酒務頭商代“匿族”墓地,發現5座“甲”字形大墓,更新了學界對商王朝勢力範圍和國家政治地理結構的認識;臨汾堯都區龐杜墓葬年代有商和西周兩說,此番親見大陸唯一鳳鳥紋方簋,確認年代為西周早期、紋飾與“石鼓山風格”有關;絳縣橫水倗國墓地、翼城縣大河口霸國墓地、垣曲北白鵝燕仲家族墓地為學人津津樂道,可人的動物形尊樣子的“氣盉”、反映政治聯姻的“儲物罐”燕侯旨卣、召氏家族太保燕仲一支家族的“化妝盒”均有參展——這增添了展覽趣味性、互動性,顯示了山西對外展的重視,凸顯了考古對展覽的領航作用,形成了“考古做內容、整合來搭臺、普及為目的”辦展思路。
山西省侯馬市就發現了規模龐大的晉國作坊遺址,其中以鑄銅遺址最為重要。1957年出土鑄銅器的陶範3萬多塊,可辨器型者1000餘件,完整或能配套的100餘件。2003年白店H15雖然破壞嚴重,仍然發現了1100塊陶範、陶模,推測是陶範的儲存地點。侯馬鑄銅遺址陶範紋樣,覆蓋了已知的春秋至戰國時期晉式銅器的大多數,不少流散的晉式銅器也得以確認。
晉國始封君的方鼎——叔虞方鼎。現藏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考古,讓“吉金耀河東”特展成為第一個體系完整、亮點紛呈的山西青銅文明特展。但在觀看過程中,也感到一些考古發現、學術成果有所缺失。比如,東周晉系青銅藝術的巔峰,集中體現在太原金勝村趙卿墓出土器物之上,實數20世紀重大考古發現,一旦缺席將影響展覽在考古、藝術、青銅器文化方面的完整性。又如,展覽是繼2008年“奇蹟天工:中國古代發明創造文物展”、2009年“模範·中國——商周青銅器的技法、形制與紋樣”後,又一次以“點”帶面展示銅器鑄造的展覽,可白店H15出土陶範、陶模僅做到了初步展示,近些年“跳出考古看鑄造”,從冶金考古、工業設計、產業鏈上下游等維度,研究侯馬晉系風格銅器生產的成果缺失,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望著展廳裡晉侯墓地M114叔虞方鼎和M8晉侯方壺,不禁念起北大與山西考古自1950年起,就踏入山西開展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累累碩果,也念起北大商周考古代表性人物——鄒衡先生曾這裡與持槍盜墓團伙遭遇的險象,也對許多各省市商周考古領軍人物曾以“北大人”身份在這裡參與發掘。山西青銅器在北大展出,始於一段情感和緣分,作為觀看者深深感動於此,這是展覽與觀看者產生最強共鳴之處,也是展覽與公眾充分互動的一個溫情時刻。
責任編輯:陸林漢
校對:張豔